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球家世代为大姓和官僚,他能击剑,善骑射,生性严厉,有个郡吏侮辱了他的母亲,阳球就急了几十个年轻人,杀了那个郡吏,灭了他的全家,因此出了名。

B.阳球为人严苛,喜欢申不害、韩非的法家思想,做义郎时看到曹节、王甫奸虐弄权,便发愤铲除,后来果然做了司吏校尉,于是将王甫、段炯等人抓起来囚在洛阳大狱。

C.史书把阳球归为酷吏,但他极端仇视不法豪强,有几分明的是非观念,极强烈的爱憎情感,他为国锄奸,为民除害,这种酷吏,也着实可敬。

D.曹节看见道旁王甫被车裂的尸体,悲慨地擦拭眼泪,在皇帝面前进谗言,于是阳球被贬,在曹节、刘郃等人的诬告下,阳球被逮捕送洛阳狱处死。

D


解析:

刘郃没有诬告阳球,从文中“节等知之,共诬白郃等”可以明白,刘郃也在被陷害的行列。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②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③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传:古代典籍文献。②刍荛:刍,草;荛,柴。③阱:陷阱,此指陷民于死。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②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⑵孟子对比文王之囿和齐宣王之囿,旨在说明什么样的道理?

⑴①(2分)(我听说)周文王的园囿方圆有七十里,有这样的事吗?

②(2分)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兔(猎取野鸡野兔)的人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

⑵(2分)孟子用这个对比旨在告诉国君:作为帝王,要能与民同乐,共享有大自然。这样才能拉近与人民的距离,使百姓乐意归附。


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注:①驩,huān。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侥幸

B.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党:勾结

C.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讽刺

D.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目:看作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B.①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 ②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

C.①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②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D.①然皆乱亡其国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戍卒叫,函谷举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认为君子之间以道义为媒介,是真的朋党,而小人之间以利益为媒介,是伪的朋党。

B.欧阳修认为商纣因为只有小人的朋党而灭亡,周因为有了君子的朋党而兴盛,由此论证了真的朋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C.欧阳修希望君王认清朋党对于国家的影响,能从历史治乱兴亡的规律里吸取教训,引为鉴戒。

D.文章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强大的批判力量,而排偶句式的穿插运用,又增加了文章议论的气势。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B


解析:

【小题1】幸,希望。

【小题2】B,结构助词,的。A,副词,互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C,介词,用;介词,因为。D,连词,但是,表转折;指示代词,这样。

【小题3】例句是被动句,C不是被动句

【小题4】以偏概全,商纣并非因为小人的朋党而灭亡,事实上,商纣一代没有君子的朋党,也没有小人的朋党。

参考译文:

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议论,从古时就有,只是希望国君辨明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大抵君子与君子,因志同道合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因为私利相投而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但我认为小人之间没有朋党,只有君子之间才有朋党,什么原因呢?小人所喜爱的是地位和私利,所贪图的是钱币和财物。他们在私利一致时,暂且互相勾结在一起成为朋党,这是虚假的;发现有利可图就争先恐后,无利可图时交往就疏远,甚至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全。所以我认为小人之间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成朋党是虚假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节。用这样的准则来修身养性,就志同道合,相互得益;用这样的准则来为国效劳,就同心合力,获得成功,自始至终如一。这就是君子间结成的朋党。所以作为君主,只要贬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就可太平了。

尧的时代,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成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结成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了“四凶”等小人结成的朋党,而重用被称为“八元”、“八恺”的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很太平。等到舜自己成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在朝中共事,他们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二十二人结成一个朋党,而舜信任他们,天下也因而非常太平。商纣王时代,亿万个臣子各有不同的心思,可以说是不结成朋党了,但商纣王因此而__。周武王的三千个臣子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却因此而兴盛起来。东汉献帝时,把天下的名士全抓起来,视他们为“党人”,等到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后来才悔悟,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到唐昭宗时,将朝廷上的名臣斩尽杀绝,有的还投进了黄河,而唐朝也就此灭亡。

前代的君王中,能使人人怀异心而不结成朋党的,没有谁能比得上商纣王,能禁止贤人结成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献帝,能屠杀“清流”结成朋党的,没有哪一代比得上唐昭宗时期,可是他们的国家都因动乱而灭亡。能互相尊重、谦让而不猜疑的,没有谁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不怀疑而非常信任他们。但是后世的人们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欺骗,反而称颂舜是一位圣明的君主,这是因为他能够明辨君子和小人的朋党。周武王时代,全国三千个臣子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朋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没有哪个朝代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却因此而兴盛起来,这是由于贤才再多也不满足。

这些国家兴盛衰亡、太平动乱的历史事迹,当国君的应当引以为鉴。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梦江南

