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横线处,恰当的一组是 ①没有什么比这幅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_______了,在这里,竹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给观赏者留下的唯有人间风骨。 ②放,放弃、放怀、放达……“放”蕴含着千般哲理,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_________,浮躁的心态回归平和。 ③红的、黄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继绽放,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美丽的花朵________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A:情调明确装饰 B:情韵明确装饰 C:情韵明晰装点 D:情调明晰装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神的殿堂
冯骥才
人死了,便住进一个永久的地方——墓地。生前的亲朋好友,如果对他思之过切,便来到墓地,隔着一层冰冷的墓室的石板“看望”他。扫墓的全是亲人。
然而,世上还有一种墓地属于例外。去那里的人,非亲非故,全是来自异国他乡的陌生人。就像我们,千里迢迢到法国。当地的朋友问我们想看谁。我们说:卢梭、雨果、巴尔扎克、莫奈、德彪西……
朋友笑着说:“好好,应该,应该!”
他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人,于是他先把我们领到先贤祠。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有时走在路上,远远就能看到它颇似伦敦保罗教堂的石
绿色的圆顶。我一直以为它是一座教堂。其实,我猜想得并不错,它最初确是教堂。可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曾用来安葬故去的伟人,因此它就有了荣誉性的纪念意义。到了1885年,它被正式确定为安葬已故伟人的处所。从此,这地方就由上帝的天国转变为人间的圣殿。
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与另一位法国文豪左拉就在这里。他们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他由于反对拿破仑__、坚持自己的政见而遭到__,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的那个重大挫折。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他们是18世纪的古典主义的巨人,生前都有很高声望,死后葬礼也都惊动一时。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
卢梭的棺木很美,雕刻非常精细。正面雕了一扇门,门儿微启,伸出一只手,送出一枝花来。世上如此浪漫的棺木大概惟有卢梭了!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伯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是鲁迅式的人物。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
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原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做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因为他们代表着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读着这里每一位伟人的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
间的受难者,在烧灼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找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人就是这种真理的化
身。他们的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
的,有的是一小枝红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开的百合花,它们总是新鲜的。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着。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两次大战中的烈士成千上万,为什么这里只是作家?大概法国
人一直把作家看做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
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但他们的精神却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www.k@s@5@u.com#一位叫做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派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通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入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在大海中找到了他机上的螺旋桨,放在这里,作为纪念。
先贤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
(有删改)
作者说,雨果和左拉“生平的‘说明牌’上”的“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自有其独特的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独特的角度”内涵的理解。
作者所说的“鲁迅式的人物”是什么样的人物?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解。
文中“卢梭的棺木很美,雕刻非常精细。正面雕了一扇门,门儿微启,伸出一只手,送出一枝花来”这句话耐人寻味。请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简要赏析。
【小题1】(4分)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2分),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2分)。
【小题2】(5分)“鲁迅式的人物”是指那些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或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2分),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1分)都能支撑民族精神的人物(2分)。
【小题3】(6分)作者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或象征手法,朴素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白描手法)(2分),绘出了卢梭的棺木的精致美丽和与众不同(2分)。“一枝花”象征卢梭一直在把这样灿烂和芬芳的精神奉献给人类,从生到死,直到永远(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风”“雅”以后有李杜。“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话,弥漫着当日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
相得益彰的作品。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诗偏于“风骚”,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
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变化运用,各以复杂的生活遭遇,创作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小题1】 C(由原文“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可知。)
【小题1】 C(强加因果)
【小题1】 D(D推理不合逻辑:原文是“他们有时……有时……”,此项中说“李白总是……而杜甫总是……”;此项中“……充分显示了……”绝对化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1)“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
(2)“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
(1)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采用设问句的形式,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
(2)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亩(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
解析:
略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6分,每空3分)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天绿荷边的垂钓、 (1) 、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 (2) ,是生命的落脚处。
(1) 晚秋枫叶里的纵情 (2) 是灵魂的交响曲(4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目标。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如对武器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正所谓“生态危机源于心态危机”、“地球荒漠化源于情感荒漠化”。
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牛,却资助中国养。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这种以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必须正视: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1)生态破坏将产生哪些严重后果?(8分,不超过25字)
(2)你认为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7分,不超过25字)
(1)冲击社会稳定;导致众多疾病出现;导致古代文明消失。
(2)增强生态意识;保护绿色资源;防止境外生态入侵。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吟笼莺
【清】 纳兰性德①
何处金衣②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②金衣: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是怎样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
简析本诗,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小题1】答案:本诗前两联是从三个方面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从动作方面描写黄莺被迫在笼中栖息,(2分)从心理方面写黄莺在笼中焦躁不安,(2分)从声音方面写黄莺在笼中感受不到春的温馨而悲啼的情状。(2分)所以,虽未提一“笼”字,但也写出了“笼”这个特殊环境对莺的影响。笼中之鸟是常见的事物,但诗人别具慧眼,善于抓住鸟的细节特征来表现笼子对小鸟的束缚。所以,分析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小鸟,这几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有关鸟笼的侧面描写。
【小题1】答案:作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1分)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虽长有一样的翅膀,纵然在同样的季节,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不能一样展翅高飞(2分),寄托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2分)这首诗的主题是借小鸟表达对限制自由、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回答时只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解析:
略
下面是3月12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22字)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昨天,朱永新委员在政协会议讨论时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每人平均读书64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每人平均读书55本;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上海市规定,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读书的文字总量应达到4000万字,也就是要求每人每年读近50本书。因此,我国应该设立国家读书节,来营造全国读书学习的大环境。
朱委员指出:9月,新学期伊始;9月,是收获的季节;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纪念日。将这一天设立为读书节:以鼓励全国人都读书,督促学生多读书,是很有意义的。此外,人们在读书节的感召下,正好利用接下来的国庆节黄金假期享受读书的乐趣。
上述文段主要信息概括为:
政协委员提议将鲁迅诞辰纪念日定为国家读书节(关键词:国家读书节鲁迅诞辰幻念日或9月25日提议或建议)
解析:
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大学生当社区工作者,既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让学生拥有基层经验,是个好政策,但目前流失率不低,海淀几个街道的流失率就达到了30%。 B:为应对昨天的复杂路况,交管部门提前启动了相应的上岗方案,采取个性化疏导,还特别派出500名女交警实名上岗,以保障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 C:当代中国的“富二代”现象传递种种令人担忧的信息,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甚至加剧社会的分化和对立。 D: 在本轮限购令中,各地主要对购房条件、购房数量作出规定,其中户籍成为已公布“限购令”城市的重要调控手段。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2)长桥卧波,?复道行空,?
《阿房宫赋》
(3)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
(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
略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