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人类已经形成了“种地必须先耕地”的惯性思维。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不耕而种”这种看似原始的生产方式在今天却越来越体现出增产、环保、降低成本的众多好处。    B: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试想,如果没有对楚国的至情,屈原能弹出千古绝唱《离骚》吗?如果失去了对民族未来的至情,鲁迅在风雨如晦的时代能够如此《彷徨》、如此《呐喊》吗?    C: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时,如果发现产品有强烈异味,可能存在甲苯残留,请不要购买。    D:“村主任拿着一张白纸,上面没有写任何明确的条款,挨家挨户地问我们是否同意卖地?同意就在上面签字按指纹,这样做符合国家的土地征用手续吗?”近日,福建省某地区一村民这样对记者说。

给下文加上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要反对下面两种倾向①明于知彼暗于知己②或者相反③离开客观条件④毫无根据地瞎说盲干⑤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是战国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者所著,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 B: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文章要反映社会现实,《师说》就是反映这一主张的代表作。 C:__于1925年到长沙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D:巴尔扎克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苏云卿;广汉人。绍兴间,来豫章东湖,结庐独居。待邻曲有恩礼,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称曰苏翁。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布褐草履,终岁不易,未尝疾病。

披荆畚砾为圃,艺植耘芟,灌溉培壅,皆有法度。虽隆暑极寒,土焦草冻,圃不绝蔬,滋郁畅茂,四时之品无阙者。味视他圃尤胜,又不二价,市鬻者利倍而售速,先期输直。夜织屦,坚韧过革舄①,人争贸之以馈远。以故薪米不乏,有羡则以周急应贷,假者负偿,一不经意。溉园之隙,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莫测识也。

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土锉竹几,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

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旦遣使迎伺,则扃②户阒然③,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注释:①舄(xì):古代一种有木底的鞋。 ②扃(jiōng):门窗上的插关,此代指门。

③阒(qù)然:寂静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味视他圃尤胜 视;比较

B.有羡则以周急应贷 羡:盈余、剩余

C.第长于知君子 第:只是

D.共济大业 济:帮助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云卿种菜,讲求法度,菜品上乘,加上售不二价,因此蔬菜畅销,获利倍增。

B.豫章帅、漕舍弃随从,化装成云游的文人,最终找到了苏云卿隐居的地方。

C.张浚认为苏云卿是仅次于管仲、乐毅一类的人物,苏云卿却认为张浚并非全才。

D.客人表明来意,苏云卿才豁然大悟,好像后悔刚才失言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2)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

【小题】

D

【小题】

D

【小题】

A

【小题】

(1)希望(你们)能亲自他家,一定要替我把他给出来。(4分)

    (2)两位客人极力邀请(苏云卿)与自己一同乘车回去,(苏云卿)推辞不肯,约定说他明早登门拜望(客人)。(6分)


解析:

【小题】

济:成就、完成

【小题】

都表转折,“却”。A.表目的“用来”;表修饰。B.“于是,就”;“竟然”。C.表转折;表假设。  

【小题】

获“倍利”的是菜贩,而非苏云卿

【小题】

 无

参考译文:

苏云卿,广汉人,绍兴年间,来到豫章东湖,修筑庐舍居住在那里。对待邻里很有礼貌,无论贵贱老少都尊敬他,称他为苏翁.苏翁身高七尺,长着一副漂亮的胡子,不苟言笑,穿布衣草鞋,终年不换,未曾生病.

苏翁除去荆棘,用土筐运来石子垒成菜圃,耕耘、种植、除草,灌溉培土,都很有方法。即使酷暑严寒,土焦草冻,菜圃里也不缺少蔬菜,郁郁葱葱,四季菜品一应俱全。味道比其他菜圃更好。加上市不二价,菜贩获利加倍而且卖得很快,常常提前交付定金预订.他晚上编织草鞋,坚韧超过皮革做的木底鞋,人们争着买来馈赠远方亲友.因为这些原因,他不缺柴米,有盈余就用来周济急需和告借的人,借者不还,完全不放在心上.灌园之余,闭门高卧,或者整天端坐,高深莫测.