皇甫松

兰烬[注]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注]:兰烬,香油灯结的灯花。

两首词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小题1】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借景抒情。白居易《忆江南》描写江南风景色彩鲜明,格调高爽,直抒自己怀想江南希望重游江南的感情。皇甫松的《梦江南》把自己的情感全部灌注在用景物描绘所铸成的形象画面之中,含有不尽之意,令人思索玩味,全篇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小题2】白词好:意境更开阔。作者在词中特意写杭州之秋,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使我们读后恍如身临其境。“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一动一静,写出作者悠然自得的愉悦,流露出对杭州的难忘难舍之情。

皇甫词好:描写更细腻。全词借梦中所闻动人境界,描绘了江南水乡梅雨季节的风光,寄托了作者思念故乡的缱绻之情。全词从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绘色(红蕉、黄梅)到绘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角到听觉,构思极其概括而富于层次。堪称为清新隽永,颇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以上内容自成其理即可)


解析:

(三)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选自《隐秀轩集》)

注:严公,指杜甫的好友严武。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碑皆不堪读 不堪:不能忍受

B.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次第:整齐

C.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尔尔:这样

D.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清华:清幽而绚丽

下列各项全都属于钟惺“耽林泉之趣”的一项是( )

①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 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

③尽溪,平望如荠 ④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⑤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 ⑥迫暮趣归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以全景入题,为读者描绘了浣花溪精致的一面,给人以清新俊爽之感。

B.文章描写景物,善于抓住其特有形态,条理分明,历历如画,写景抒情,结合自然。

C.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浣花溪记游的主体,文字清幽之妙,结构详略之胜,堪称佳构。

D.文章结尾,作者入骨地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读书人附庸文雅、热衷应酬的丑态。

翻译下列句子

(1)溪周之,非桥不通。

(2)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溪水四面环绕,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周1分,句义1分)

     (2)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在浣花溪畔安度晚年,患难时真是太需要朋友了!


解析:

【小题1】解释为“不能”

【小题2】“耽林泉之趣”应侧重从作者对“从泉”的喜爱着眼,②陈述浣花溪得名原因,④陈述三股溪流汇集处建有一座桥,⑥曲解“趣”此处应理解成“急促”或“匆匆”

【小题3】嘲讽了那些假冒斯文的达官贵人

【小题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来源:Zx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佛谛

张中行

周末总是很快地来到,昔日晚饭的欢娱已经多年不见了,可是忘却也难。对饮一两杯,佐以闲谈的朋友不过三两个,其中最使人怀念的是刘佛谛。

②刘佛谛名旌勇,字义方,佛谛是我建议他采纳的别名。我们最初相识是在二十年代后期的通县师范,都是学生,他比我早两年。说起相识,只是在洗脸室里,我们都到得晚,他很胖,动作迟缓,就外表说,像是在羊群里孤立一头牛,所以给我的印象很深。印象深还有另外的原因,他在学校以幽默出名,常说笑语,遇事满不在乎;又口才好,有相声的才能,据说一个人可以开教务会议。模仿校长、训育主任,以及有特点的教师,可以惟妙惟肖。当时给人起外号成为风气,他的外号来自英语,是fat,因为面容苍老,称呼时前面还要加“老”,有少数人宁愿直截了当,呼为老胖子。

③当时究竟谈过话没有,现在不记得了。以常情推之,他是知名人士,我不是,也许对于我,连印象也没有吧。到三十年代初,我上北京大学,住在沙滩一带,他原在山海关教书,大概因为东北沦陷,那个地方不能再安身,也到北京来,并也住在沙滩一带,于是交往就多起来。我们都穷,但吃好些的欲望一如常人,于是就常常在一起用小煤火炉做饭吃。吃什么要由手头的松紧决定,松时自然很少,所以经常是买十枚铜币的肉,这样也可以饱餐一顿。有时候,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决定破例,就花七八角钱买个猪肘子,用微火炖烂,对坐享受一次。总之,是渐渐共苦乐了,交谊就越来越深厚。

④当然,交谊的深厚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共同做饭吃,而是来自越来越相知。我发现他的为人,是两种性格的奇妙混合。他处理有关自己的事,是个乐天主义者,随遇而安,甚至及时行乐;谈天说地,扯皮取笑,常常近于玩世不恭;喜欢吃喝,常常顾前不顾后,简直可说是个享乐主义者。但是对人就完全不同,就是嘻嘻哈哈时候也决不越礼,并且,更可贵的是真挚,对老朋友总是热心关注。这种性格的影响有好坏两个方面。好的一面是与不少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死后还留在人的记忆里。坏的呢,都是与他自己有关的。他聪明,新旧学造诣都不坏,可是因为乐天,不急于事功,应该有成绩而竟没有留下什么。

