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位著名学者,把文化比喻为人的生命,认为文化是国家或民族生活的绵延。这位学者是()
A:钱穆; B:李泽厚; C:辜鸿铭; D:梁启超
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繁星·春水》中的一节诗,完成填空。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是冰心的一首哲理小诗。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花的 ,把 比喻为培养花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喻为滋润花的 ,生动贴切,发人深思。
略
阅读冰心的哲理小诗,回答问题(4分)
成功的花, 诗人把 比喻为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把 比喻为花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把 比喻为培养花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把 比喻为滋润花的“血雨”。
成功的花, 诗人把 人生事业的成功 比喻为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把 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 比喻为花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把 奋斗的辛劳 比喻为培养花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把 自我牺牲 比喻为滋润花的“血雨”。
如果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就是 ,机器就是 ,原料是 和 ,产物是 和 。
有叶绿体的细胞 叶绿体 水和二氧化碳 有机物和氧气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在路上的历史,这个以无数相遇和碰壁的片段构成的语录,铺设成了几千年漫漫的道路。 B:弘扬民族精神十分重要。如果把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比喻为打仗的话,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占领制高点,比喻为人的躯体,这就是人的脊梁。 C:文静秀气的文竹,配上红色的宜兴盆,另加一个雪白的水盆,就显得协调和漂亮,起到装点家居的效果。 D:拉西瓦水电站的建设,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下游已建和待建水电站的发电效益,而且可以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提供质优价廉的电力,具有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与规模经济效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弘扬民族精神十分重要。如果把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比喻为打仗的话,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占领制高点,比喻为人的躯体,这就是人的脊梁骨。 B:今天是北京公厕实行免费使用的第一天,记者在人员最多的北京站前公厕门口看到,以前的收费窗口已是"门庭冷落",再也看不到往日排长队的景象。 C:大家一致认为,国务院决定批评石油部主要领导在成绩面前骄傲自满,是造成"渤海二号"事故的原因之一,这对我们河南也有教育意义。 D: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5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
A: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在路上的历史,这个以无数相遇和碰壁的片段构成的语录,铺设成了几千年漫漫的道路。 B:弘扬民族精神十分重要。如果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比喻为打仗的话,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占领制高点,比喻为人的躯体,这就是人的脊梁。 C:文静秀气的文竹,配上红色的宜兴盆,另加一个雪白的水盆,就显得协调和漂亮,起到装点家居的效果。 D: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于2008年10月25日零时截止。据初步统计,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97万余人,最热门职位的竞争率首次超过400: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934年,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山有脊梁不塌方,虎有脊梁敢称王,人有脊梁腰杆硬,顶天立地响当当。
请联系实际,以“脊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照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紧扣社会热点,让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的热题。要写好此题,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内涵,由实及虚。命题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字面的意义(实指义),又有比喻意义(虚指义),只有首先明确话题的内涵,才能写出既切合题意,又有新意的文章。 “脊梁”这个词,其实指义是指脊背、脊柱,比喻义(虚指义)指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从出题角度来看,考生要写深入,文章要显层次,应根据它的比喻义来构思写作。写作这篇文章,要由人引申到人格尊严、社会责任、精神理想等品质,写出脊梁的丰富内涵。
二
要选材典型,扣住热点。能够称得上脊梁的,是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到中坚作用的人物,不是所有的人物都能成为脊梁人物,这需要我们必须精选人物、事例,
符合题意。同时,选材还要扣住热点人物,不要一提笔就复述古人,比如“苏武牧羊”、“屈原跳水”等等。只有选材精当,才会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934年,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山有脊梁不塌方,虎有脊梁敢称王,人有脊梁腰杆硬,顶天立地响当当。
请联系现实,以“脊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800字。
3.不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学校。
按高考评分标准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