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1.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30个字。

答:①

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不超过10个字)

答:核心是指

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定出两点,总计不超过45个字。

答:(1)

(2)

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②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言志”的本质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观点)

3.①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②认为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解析:

1.无

2.从第一段首句提取。

3. 无

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我们学过其中的《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两篇文章。

  B.“卧薪尝胆”一词,出自吴王勾践发愤图强最终灭了劲敌越国这一历史故事。国别体史书《国语》对此有详细记载。

  C.战国时刘向编订的《战国策》一书,擅长以寓言故事说理,至今我们仍耳熟能详的“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等成语均出自于此书。

  D.朱自清是我国当代文坛上的著名散文家,其散文集有《背影》、《你我》等。鲁迅先生以擅长写小说和杂文著称,我们学过他的小说《藤野先生》、《故乡》和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

A


解析:

下面对作家作品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记念刘和珍君》以作者的悲愤感情为线索,边叙边议,是一篇记叙、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完美的文章。

B.《小狗包弟》一文思路清晰,行文自然;以身边琐事入文,抒发了真挚的情感,在构思上做到了以小见大。

C.《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篇幅虽然非常简短,但文意深刻、高远,格调高雅,气势雄浑。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有关遥感考古消息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例如美国的考古学家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发现了早已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欧洲的考古学家根据早期航空照片发现了多处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著名的“罗马大道”;欧美等国考古学家联手通过卫星遥感资料发现了深藏于南美密林深处十世纪玛雅人的宫殿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考古学家是如何利用遥感探测分析研究出地下考古遗迹的呢?这是由于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随着岁月的流失逐渐荒废,有的成了农田,有的形成村镇,但由于这些遗迹全部为人工建成,与周围没有经过人工扰动的土壤环境存在着差异,这就形成了这一地区在土壤、水分、地表温度等一系列的特别征象,人们在平地观察这些特别征象是微乎其微,但在高空中使用遥感探测仪器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例如一处古代的宫殿已被夷为平地,其宫殿基址部分是用石头或夯土建造的,反映到地表上的植被就由于缺少水分,不宜扎根而枯萎低黄;而周围没有人工扰动的土壤,因其水分充沛,腐殖质丰富,植被就显得油绿茂盛,这一点从高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个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或通过遥感影像很容易分辨出在一般人眼中杂乱无章的现象,他能够准确地说出那些是人工留下的痕迹,那些可能是古代建筑基址、陵墓、城镇、村落、道路等等。当然在确定了准确位置后还要靠考古发掘才能最后证实判断是否正确。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时期德国人修建的战壕当成古罗马时期的水渠,经过考古发掘才证明了判断的错误。

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考古学家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过涉及航空遥感考古资料。从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就利用航空照片去分析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到70—80年代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秦始皇陵和陪葬地区的地下情况。在吸收了国外航空遥感考古成功经验条件下,经过外国专家专业理论培训和河南洛阳地区进行航空遥感考古实践,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学家把目光集中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大家知道,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草原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从公元3世纪以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的日渐崛起,经过鲜卑人首次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到公元8世纪以后辽、金、元草原帝国的形成,特别是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元帝国,把帝国疆域扩展到马队骑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内蒙古草原上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和千古之谜。正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域广阔,文物众多再加上现在荒漠广阔而人迹罕至的困难条件,采用航空遥感考古的方法进行研究是再好不过的尝试。

根据文意,对“遥感考古”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在高空乘坐飞机进行观察地表并探测地表以下的考古遗迹。

B.利用可见光拍摄的照片或用远红外探测器探测地表下的考古信息。

C.使用遥感技术远距离地对考古遗迹进行探测,为考古发掘提供资料。

D.利用传感器对地表及地表以下的古代文物进行观察、探测。

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与随着岁月流失逐渐荒废的地区存在差别。

B.由人工形成的村镇与没有受到人工扰动的农田在保存古代遗迹方面明显不同。

C.古代遗迹是人工建成的,与一般的农田和村镇在地面上的征象虽有区别,但微乎其微。

D.地表上和地表下古代建筑遗迹与周围自然形成的土壤环境有明显区别的征象。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所说的欧美考古学家一系列重大发现都得益于现代航空遥感探测技术的使用。

B.地表上的植被枯萎低黄与油绿茂盛的特别征象可以辨别出已夷为平地的人工遗址。

C.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通过遥感考古就能准确地说出人工痕迹和古代遗址的区别。

D.我国考古学家对广袤的内蒙古草原遥感考古,解开了游牧民族疆土扩大的千古之迷。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在高空中使用遥感仪器就会发现特别征象的区别,说明考古学家不一定要在高空。

B.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战壕当成古罗马水渠,证明遥感考古一定经专业训练。

C.我国从60年代就利用航空照片进行考古,说明我国遥感考古学理论研究较为先进。

D.采用遥感技术考古研究内蒙古,证明这一地区地表环境形成的特别征象非常明显。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小题】A


解析:

【小题】A,缺少“利用遥感技术”,“在高空”不一定要乘坐飞机;B,文中没有对“用远红外探测器”的说明;D,文中没有“传感器”的说明内容,探测的是“考古遗迹”,而

不是“考古文物”。)

【小题】A,文中没有与“随着岁月流失逐渐荒废的地区”比较的内容;B,文中要说明的是环境差异形成不同的征象,并非说明“保存古代遗迹”有什么不同;C,征象区别在平地看是微乎其微的,而到高空用仪器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

【小题】A,文中所说的重大发现未必“都得益于现代航空遥感探测技术”;C,是一般的“人工痕迹”还是“古代遗迹”,还要有待于考古发掘的证实;D,“对广袤的内蒙古草原遥感考古”,还处在设想阶段。)