苏翁年轻时,与张浚乡布衣之交.张浚后来做了宰相,派人骑著马,带上书信金钱礼品,托付豫章帅、漕说:“我的同乡苏云卿有仅次于管仲、乐毅的才华,希望你能亲自到他家,一定要替我把他给请出来。

帅、漕派人悄悄去访问,都说这里只有种田的苏翁,没有苏云卿这个人。帅漕便不带骑士随从,打扮成游士的样子,来到苏云卿的菜园中。这时,老人正拿著锄头在干活,没有注意他们。帅、漕走上前去拜了拜。老人问:“客人从哪里来?”便请他们到屋里去。屋里很干净,一尘不染。案上有《西汉书》一册。客人恍然大悟,心想,这个老人一定是苏云卿了。不一会,汲泉煮茗,感情渐渐很投机,客人便问老人的老家在何处。老人慢慢回答说:“广汉。”“张德远与您老同乡,您认得吗?”回答说:“认得。”客人又问:“你觉得张德远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说:“贤人。只是,很了解君子,却不大了解小人,德行有余而才干不足。”于是问:“德远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客人说:“现在朝廷起用张公,正是想了结此事(为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老人说:“这恐怕不是他了结得了的。”客人站起来说:“张公叫我们请您去与他共同完成大业。”于是便把书信和礼物放在案上。苏云卿鼻间隐隐发出声音,好像埋怨自己刚才失言。

两位客人极力邀请苏云卿与自己一同乘车回去,(苏云卿)推辞不肯,约定说他明早登门拜望(客人)。第二天早晨,官府派人来迎接苏云卿,却发现门户紧闭非常寂静。推门进去,书信尚未拆,礼物也没有打开,苏云卿已经走了,不知去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施邦曜,字尔韬,余姚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不乐为吏,改顺天武学教授,历国子博士、工部营缮主事,进员外郎。魏忠贤兴三殿工,诸曹郎奔走其门,邦曜不往。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迁屯田郎中,稍迁漳州知府,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盗刘香、李魁奇横海上,邦曜絷香母诱之,香就擒。魁奇援郑芝龙事请抚,邦曜言于巡抚邹维琏讨平之。迁福建副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并有声。或馈之朱墨竹者,姊子在旁请受之。曰:“不可。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性好山水,或劝之游峨嵋,曰:“上官游览,动烦属吏支应,伤小民几许物力矣。”其洁己爱民如此。

历两京光禄寺卿,改通政使。黄道周既谪官,复逮下诏狱。国子生涂仲吉上书讼之,邦曜不为封进,而大署其副封曰:“书不必上,论不可不存。”仲吉劾邦曜,邦曜以副封上。帝见其署语,怒,下仲吉狱,而夺邦曜官。逾年起南京通政使。入都陛见,陈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事,帝改容纳焉。出都三日,命中使召还,曰:“南京无事,留此为朕效力,”吏部推刑部右侍郎,帝曰:“邦曜清执,可左副都御史。”明年,贼薄近郊。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缙彦慢弗省,邦曜太息而去。城陷,趋长安门,闻帝崩,恸哭曰:“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即解带自经。仆救之苏,恨曰:“是儿误我!”贼满衙巷,不得还邸舍,望门求缢,辄为居民所麾。乃命家人市信石杂烧酒,即途中服之,卒。

鲁时生者,里同年生也,官庶吉士,殁京师。邦曜手治含殓,以女妻其子。尝买一婢,命洒扫,至东隅,捧帚凝视而泣。怪问之,曰:“此先人御史宅也。时堕环兹地,不觉凄怆耳。”邦曜即分嫁女资,择士人归之。其笃于内行如此。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邦曜絷香母诱之 絷:拘禁

B.贼薄近郊 薄:迫近

C.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 檄:檄文

D.择士人归之 归:出嫁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忠贤欲困之 ②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

