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明代有个文学家叫李梦阳,他在江浙一带督学时,发现有个考生与他同名同姓,便找来询问。考生知道自己与督学同名,犯了讳。可转念一想又不是故意如此,便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名乃家严所取,不敢擅改。”李梦阳有意要考考年轻人的才学,便出上联命考生对下联。上联是“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考生思考片刻,便朗声答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这里的上联和下联都巧用历史人名,切合当时情境。上下联不仅对仗工稳,浑然天成,而且绵里藏针,暗含机锋,令人拍案叫绝。

上联化用“相如”,隐含的意思是

下联化用“无忌”,隐含的意思是

你我虽姓名相同,但资历、学识、声望你却远不如我    古人不忌讳同名,你也不应该计较我和你同名同姓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小题2】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小题3】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语言交际时应该认真倾听,机智应对。下面是某大学生求职时,考官对他说的话,请说出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替该大学生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言外之意:

应 对:

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2分)

应    对:(3分)

示例一(希望留下):我认为单纯也是一种美德。如果有幸加盟贵公司,我也能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示例二(解除尴尬):感谢您对我的肯定和善意的提醒,我坚信直率单纯是一种美德。将来与你们打交道的形形色色的人中,或许就会有我。


解析:

示例一(希望留下):肯定自我1分,巧妙转化缺点1分,语言得体1分。

示例二(解除尴尬):坚持自我1分,体面解除尴尬1分,语言得体1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晨曦初露,那是一天的开始。

婴儿第一声啼哭,那是生命的开始。

踏进校园,那是学习的开始。

笑迎每一个人,那是生活的开始……

无论是新的生命的开始,还是工作、学习、生活的开始,都会有太多的内容,都会引发人太多的思考。请以“开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抄袭。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每年“春播秋实”的农事活动反映了农业生产的

A:地域性特点 B:计划性特点 C:均衡性 D: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根据下列材料及漫画“危险”(图11)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2010年3月19日-21日,我国经历了一场大范围的沙尘天气。主要沙源地分别位于蒙古国境内和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包括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在内的16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尘天气,北方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

(1)根据所给文字资料,漫画“危险”所指的灾害是 __________ ,从环境问题表现看,它于___________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 等。应对这种“危险”的治理

措施有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等。

(3)我国与蒙古国合作共同采取治理上述灾害的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_______ 原则、 ____________ 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1)气象灾害     生态破坏 

(2)乱砍滥伐、滥垦滥牧   工程措施如防风固沙   生物措施如保护植被 

(3)共同性  公平性


解析:

以下工业城市中,属于围绕某个大型企业而发展起来的是

A:天津 B:大庆市 C:兰州市 D:上海市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也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咱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祥子颇自傲地说。

“行!”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想弄个上门女婿。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账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侮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手,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父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而慈善一些。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小题1】口语化、善用短句、对比等。

语言特色题的思考角度:从用词角考虑(多用口语、方言或富有哲理等);从句式角度考虑(整散\肯否\长短\变式句\关联词);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从主旨角度考虑。此外,小说阅读还要特别关注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小题2】示例: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个头,写刘四爷的虎相,照应上文对刘四爷性格为人的描写,引出“虎妞”和祥子,为下文刘四爷对待祥子的态度作辅垫和对比,为后来祥子成为女婿作了铺垫。

【小题3】示例:有追求,有理想;勤劳本分,保持本色,真诚自然,讲究干净,脾气好。

解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要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事件或把握住作者对人物的叙写,关键在于仔细阅读,以防遗落要点。

【小题4】祥子。写刘四爷是为了引出祥子,侧面详写了祥子的性格。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下列各项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家超市为了促销,在上周六开展了“秒杀抢购”的活动,但因为事先对保安工作准备不周,造成现场有些混乱,更有部分顾客“一哄而上”趁机拿走了不少物品。 B:二哥大学毕业后在外闯荡了年余,但一直没有寻觅到合适的职位,灰溜溜地回到家后,父亲对他说:“你呀,少不更事!像这样多多历练一番,对你的将来有好处。别灰心,别泄气!” C:为了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团支书在班会上说:“在本次团队活动中,我们都在积累经验改进做法,大家的宝贵心得就是‘不经之谈’。请诸位不要羞答答的,勇敢地说,大胆地做。” D:我们常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尤其是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更需要现场的最高长官按照当时所发生的状况灵活采取措施,做到“便宜从事”,尽力将困难和危险减到最低。

2009年5月5日,《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大学生“村官”吴奇修。请你根据吴奇修的回答,在横线上补上记者的提问。

记者:

吴奇修:刚上大学时,我的理想是读研究生,当经济学家。但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对农民有一种纯朴的报恩心理。1986年我先后到沿海发达地区和贫困山区搞社会调查,地区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人震撼……回校我就打报告,申请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工作。应该说,是热血青年的满腔赤诚和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以及朴素的报恩思想和对农民的情结等几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促使我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最基层。

答案参考示例:从农村考入大学,是“鲤鱼跳龙门”啊。你为什么一毕业就申请到最基层工作,从“龙门”又跳回“农门”?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