【小题】B,文中举业余考古学家的例子是要说明“确定了准确位置后还要靠考古发掘才能最后证实判断是否正确”的;C,条件不充足,结论缺少充足的依据;D,颠倒了“特别征

象”与考古研究的关系,对内蒙古的考古研究还没有进行,不可能有证明的结论。)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赡(zhàn)养 亲昵(nì) 拾(shè)级而上 含情脉脉(mò) B:秘(bì)鲁 古刹(chà) 鸭绿(lù)江岸 骁(xiāo)勇善战 C:颤(zhàn)栗 哄(hǒng)骗 心广体胖(pàng) 一撮(zuǒ)胡子 D:伺(cì)侯 联袂(mèi) 晕头转(zhuàn)向 果实累累(lěi)

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1)发思古之幽情

(2)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3)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4)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5)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6)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答:( )

排序:④①⑥②③⑤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答题(4分)

  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刻砥砺着一代学子的品行,下边是中国两所著名大学的校训: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止境。

  山__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仿照以上两则校训,为下面两所大学拟写校训,要求运用对偶修辞。

  (1)某林业大学:

  (2)某舞蹈学院:

(1)树青松正气,养竹梅风骨 (2)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解析:

运用对偶‘体现出学校的专业特色 。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语境,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原中如此一景,荒坡中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惟其这样,

①给高滔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②给浮嚣以宁静,给急躁以清冽

③世界才显精致 ④历史才有风貌 ⑤人生才见灵动

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③ D.②①⑤③④

D②①⑤③④


解析:

(应抓住本语段中的核心句“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来理解。②句中的“浮嚣、躁急”,既照应的是“人生”中的情绪状态,同时也照应的是前文中“大漠、风沙”的景物状况;①句中的“高滔、粗犷”既照应的是“世界”中的自然状态,同时也照应的是前文中“荒凉、高坡”的景物状况。⑤③④句分别对应的是文中“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的语序。)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5题

不差钱,就缺朋友

⑴“人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掉。人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花没了”,这是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的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这是2009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的感叹。这些话语和感慨折射着现时代的社会“症候”: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情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

⑵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是交际物化的危害之一。当物化关系遮蔽了人的精神维度时,人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就失去平衡,甚至被肢解或摧毁。同时,交际物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让人感觉到“尘世如同冰窟”。人们不禁唏嘘,什么都是假的,都不可信了,甚至包括自己的爱人、父母和朋友。交际物化也可以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⑶下面让我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探究交际物化产生的原因。

⑷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人类拜倒在以金钱为核心的“物神”的面前。人类社会的精神空间被物质主义的论调挤压得不能再小,人文维度被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遮蔽得严严实实。没有健康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

⑸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在现代社会中,公私领域两分畸变为公共领域的的无限扩大,以致侵占了原有的私人空间。私人领域也失去了原有的“感情第一”的原则。如此以来,人用于悠游的空间被功利化的事务塞满了。人际物化危机的发生势所必然。随着私人空间的消失,时间也宰制着人的本质性的活动,时间伦理出现异化。如果一次交往行为失去了直接的或间接的功利目的,就是浪费生命。由此,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物化交际形式在今天的凸显就不难理解。

⑹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在现代技术的作用之下,人们被抛进了陌生的城市,“陌生化”、“我是谁”是生活的普遍感觉。由于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除此之外,人性物化也是交际物化的原因之一。在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把交往的对象仅仅当作工具来满足自己的自利目的,“利”字当头,除此之外,全是鬼话。

⑺其实,我们觉察到和不满于这些问题并批判与考问个中缘由本身已经表明,社会物化和交际物化危机并未弥漫于社会的第一个角落,社会昌明、交际“人化”的前景依然存在。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的确需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只有这样,突围物化世界,摆脱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差钱》《非诚勿扰》中的台词折射着现时代社会史无前例地物化,人性冷漠,人际关系庸俗化的社会“症候”。

B.在陌生的城市里,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制约的缺失,使交际的目的演变成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可能。

C.物化社会的物化现实把人文维度遮蔽得严严实实,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被物化的社会中不被异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

D.作为物化社会中的我们要想摆脱难填的物欲之壑,走出物化时代和交际物化危机,必须要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持存,多一份守望。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社会作为时代症候的人际关系物化,深深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

B. 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人们为了调节失衡,就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

C.私人空间的消失,时间伦理出现异化,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的物化交际形式在现代社会则显得不难理解。

D. 没有传统的熟人社会的舆论和风俗等制约,交际的唯一目的就可能变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从文中看,“交际物化”有哪些危害性?

从全文看,导致交际物化的原因有哪些?

作为物化社会中的“孤独人群”,我们需要持存、守望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①遮蔽了人际交往的本真性维度。②造成个体生命的生存危机,刨去人们生存的精神之基。③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④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

【小题4】①物化时代的社会物化。②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重新弥合,私人空间消失。③社会的流动性、易变性所带来的“我是谁”的认同危机。

【小题5】①在物化现实面前保持自己精神空间和人文维度。②把持“感情第一”的原则,防止私人空间和时间的功利化。③在流动多变的社会中,约束自我,不迷失自我。④保持人性不被物化,抵制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思想。


解析:

【小题1】文中说“在这样的物化社会中,交际不被异化和物化实在不易”并不是不存在可能性。也就是说还有这样的可能性,所以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

【小题2】文中说“交际物化也可以导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疾病,进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疾病。有研究表明,物化关系导致人的生命内在的失衡,其为了调节失衡,很可能转化成一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很可能”而非“一定”。所以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3分)

答:

(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2分)

答:

(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4分)

(2)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