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户籍改革:一纸难载权利之重
谁都知道户籍制度要改革,可怎么改?探讨持续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的说法:不能一刀切,大城市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代表着官方思路。
放开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石家庄等城市,已经开放了户口。而能否取消户籍制,最的争论点在大城市。像北京,现在已经接近2000万人口,放开户口,迅速涌进的人口,会不会将城市压垮?管理者的思路,是希望通过限制人口准入,来缓解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等多方面的压力。此种方式备受责难。反对者认为,即便有户口限制,也无法阻挡外来人口。北京每年只有一万多个户口指标,外来新增人口却有四五十万,指望户口挡住移民,一厢情愿。
遭遇批判的户籍制度,关键不在有没有户口这张薄纸,而在这张纸承载了太多内容,它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潜在利益捆绑在一起。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大多数的社会福利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 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诸如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了。人口流动性就会降低一点。”
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做文章,而应该首先解决公共产品配置不公的问题,然后再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形式主义更是要不得,所谓的“省级户口”、“县级户口”,或者模仿国外的“蓝卡制度”、“绿卡制度”,“除了延续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不平等条款之外,还会把户籍作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让乡村居民为进入城市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现实国情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公民的迁徙权、受教育权,还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的必然流动,以及每年春运期间数亿人的“转战南北”,都让户籍改革迫在眉睫。
人们等不及。于是就有这样的追问:一年一年总是疑似坚冰将融的户籍改革,何时能有实质性突破;怎样才能真正破除部门利益的壁垒?还自由迁徙的权利于公民到底有多难?
户籍改革是权利问题,同时也是利益问题。在利益之争上,一直没有捅破的一层纸是:本地居民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说“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的,一般都是本地人。这种保护主义在“人权”层面上,肯定说不通。但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的话,当地人“偏狭”的自我保护,也并非“十恶不赦”。而制定政策的地方政府,不会不考虑“本土意见”。
所以,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另一派主张彻底放开户籍制度),之所以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考虑因素。
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制维持多年的国家,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审慎妥当的改革当是理性的必然,但不要忘了,权利高于利益,中国的各种改革,一直都是“带着问题”上路。
下列对户籍改革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各大城市仍然实行户口限制,虽然备受非议,但挡住了移民,缓解了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B.有些地方进行了户口制度改革,或推出省、县级户口,或模仿国外的蓝、绿卡制度,这些尝有因没有彻底放开户口,受到专家质疑。
C.户籍改革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维持多年的国家,无疑是要审慎妥当些的。
D.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和兼顾“本地利益”因素的综合考虑,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探讨已持续了很多年,开放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
B.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C.每年的春运,数亿人的“转战南北”,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户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如果真正进行了户籍改革,春运的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D.城市居民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认为“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这种“偏狭”的自我保护中也有其相对合理的利益诉求。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取消户籍限制,在中小城市实行没问题,但在大城市实行有很大阻碍。
B.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急于一时,要从长计议。
C.户籍改革目前面临许多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改革才能实行,否则只是空谈。
D.户籍改革要明确公民权利高于居民自身利益的大前提。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C(A项“各大城市仍然实行户口限制”不合实情,如石家庄就已放开;“挡住了移民”也不合实情,如北京。B项“推出省、县级户口……绿卡制度”在作者看来,这些做法属于形式主义,并非“有益尝试”。D项原文是“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考虑因素”,是可能而非确定。)
【小题2】B(“户口问题就不复存在了”错,原文是“户口问题就简单的多”。)
【小题3】D(A项“在中小城市实行没有问题”错,原文是“大城市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B项“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急于一时,要从长计议”是“缓行派”的意见,而作者认为户籍改革迫在眉睫。C项作者的意见是要边改革边解决问题。)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哈,China,”检查官看了一眼我的护照,冲我一乐,“friend。”
B.《诗经》中只有少数作品可知具体的作者,如《诗经》中提到“家父作诵”(《小雅·节南山》),“吉甫作诵”(《大雅·崧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小雅·巷伯》)。
C.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泪珠,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D.古堡上写着硕大的几个字:“我们期待死亡尤胜于你们渴望生存。”——这句话仿佛把我们带回到yī sī lán jiāo 最初的传播时期。
D
(反引号前的句号应去掉,以使“这句话”近指引号中的话)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瞑》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推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绳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有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__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在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读王维《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请概括说明。(6分)
作者把王维和爱因斯坦联系起来,认为“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请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含义。(6分)
结合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小题1】少年时代:只会背诵而不知其意。
青年时期:自以为已经读懂,认为自己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但于实际情况还有差距
