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医学角度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慢、反应迟钝、出现低血糖休克,甚至精神不振。 B:牛的朴实勤劳、任劳任怨,早已成为人们称颂的美德,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劳和力 量,而在西方文化中是财富和地位。 C: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政府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 D:若要申办冬奥会,哈尔滨市政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能否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为群众开展冰雪运动创造条件,显然要比这座城市有多少一流的比赛场馆更受人关注。

建国以来,我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包括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④中国__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传媒 豢养 誓死如归 一筹莫展 B:羁压 囊肿 秀外惠中 披肝沥胆 C:影象 光牒 泥古不化 优柔寡断 D:纰漏 福扯 不容置喙 绵里藏针

(1)已知f()=lgx,求f(x);

(2)已知f(x)是一次函数,且满足3f(x+1)-2f(x-1)=2x+17,求f(x);

(3)已知f(x)满足2f(x)+f()=3x,求f(x).

(1)f(x)=lg[16480634c4545629.gif],x∈(1,+∞)(2)f(x)=2x+7 (3)f(x)=2x-[ea5298eac051f976.gif]


解析:

(1)令[dda769c41c9d086e.gif] +1=t,则x=[a5078968459da419.gif],∴f(t)=lg[a5078968459da419.gif],∴f(x)=lg[f9664c26d8f21672.gif],x∈(1,+∞).

(2)设f(x)=ax+b,则3f(x+1)-2f(x-1)=3ax+3a+3b-2ax+2a-2b=ax+b+5a=2x+17,

∴a=2,b=7,故f(x)=2x+7.

(3)2f(x)+f([9f27dcae56ff2632.gif])=3x,                                                ①

把①中的x换成[9f27dcae56ff2632.gif],得2f([9f27dcae56ff2632.gif])+f(x)=[4144f0d2549fc3fe.gif]                                    ②

①×2-②得3f(x)=6x-[4144f0d2549fc3fe.gif],∴f(x)=2x-[9f27dcae56ff2632.gif].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路 遇 柳宗宣

坐车路过__广场的农民工,河北承德人,和我并排坐在848路公交车的后排座位上。我们赶往北京西客站。

他中断在城市里干的零活,在六月回老家去割麦子,然后再返回城里找活计。我打听着他的打工生活、收入状况,为他焦虑。但他很平静,好像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活着、劳动着,劳动总会有收入。他的眼神也像是苦涩的,眼角有深深的皱纹,脸色因缺乏营养而显得苍白无光,裤子上打着补丁,布鞋上破了的洞中,一只脚趾露了出来。

他说在城里干了几个月没有拿到工钱,但仍然要干,争取把钱最后弄到手,然后给守在家里的妻子和孩子买衣服,供子女上学。种田是没有赚的,只是为了让家人填饱肚子。我看见他的表情平静,他已经看清了自己的处境,认命了,再想不出办法了。他活着,种田,然后到城里出卖自己的体力,总能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

他脚下有个大包袱,缠裹着一些衣物。他平静地和我说着,不高兴也不痛苦。当车就要经过前门,路过__广场时,他不忘从我们的谈话中转移出来,他的表情突然变得生动起来,他指着正阳门说,每次路过这里,他总是把头探出来,想好好看看__广场。

他脸上的表情明显地严肃起来,眼睛一眨不眨,望着匆匆远去的__。在他匆匆的返乡途中,在自己艰难的谋生途中,他不忘欣赏自己国家的广场。

中的“他”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文章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刻画的?

