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__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与袁绍 、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 ,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名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 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城西五六里止屯 屯:驻扎

B.君,民之望也 望:敬仰,此处作名词,敬仰的人

C.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相:帮助,辅助

D.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表:表扬,表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 毕礼而归之

B.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 吾定绍,将加兵于岱

C.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D.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阿县丞王度叛乱,县令奔逃。程昱派人侦察情况,与薛房用计诱导民众,找回县令,防守县城,最终打败了王度。

B.兖州刺史刘岱遭受公孙瓒的威胁时,程昱劝说刘岱不要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认为刘岱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是舍近求远的危险举措。

C.程昱到范县后,对县令靳允动之以情,晓以大义,分析利害,靳允深受感动,坚定了守城信心。程昱趁此良机,让靳允杀死氾嶷,将军队和守城之权交给了靳允。

D.程昱是三城防守的中流砥柱,其他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靳允听从程昱劝说,冒着亲人被杀的风险,一心守城,东阿县令枣祗率吏民拒城坚守。兖州府从事薛悌也与程昱出谋划策,三城吏民团结一心,共度危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这与违背忠义顺从恶人而导致母子双亡相比,哪一个更好昵?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2)大王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解析:

【小题1】表,作动词,上表推荐。

【小题2】A组都作连词,表顺承,可不译;B纨都作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后者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C组前者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后者作可译为“带领”;D组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作代词。

【小题3】“让靳允杀死汜嶷,将军队和守城之权交给了靳允”与原文意思不符,应是“靳允杀死汜嶷后,回来部署军队加强了城防”。

【小题4】(1)关键词“孰与”“俱”“唯”“洋”各1分,大意2分。

(2)关键词“异”“爱”“恶”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县人。黄巾起义时,县丞王度反叛响应,焚毁仓库。县令翻越城墙逃跑了,官吏与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向东逃到渠丘山。程昱派人去观察王度那里的形势,发现王度得到一处空城却无法防御,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处驻扎。程昱对县中大户人家薛房等人说:“现在王度虽然得到了城池,却不能据守,他们的情况可想而知,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率领大家返回城中坚守呢?而且城墙高大厚实,城中粮草充足,现在如果回去找到县令,一起坚守,王度肯定不能支撑多久,便可一攻即破了。”薛房等人认为他说得对。但其他官吏和百姓不肯听从,说:“贼兵在西面,我们只有向东去才安全啊!”程昱对薛房说:“愚蠢的百姓不可与他们谋划什么大事。”随后秘密派遣数十骑兵在东山上举着旗帜,让薛房等人看到,大声喊叫“土匪来啦”,随即下山奔向县城,官吏百姓争相跟随,找到县令,就一起守城。王度等来攻城,攻不下,想要离开。程昱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快速出击,王度等人大败而逃。东阿县城因此得到保全。

    初平年间,兖州刺史刘岱和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让他的妻儿住在刘岱那里,公孙瓒也派从事范方 带骑兵援助刘岱。后来袁绍和公孙瓒出现不合。公孙瓒打败了袁绍的军队,接着派人告诉刘岱,让他遣返袁绍妻儿,与袁绍绝交。另外敕令范方:“如果刘岱不遣返袁绍妻儿,你就带领骑兵返回。待我平定袁绍后,就发兵向刘岱开战。”刘岱连续数日(与谋士商议)没有拿定主意,这时候,别驾王彧对刘岱说:“程昱很有计谋,能决断大事。”刘岱于是召见程昱,向他询问对策,程昱说:“如果放弃袁绍的救援而寻求公孙瓒的远助,就是常说的向越地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啊。公孙瓒不是袁绍的敌手。虽然现在打败了袁绍,但是最终要被袁绍擒住的。如果你只顾一时的权变而不考虑长远谋略,那你终究要失败的。”刘岱听从了他。范方带领他的骑兵返回,还没到达,公孙瓒就被袁绍打得大败。刘岱上表举荐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推辞。

    太祖曹操到了兖州,征召程昱,任命他为寿张县令。太祖征讨徐州,让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人投降吕布 ,各郡县纷纷响应,只有鄄城、范县、东阿没有变动。吕布军中投降过来的人,说陈宫正要带兵攻取东阿,又让氾嶷攻取范县,官吏百姓都很恐慌。荀彧对程昱说:“现在兖州整个反叛,只有这三座城池了。陈宫等人以重兵逼临城下,如果没有结交其心的人,这三座城池也必发生变动。您是百姓敬佩的人,如能回城劝说他们,大概是可以成功的!”程昱于是归返,访问范县,劝说县令靳允说:“听说吕布拘捕了您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这是孝子所绝对不能容忍的!现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定会有著名于当代的有能力平息天下之乱的人出现,这是聪明的人应该审慎选择的。吕布粗鲁而六亲不认,刚愎自用而蛮横无礼,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陈宫等人以势利大小暂时合作,不能帮助您的。他们兵士虽多,最终必定不会成功。曹使君杰出的智慧韬略世所稀有,几乎可以说是上天所授。您一定能固守范县,我将守住东阿,这样,像田单那样的收复失地的功劳就可以建立了。这与违背忠义顺从恶人而导致母子双亡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靳允流着眼泪说:“我不敢有另外的心思。”这时氾嶷已经在县里,靳允于是去见氾嶷,埋伏兵士刺杀了他,回去指挥兵士守城。程昱又派骑兵堵住仓亭渡口,陈宫来到,不能渡河。程昱到了东阿,东阿县令枣祗已经率领官吏民众,拒城坚守。又有兖州从事薛悌与程昱共同谋划,终于保全了三城,等待太祖。太祖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如果不是你的功劳,我就无处可归了。”于是上表推荐程昱担任东平相,驻扎在范县。