B.①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 ②邦曜以副封上

C.①邦曜不为封进 ②辄为居民所麾

D.①邦曜太息而去 ②捧帚凝视而泣

20、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句子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组是( )

A.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 B.城陷,趋长安门

C.恨曰:“是儿误我!” D.乃命家人市信石杂烧酒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邦曜不爱做官,在魏忠贤当道时,没有像许多部门的官员那样到魏府走动,讨好献媚,于是受到魏的刁难。

B.施邦曜先是任国子监博士、工部营缮主事等官职,后任屯田郎中,在任期间他擒拿盗贼如神,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C.有人送给施邦曜一幅朱墨竹图,他的外甥请求他接受馈赠,施邦曜极力反对,认为这是为他人走后门留下机会。

D.施邦曜在敌人兵临城下之际,得知皇上已死,便毅然决然地多次选择自杀来报答皇恩,最后服毒而亡。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

②帝见其署语,怒,下仲吉狱,而夺邦曜官。

18、C

19、D

20、A

21、B 

22、(1)(施邦曜)全部掌握了所属各县犯罪头目的名字,每次抓捕都能成功,全郡都惊奇地认为他是神人。(主名、惊、语意通顺为得分点)

(2)皇帝见到他写的话,很愤怒,将仲吉关进监狱,撤消了邦曜的官职。(下、夺、语意通顺为得分点)


解析:

18、檄:发檄文告知

19、均为连词,表修饰    A前者为代词,指施邦曜;后者为助词,的。B项前者为连词,表目的;后者为介词,拿,用。C项前者为介词,替;后者为介词,被。

20、省略宾语,其他省略主语

21、用计巧擒盗贼是施邦曜任漳州知府时的事情。

22、无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施邦曜,字是尔韬,是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不喜欢做官,改任顺天武学(顺天府培养将才的学校)教授,历任国子监博士、工部营缮主事等职,后晋升为员外郎。魏忠贤兴建三殿工程,各部门的官员都到魏忠贤的府上走动,只有邦曜不去。,魏忠贤想难为他,让他拆北堂,限期五天,正赶上大风吹倒了房屋,没有受到魏忠贤的责备。

    调任屯田郎中,不久调任漳州知府,全部掌握了所属各县犯罪头目的名字,每次抓捕都能成功,全郡都惊奇地认为他是神人。盗贼刘香、李魁奇横行海上,施邦曜抓住刘香的母亲来诱捕他,刘香就擒。李魁奇提及郑芝龙(当时的海盗)的事请求招抚,施邦曜告诉巡抚邹维琏联手讨平了这股海盗。后任福建副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等职时,都有着很高的声望。

    有人赠送给施邦曜一幅珍贵的朱墨竹画,他姐姐的孩子在一旁让他收下。他说:“不行。

我接受了它,他将乘机向我提出要求,我也就向他表明了有可达到私人目的的后门。”施邦曜生性喜爱山水,有人劝他去峨嵋游玩,他说;“上级官员游览,下级官吏就要应付接待,这样会花费百姓许多的财物。”他廉洁爱民到了这样的地步。

    他历任两京光禄寺卿,后改任通政使。黄道用被贬官后,又被捕入狱。国子监学生涂仲吉上书申诉,邦曜不给他上报,却在封后写上:“书不必上呈,但言论可以保留。”涂仲吉弹劾邦曜,邦曜将副封呈上。皇帝见到他写的话,很愤怒,将仲吉关进监狱,撤消了邦曜的官职。过了一年起用他做南京通政使。进京晋见皇帝,陈奏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个方面的事,皇帝改变了脸色采纳了。离开京城三天,皇上命宫中的使臣召他回来,说:“南京无事,留在这里为我效力。”正当吏部推举刑部右侍郎,皇上说:“邦曜清廉公正,可以辅助副都御史。”