2、“但他很平静,好像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以小见大”是散文中常见的写作技巧,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进京务工的农民;农忙季节回乡务农;给妻子孩子买衣服供孩子上学的工钱拿不到但是很平静;生活窘迫,但易知足;虽在外务工但很顾家,肩负着养活全家的重任;质朴的爱国情怀。

2.文中多次写到“他很平静”,这种平静其实是他对生活的认命与无奈;“好像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但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活有明确的要求:“争取把钱最后弄到手”,“然后给守在家里的妻子和孩子买衣服”,“供子女上学”,“让家人填饱肚子”,每次路过__广场时都会“不忘欣赏自己国家的广场”,这里的“好像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其实是他安于生活现状和对生活无可奈何的心理表现。

3.“以小见大”指的是:A、散文选材虽“小”,但蕴涵了博大、深远的意义;B、小处着墨、大处着眼,充分体现散文“大中取小、因小显大”的特点;C、作为散文技巧的“以小喻大”。“小”其实是“大”的凝聚,“微”其实是“著”的浓缩,“淡”其实是“浓”的沉淀。


解析:

1.考查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合文章内容答出侧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中的任两种。

2.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准确理解“好像”的含义,其实他对生活有明确的要求,但现实迫使他安于生活现状,对生活无可奈何。

3.考查散文的常见的写作技巧,实际就是“形”与“神”的有机结合。学生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就以上的任何一点展开论述,言之成理,表达流畅都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完成第8~10题。

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也。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日:“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周齐王宪闻而敬之,引为记室。未几,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言于帝日:“太子非帝王器,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帝呼弼问之.弼知太子不可动,恐祸及己,诡对日:“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帝默然。弼既退,轨让其背己.弼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及宣帝嗣位,轨竞见诛.弼乃获免。寻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拜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郑城,恐弼为变,遣长孙平驰驿代之。

高祖受禅,阴有并江南之志,访可任者。高颍日:“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高祖日:“公得之矣。”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祝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进屯蒋山之白土冈,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以劲兵拒战。田瑞先犯弼军,弼击走之。鲁达等相继递进,弼军屡却。弼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殊死战,遂大破之。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七》)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骁勇便弓马 便:熟悉

B.轨让其背己 让:避让,让开

C.轨竞见诛 见:看见

D.伐罪吊民 吊:吊唁、悼念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明贺若弼有军事才干的一组是( )

①知太子不可动摇,恐祸及己,诡对

②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弼计居多

③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

④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⑤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

⑥揣知其骄,士卒且惰,于是督厉将士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若弼的父亲被人加害,临刑前告诫他今后一定要慎言。后来在太子一事上他做到了慎言,新皇登基后才保住了性命。

B.贺若弼渡江讨伐陈朝。既是为了完成高祖交付给他的平定江南的重任,也是为了完成他父亲的临终遗愿。

C.隋高祖伐陈,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渡江前贺若弼酹酒而祝,激励士气,然后故设疑阵,趁敌不备,渡江破敌。

D.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在陈地秋毫不犯。后陈将鲁达等人向他发起进攻,他屡屡败退,最后督军死战,终于大获全胜。

8、A

9、B

10、C


解析:

8、B.让:责备;C.见:被;D.吊:慰问,安慰。

9、①体现的是贺若弼“慎言”,⑤体现的是贺若弼部军令严肃。

10. “故设疑阵”应该是在“酹酒而祝,渡江破敌”之前。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贺若弼,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若敦,因有武艺忠烈而闻名,在周任官为金州总管,遭宇文护妒忌而杀害。临刑时,叫贺著弼来对他说:“我一定要平定江南,但这志向没有实现.你一定要完成我的遗志;而且我是因舌头说话而死,你不可不引以为训。”接着用锥刺贺若弼舌头直到出血,警诫他讲话要谨慎。贺若弼少年时精神振奋,情绪激昂,有大志,勇敢而善于弯弓骑马,会写文章,博览群书,在当时很有名声。周齐王宇文宪闻名而很敬重他引他为记室。不久以后,被封当亭县公.升为小内史。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对皇帝说:“太子不具有做帝王的才能.臣也曾与贺若弼谈论过。”皇帝叫贺若弼来问.贺若弼知道太子地位不可动,恐怕祸难落到自己头上,就讲假话说:“皇太子道德学问日有提高,没有看到他的缺点。”皇帝沉默不言。贺若弼回来后,乌丸轨责备他背叛自己,贺若弼说:“君主的口不密则失信臣下,臣下的口不密则生命难保,所以不敢轻易议论。”等到宣帝即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而贺若弼则避免了杀身之祸。不久与韦孝宽一起征伐陈朝,攻克数十城,其中多数是贺若弼的计谋。拜官寿州刺史.改封襄邑县公。高祖杨坚为丞相,尉迟迥在邺城作乱,恐怕贺若弼有变化,派长孙平骑驿马去取代他。