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如果把天津建卫600年比作一部恢弘的史诗,那么三岔河口就是这部史诗的主旋律和最激昂的篇章。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关于城西道路改造的建议,市民寄来很多信件,报社版面有限,准备________刊登,以飨读者。 ②家长付出代价给孩子陪读,________是提高孩子的高考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事与愿违。 ③你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不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________会犯大错误的。

A:摘要  本义  终于 B:择要  本意  终于 C:择要  本义  终究 D:摘要  本意  终究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证券 蜷伏 诠释 怙恶不悛 B:酗酒 畏葸 旭日 嘘寒问暖 C:不啻 鞭笞 踟躇 持之以恒 D:纰漏 毗邻 譬如 匹夫之勇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

A:⑧②④⑥⑤① B:⑨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义门是陈村最古老的建筑,与义门形影相吊的是它的左侧立着的一株无枝无叶的老树。 B: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C:为了整治公务员的懒散作风,他们把工作做到如此具体细致的程度,真可谓处心积虑,殊为不易。 D:韩寒《不要再给西南人民再捐款捐水了》一文对抗旱的议论出人意料,可谓石破天惊。同时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别 紫 云

陈维崧(淸)

二度牵衣送我行, 并州才唱泪纵横。

生憎一片江南月, 不是离筵不肯明。

(1)首句有一细节特别有表现力,请简析之。

答:

(2)古代诗话中有一种说法叫“无理而妙”,意思是无理之语,实则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真挚的情感。请谈谈“无理而妙”在本诗中的运用。

 答:

(1)牵衣    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2)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似乎有意与人作对(2分),看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2分)。


解析:

按要求扩展下面的句子。

原句:青年人读书,既要博又要专。

(要求:以原句为总说,再写两个分说的句子,每句不少于20个字)

青年人读书,既要博又要专。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就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它能丰富你的人生阅历,增长你的智慧;“专”则要求深入研究,求得甚解,它能使你独具慧眼,而不人云亦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遗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 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遂扫石而坐

弃甲曳兵而走

B. 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乐其无已乎

其孰能讥之乎

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D.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恭拱手行礼说:“为会么不给我诗呢?”


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我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这是临别的前一天上午,山__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一路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③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④我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于是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⑤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⑥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⑦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 亦是今生未曾有 ,满襟清泪渡黄河。 他的情人灵箫怕龚自珍耽于儿女情长,甚至用黄河来激励须眉:为恐刘郎英气尽 ,卷帘梳洗望黄河 。

⑧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 ,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看到女儿也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⑨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有删改)

介绍“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从全文结构来看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每小题2分)

(1)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

(2)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段和第⑤段分别写出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又有何不同?请概括回答。

将名片投入黄河这一举动的意蕴。

【小题1】①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做了铺垫;②为下文去伸手探水的情节发展做了伏笔;③引起下文,引发了作者关于黄河的文化幽思。

【小题2】(1)这句话意思是说黄河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文明(1分),如果没有黄河,中华文明的血脉将由此断裂(1分)。

(2)这句话意思是说每当夜深人静,作者总会想起探访黄河的情景,(1分)黄河,是祖国母亲的象征,对祖国的眷念之情永存心中(1分)。

【小题3】第③段所描写的黄河,空廓、寂寥,惹人感伤;第⑤段所写的黄河:厚重、悠久,是炎黄子孙的根。第③段是实写眼前所见的黄河(或直接描写黄河),第⑤段虚写历史、人文的黄河(或从议论抒情的角度表达“我”对黄河的感受)。

【小题4】写出了投入母亲怀抱的一种急切与虔诚;也流露出因为阻隔思恋之深重;一个“接”字也写出了黄河母亲与自己这个游子之间的亲近会心、和谐美妙、相互认同的关系,是作者情感诗意的表达。


解析:

【小题1】每点1分,说全三点得4分。

【小题2】每小题2分,共4分。

【小题3】每点2分,共6分。

【小题4】每点2分,共6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