⑤依古训,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还是多说他的优点吧。总的说,最值得怀念的是在坎坷途中相互的扶助。这常常是在面对之时,周末的共饭,闲谈,抚今思昔就是一例。也有时候不是对面,例如有一次,他住在家乡永清县一个村庄,是五月节前,穷得连买菜钱都没有了,家居无聊,到镇上散散心,万没想到接到我寄去五元钱的信。回信说,他最不喜欢吃窝瓜,可是穷得要命,只能吃院里自种的窝瓜。五月节来了,想换换样,居然就由天上降下五元钱,可见上天无绝人之路,云云。我接到信,既欢乐又感慨,想到他曾开玩笑,说天老爷最糊涂,譬如他最喜欢吃鱼。可是鱼有刺,最不喜欢吃窝瓜,窝瓜却没有刺,如果让鱼刺生在窝瓜里会多好,于是又写一封信,说幸而天老爷糊涂,如果聪明,让鱼刺生在窝瓜里,他的境遇就更可怜了。

⑥此后不久,他回到北京,经人介绍,到宁晋县去做秘书工作。行前同我商量,说当教师惯了,改行,有些不安然,想改个名字。我说,就用昔年的外号,由英变中,写佛谛,不是很雅吗?他同意,就用这个新名前往。以后来了一封诉苦的信,说不只一次,遇见所谓通文墨的人士,见到他的名片就恭维说:“您一定是佛学大家了。”他说不是,对方以为是谦虚,他越矢口否认,对方越不怀疑,总之,闹得他进退两难,如坐针毡。

⑦幸而时间不很长,他又回到北京,重理旧业,被尊为佛学大家的尴尬局面结束了。以后我们同住北城,见面的机会多了,周末共饭闲谈的机会也多了。寒来暑往,风平浪静,都以为可以长此“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是__的风暴来了,故人见面不便,从此就断了音问。记得最后一面是1968年的夏天,是早晨,在我上班的路上,他估计时间,在路旁等我。我们不敢多谈。我只说是还平安,将来如何不知道。转到说他,我说推想不会怎么样。他说:“那也难定,说严重就严重,说不严重就不严重。”说完,他催我赶紧走,我们就这样永别了。

⑧直到1969年春天,才由他女儿那里知道,是1968年后期,说清查出身,发现故乡还有几十亩地在他的名下。照当时的不成文法,这就要遣送还乡。也许就因为怕走上这条路吧,在1969年年初,他在西郊新迁的一间个人独宿的小屋里喝了敌敌畏,“自愿”离开这个世界了。据说死的几天前写了两封信,其中一封是给我的,但写后不久就烧了。又死前床上的被子叠得很整齐,他女儿说,这是怕脏了,孩子们不能用。

⑨人生百年,终于不能免这样一次,走了也就罢了。但他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所谓乐天主义,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我多年以为能够理解他,也许实际并不理解他吧?每想到这里,总觉得没有看到他的最后一封信,真是太可惜了。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仔细阅读文章,分析第8段加点词语“自愿”在文中的含义。

文章开头写道:“周末总是很快地来到,昔日晚饭的欢娱已经多年不见了,可是忘却也难。”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作者认为刘佛谛最值得“怀念”的理由。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本文作者的创作意图。

【小题1】表面上是自己主动、自己情愿的意思(1分),实际上是反语(1分),指刘佛谛是被逼无奈伤心绝望而自杀,表达了作者同情和愤慨(2分)。

【小题2】(1) 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 引出下文对好友刘佛谛的回忆;(3) 奠定了全文难忘、伤感的感情基调;(4) 起到了文眼的作用,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小题3】(1) 刘佛谛在学校以幽默而出名,我为他取别名,后来他因别人对这一别名的误会而陷入尴尬中;(2)“我”和刘佛谛相识相知共苦乐;(3) 刘佛谛是个乐天主义者,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能保持乐观心态;(4) 刘佛谛虽然新旧学造诣高,因不急于事功而无所成就;(5) 一个乐观主义者,却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小题4】答案要点:(1) 通过“我”与刘佛谛的相交相知等事件的回忆,抒发作者对刘佛谛以及相关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刘佛谛悲惨结局的悲伤与愤慨(2分)。(2) 乐观的刘佛谛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世界,借此表现__这场浩劫对人身心的摧残,造成的深重苦难(2分)。(3)通过刘佛谛一生的叙述,启迪人生哲理: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艰难重重,要充满希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如果消极绝望,只会寸步难行,甚至无法生存(2分)。


解析: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①本词作于作者被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时。②遮回,掩饰。

词中描写了闲居时哪些生活场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

古人认为,“作个闲人样”一句“立改前文之境”,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小题1】描写了“采药”、“沽酒”、“弄舟”等场景,(3分)形象鲜明地表现了诗人放浪山水的闲适洒脱形象。(2分)

【小题2】前文叙写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一系列的乡居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潇洒、无拘无束、自得其乐;(2分) “作个闲人样”则充满抑郁和无奈,是掩饰疏放,装出来的,(2分)这就婉曲地表述了郁积在他心头的隐痛,使前文所写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和自我解嘲的意味,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