中年时期:真正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一点2分,共6分)
【小题2】与爱因斯坦作类比,说明王维把山水景物的意蕴参悟到了极致,如同爱因斯坦对物理的研究趋向极致。(4分)
【小题3】明月清泉象征远离尘世纷争、自始至终保持独立人格的高洁心灵,寄托着作者对高雅纯洁的人生境界的追求。(答出象征手法2分,象征的意义2分,作者的寄托2分)
【小题4】(1)进一步解悟并引申了《山居秋暝》的诗意,并借浣女和渔人的活动,道明了精神的空灵来源于物质的创造和人格的独立。
(2)照应了题目,升华了主旨。(内容4分,形式2分)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咯而不议。快乐的 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
18.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3分
19.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20.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5分
【小题1】对自然的死亡,不怕,因为不可避免;对痛苦的死亡,以前是无可奈何,现已不太害怕;对快乐的死亡,十分忧虑,非常蔑视。
【小题2】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
少喝有眼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
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小题3】“快乐的死亡”不单是对作家而言,对其他的人也有启迪作用。
启迪我们不要热衷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要踏踏实实搞好本职工作做出实际业绩。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江总 岑参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两诗均作于我国传统的_____佳节,根据诗的内容可知,这一节日有________ 的习俗。(2分)
(2)两诗在思想内容上同中有异,它们的异、同之处分别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5分)
⑴重阳;登高或赏菊( “重阳”1分,“登高、赏菊”1分) (2分)
⑵同:两诗均抒发了思乡之情,从两诗的背景,诗题和诗的三、四句中均可看出。(2分,情感1分,简析1分)
异:江诗还流露了归隐田园的情怀,这从诗的第三句用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可以看出。岑诗表现了对故园遭到战乱的痛苦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这从诗的第三句“遥怜”“ 应傍” 可以看出。(3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3月16日,中国北海舰队“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汽笛鸣响,引导法国舰艇离开青岛港向外海航行,拉开了中法海军联合军事演习。
B.服装的得体与否,也能体现人的线条美、气质美,显示出青春活力。
C.中学生常常为写不出好文章而烦恼,其实,要写出好文章,首先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D.既然新股市由市场决定,因此市场的供求因素作用巨大,即供过于求时多发,供不应求时就少发,从而慢慢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C
(A项宾语残缺;B项一面与两面不吻合,应去掉“与否”;D项“既然”与“因此”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另外,“少发”与“多发”应对调。)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B.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的东西多得很。
C.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
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D.大多数的院士是孔子曾提倡的“道不行派”,被称为“隐君子”的陶潜,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家。
D
A项“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B项“鱼龙混杂”比喻优劣善恶等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C项“下里巴人”①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鄂西一带。②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下列各加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囹圄(wú) 愤懑(mèn) 泫然泪下(xuàn) 天裂地坼(chè) B:确凿(záo) 作坊(zuō) 量体裁衣(liàng) 病入膏肓(huāng) C:解剖(pōu) 自刭(jǐng) 乳臭未干(xiù) 毁家纾难(nán) D:讥诮(qiào) 粳米(jīng) 强词夺理(qiáng) 剜肉补疮(wān)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B.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陈孺子之为宰 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②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夫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
②“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译文: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①如果大王能够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②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允许我退职回家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小题1】捐:古代汉语意为舍弃,极少释作捐献的,此处语境义为拿出.
【小题2】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原来是”“竟然”等;用作副词,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项: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用作介词,可译为“趁机”。
【小题3】排除①⑥,其中①是评价项羽的长处带来的结果,③是交待范曾病死,“项王不信,不肯听”才是陈平的反间计造成的结果,并非策划反间计使范增病死。
【小题4】“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小题5】无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玉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廉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他。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人。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就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__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力。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本题满分12分)【理科】已知函数
(I)求的极值;
(II)若的取值范围;
(III)已知
(Ⅰ)[ad3a68ffbbe93029.gif]令[2f1d761150f6048f.gif]得[0dc912aede100dd6.gif] ……………2分
当[303b1b85a0309f82.gif]为增函数;
当[b1f489eeb3e42db1.gif]为减函数,
可知[76b5cad3b12d508b.gif]有极大值为[00acbd6110ece30c.gif]…………………………..4分
(Ⅱ)欲使[80845e9c3f14bfb7.gif]在[a984a45bc93efbf3.gif]上恒成立,只需[14ecb79f3460c1c3.gif]在[a984a45bc93efbf3.gif]上恒成立,
设[c541c8e543b30126.gif]
[59c7f1babde9e997.gif]由(Ⅰ)知,[c8b9c39ad24694eb.gif],
[df7864cac40b069a.gif]……………………8分
(Ⅲ)[7fc98b25fc14ff32.gif],由上可知[35cea753daf8f4ab.gif]在[01d20488d1719f6b.gif]上单调递增,
[66e8b478a75c15d9.gif] ①,
同理[8d988a90166eae89.gif] ②…………………………..10分
两式相加得[cc3b8bc5fe86ebec.gif]
[62f399ca05e359a6.gif] ……………………………………12分
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