    第二年,贼寇逼迫京城。邦曜告知兵部尚书张缙彦发檄文通令天下竭力保护皇上,缙彦怠慢不发通告,邦曜叹息着离去。京城陷落,赶往长安门,听说皇上驾崩,痛哭着说;“主上为社稷而死,作臣子的怎能苟且偷生!”就解下腰带自尽。仆人解救下来使他苏醒过来,邦曜抱怨说:“你误了我的事!”贱寇满街都是,不能回家,见到院门就想上吊,却被居民放下来。于是让家人买来信石(砒霜)放在烧酒中,就在路上服下,吐血而死。  

有个叫鲁时生的人,是老家的与邦曜同年的生人,做庶吉士,死在京城。邦曜亲手为他入殓,把女儿嫁给他儿子为妻。曾经买过一个使女,让她洒扫庭院,到了院子的东面墙角,拿着笤帚凝视着哭泣。邦曜感到奇怪而问她,说:“这是我先人御史的宅院。当时曾在这里掉过耳环,不觉就感到伤心。”邦曜就拿出女儿出嫁的钱,选了个读书人把她嫁出去。他内心忠厚到了这个地步。

(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数列{}中,(n≥2,),

(1)若,数列满足),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

(2)若,求数列{}中的最大项与最小项,并说明理由;

(3)(理做文不做)若,试证明:.

(Ⅰ)  见解析(Ⅱ) 见解析  (Ⅲ)见解析


解析:

(1)[3caf234eba21f029.gif],而[e605625b43572048.gif],∴[92be6edd2dab1e29.gif].[ed9cea42fbd6e25d.gif]

       ∴{[15d5240a4e550c9b.gif]}是首项为[3496bff8b92fc36e.gif],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

   (2)依题意有[47725024d4df636c.gif],而[97ab441e1f4fbc8b.gif],

        ∴[aac646259819b684.gif].对于函数[11affc5b0f626ef6.gif],在x>3.5时,y>0,[293e47de6a925e19.gif],在(3.5,[93f55825b4720114.gif])

        上为减函数. 故当n=4时,[fe83d313bb526cb1.gif]取最大值3. 而函数[6a430538d5017155.gif]在x<3.5时,y<0,

       [f9cac1924b056abd.gif],在([45cc4bcad06eebc0.gif],3.5)上也为减函数.故当n=3时,取最小值,[3988e15f7e7bfdb9.gif]=-1.

   (3)先用数学归纳法证明[7a9008eda51f6e6a.gif],再证明[65ffeb38c82532e4.gif].  ①当[e8d2364afdb1fb62.gif]时,[32ab0f2328da4fe1.gif]成立;

        ②假设当[fbdec4d917acec93.gif]时命题成立,即[46edbfbc0407dd69.gif],当[fb1ddc5730e78f0e.gif]时,

          [0f8dcd8dfc4bbf90.gif][5c7295f5a0a5b9a7.gif][dd85df5a754ebd34.gif][34cd391f5e56fce4.gif] 故当[fb1ddc5730e78f0e.gif]时也成立,

          综合①②有,命题对任意[f6fb6e21a8c08f6e.gif]时成立,即[7a9008eda51f6e6a.gif].

          (也可设[27265ab5338fe678.gif] (1≤[46ce9781e3ee98ae.gif]≤2),则[81ca1fa43b081762.gif],

         故[17e22034d8d7a596.gif][53c6e5f6e07e86f9.gif][4eb315f778e7f896.gif]).  下证: [65ffeb38c82532e4.gif]

         [0b13d5c99fe66359.gif][dd85df5a754ebd34.gif][65ffeb38c82532e4.gif].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台城》中“鸟空啼”的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

(2)“空”字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1) “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隐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

(2)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解析: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1)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2)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①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南都初建②,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

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时,人见鼎甲③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相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规范先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节选自《清代三文选注》)

注释:

①缊袍:用旧絮、碎麻充填的袍子,质地粗劣。粝:粗米。

②南都:明南京金陵。崇祯十七年(1644)明思宗自缢于北京景山,马士英等人拥立思宗堂兄朱由菘,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改年号为弘光。