    高祖称帝,暗有并吞江南的打算,寻找可以担负此重大任务的人。高说:“朝廷的大臣当中.从文武才干来说。没有一个比得上贺若弼的人。”高祖说:“您算说对了。”

    开皇九年,大举征伐陈朝,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即将渡江,他用洒洒地祝愿说:“贺若弼亲受皇帝庙算谋略.远处去宣扬国家威望,征伐有罪的人,救民于水火之中,除去凶恶暴虐的罪犯。上天和长江,你们明鉴这一切。如果你们想使善人得到福气,坏人得到灾难,那么大军就能顺利渡江;如果事情与这相反,那么我们就在长江葬身鱼腹之中,死也不恨。”

    早先,贺若弼请求沿江防守的士兵每在交接的时候,必定要集中在历阳。于是每次在历阳树立了许多旗帜,军营帐幕漫山遍野。陈朝人以为大兵来攻,征发了全国大部分士兵马匹来防御。过后知道是隋驻防的士兵交替,他们许多征集的士兵也就散走了。后来多次这样,以为足平常的事,就不再布置兵力来防备了。到此,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时,陈朝人竟根本没有察觉贺若弼袭击陈的南徐州,攻克了,抓获它的刺史黄恪。隋军军令严肃,秋毫无犯,有的士兵在民间沾买酒喝,贺若弼立即斩首。他进军驻屯蒋山的白土冈,陈朝将领鲁广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率领强劲士兵抵抗。田瑞先攻贺若弼军,贺若弼把他打跑了。鲁广达等军相继进攻,贺若弼军屡屡败退。贺若弼估计他们士兵已经骄傲,而且疲劳,就严厉督促将士们殊死战斗,于是大败陈军。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先生虽辞世多年了,但他那些富含哲理的话语,一直如晨钟暮鼓,时时警醒着我。

B.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C.这幅画虽然构思新奇,但是色调太暗,我的态度是不赞一词。

D.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A


解析:

A.晨钟暮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B.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C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D.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豪华的环境。

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做如下实验: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氨水和酚酞;稀氨水中的NH3逸出,所以溶液的颜色变浅。


解析:

本实验装置为一封闭的体系,原溶液受热颜色发生变化,是由于其中某种物质以气态挥发所引起,冷却后,挥发出的气体又溶解在溶液中,得到原来的溶液。能使溶液在红色和无色之间变化的物质在中学阶段最常见的是酚酞和品红,从而不难分析出导致酚酞溶液颜色变化的是碱性气体NH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肄业 福祉 切搓 绵里藏针 出奇制胜 B:传颂 坐镇 宣泄 晶莹剔透 功亏一篑 C:汗腺 通谍 涨幅 一如既往 以德报怨 D:挑唆 洽谈 豢养 声名鹊起 开源截流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人类已经形成了“种地必须先耕地”的惯性思维。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不耕而种”这种看似原始的生产方式在今天却越来越体现出增产、环保、降低成本的众多好处。    B: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试想,如果没有对楚国的至情,屈原能弹出千古绝唱《离骚》吗?如果失去了对民族未来的至情,鲁迅在风雨如晦的时代能够如此《彷徨》、如此《呐喊》吗?    C: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时,如果发现产品有强烈异味,可能存在甲苯残留,请不要购买。    D:“村主任拿着一张白纸,上面没有写任何明确的条款,挨家挨户地问我们是否同意卖地?同意就在上面签字按指纹,这样做符合国家的土地征用手续吗?”近日,福建省某地区一村民这样对记者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