③鼎甲:科举制度,殿试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鼎有三足,一甲只限三人,故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不往 卒:最终。

B.公未仕 仕:做官。

C.耿耿不昧 昧:蒙昧。

D.既乃受业于兄 既:不久。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黄淳耀具有圣贤作风的一组是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

③偕弟渊耀……诸人固守

④退不能洁身自隐

⑤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年少时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吃穿都很差,却从不苟且取得一点钱财。后来中了进士,但没有等吏部派选职务就回家了。

B.南明政权建立后,黄淳耀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争着求官。因为他觉得有看重他的人位居高官,他去了之后必然会被不恰当地任用。

C.嘉定城被攻破后,黄淳耀和弟弟黄渊耀,以及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曾经固守嘉定的人相约一起到城西的竹胜庵自杀。

D.传文最后说黄淳耀兄弟两个自杀的时候,吐血喷在墙上,竟然深入砖头并长久不灭,这虽是传说,却增强了表现人物不屈的力度和余味。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3分)

(2)令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4分)

(3)就义时,见兄头帻相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3分)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解析:

【小题】  (昧:暗,灭。)

【小题】(①“勤记日记”不属于“圣贤作风”,④是他的自谦之词,⑥是弟弟的行为。含①④⑥都应该排除。)

【小题】(相约去自杀的是他们兄弟两个,不包括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

【小题】无

参考译文: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是嘉定县人。年少时就用圣贤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曾经写日记,白天所做的,晚上必定写下来。穿粗陋的衣服,吃简单的饭菜,不随便接受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参加会试,有重要人物表示,准备推荐他做状元,黄淳耀却很坚决地推辞了。中了进士,不等吏都选派官职就回家了。南京刚建都,求官的人争着赶去,黄淳耀独独不去。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平素看得起我,他现在正和主持国政的人同列,我去的话必定被他笼络束缚。君子做官必定要凭借正当的途径,怎能损害名节道义来顺从他(指前文的‘某公’)呢?”最终没有去。

    等到嘉定被包围,黄淳耀偕同弟弟黄渊耀,以及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等到城池被攻破,兄弟两人一起到城西的竹胜庵。将要自杀的时候,僧人劝阻他们说:“你们没有做官,是可以不死的。”黄淳耀说:“城被攻破就应该和它一起灭亡,这是儒生应做的分内事罢了。今天借上人的一片干净土地,也算死在合适的地方了。”索取毛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自杀。啊!求取功名不能为明王朝效力,辞官不做不能洁身归隐,读书没有取得多少益处,学道没有什么成就,耿介不灭的,就这片真心罢了。”于是整理好衣帽,面向北,拜了两次,上吊自杀而死。

    黄渊耀宇伟恭,15岁的时候补充缺额做了生员。年幼时聪明异常,刚拜师,就喜欢学习。不久就跟从兄长学习,能够懂得兄长所讲的全部大意,平常谈论道理论说道德时,常常说出兄长所没有谈到的地方。性格洁好耿直,不随意和人交往。黄淳耀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时,大家看到名列一甲的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认为他们不亚于登天成仙。我这个时候长长地叹息,天地间有几千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有几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现在的人实在不愿意去做几千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人才,而是一定要做每隔三年就能出现的人才,真是可笑啊!”黄渊耀收到信后,更加用高尚的品节自我砥砺。就义的时候.看到哥哥头上的巾、帽掉在地上了,他从踏凳上下来捡起巾、帽给哥哥戴上后,才在哥哥的右边上吊自杀了。

    黄淳耀所写的诗歌、古文、八股文,源头本来出自于“六经”,又广泛涉及《史记》《汉书》《后汉书》,并能以先贤的文章为标准,都流传于后世。去世时41岁。弟子们私下给他拟谥号为“贞文”。黄渊耀去世时22岁,著有《谷帘学吟》。据说兄弟两人死的时候,口吐鲜血喷到墙壁间,深入砖头大约有一寸,那痕迹过了很长年月都没有消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