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雷雨》有关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A.《雷雨》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B.《雷雨》最本质的矛盾冲突是以鲁侍萍、鲁大海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同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C.《雷雨》中的周冲,是一个受过“五四”新思潮影响的,和鲁大海一样的革命青年,但在家庭中暂时还没有勇气和父亲作斗争。

D.《雷雨》中的鲁侍萍是一个正在觉醒的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根本不相信有什么命运,大胆地向封建势力和不幸命运进行挑战。

E.《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前后判若两人的不同态度,充分揭示了周朴园伪善、丑恶的心理,他认为金钱可以收买人心,可以化解仇恨,充分显示了他的资产阶级本质。

CD (4分)


解析:

混合能源网

有人设想汽车在将来的能源领域发挥一种全新的作用。他们将停车场称为“搁置的资产”——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汽车可以成为一座微型发电站,如果把停车场的所有汽车接入电网,就能产生许多兆瓦的电——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如果把全世界所有停车场里停放的汽车都接入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这种想法可能成为能源难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源专家们知道,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依赖石油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因此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从太阳能和风能,到汽车和地下室的氢燃料电池,还有以玉米和其它植物为燃料的微涡轮机。目前还没有一个能源网络能够容纳这样的大杂烩。现在的输电线大多是单向的:从大型电站输送到家庭,工厂和城市。美国纵横交错的输电线有30多万公里,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去年东部地区的停电事件表明,这一电网连应付目前的能源需求都很困难。

如果能源网络能像因特网一样更分散、更灵活,那就可以通过缩短能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平均距离而提高效率,网络受高负荷、风暴和__破坏的可能性也会变小。人们的想法是创建一种灵活的电网,可以双向输送——既输出能源又接受无数家庭输送回来的能源。

有了混合型能源网,讨论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就毫无必要了。而且混合型能源网本身就成了氢燃料的最大优点。几乎每一种能源都可以用来产生氢,氢又可以转化成电不仅输送到家庭和工厂,也可以让汽车运转。在混合型能源网中,人类将第一次有可能用任何能源来支持交通运输和电力。

根据这种观点,汽车在将来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发电站。未来的汽车里加的将不是汽油,而是氢。你可以在加气站加气,也可以利用家里的氢储备,你外出上班时太阳能电池和风车就可以把氢储存起来。如果你需要的能源较少,而得到的能源多于自己的需要,你随时都可以把能源卖给公用事业公司。只要在用电高峰期、在价钱最高的时候通过能源网把电输送回去,你就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白天在你上班的时候,你也可以把汽车接入能源网,这又能给你带来一笔额外收入。

从理论上讲,混合能源网可以为电力行业带来一连串的革新。它可以引起人们对氢燃料汽车的兴趣,并为发电设备开辟消费市场。

当然,这一切要成为现实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电力行业需要制定一大堆标准和规范,这很难,但并非不可能——许多聪明的工程师正为此而努力。更大的难题是让公用事业接受变革。在许多国家,公用事业都是安于现状的垄断行业。

尽管如此,电力行业已经出现了变革的迹象。日本由于担心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过于严重,于1993年实行了推广太阳能的计划。现在约17万个日本家庭向电网送电。一个名叫五百川的1997年在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装置,当时花了约3.3万美元,其中政府利贴了约1万美元。此后,他每年通过向电力公司卖电获得收入约460美元,足以抵消家里的电费。美国、新西兰和德国等地都出现了这种趋势。

当然,开放能源网对印度等电力供不应求的国家最有好处。由于常常停电,印度的糖生产商已经开始用甘蔗发电了。

下列对“这种想法可能成为能源难题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混合能源网还只是理论上的一个创意,现在的电网连应付目前的能源要求都很困难,具体实施还缺乏基础和条件。

B.目前还没有能容纳太阳能、风能,以及汽车和地下室的氢燃料电池及玉米和其他植物为燃料提供的能源的网络。

C.目前大型电站输送电网都是单向的,不能成为既输出能源又接受能源输送回来的混合型能源网络。

D.许多国家的公用事业都是安于现状的垄断行业,电力行业又面临重新制定很多标准和规范的障碍,他们很难接受混合能源网带来的变革。

下列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世界经济对石油和其它碳氧化合物的依赖使人们去设想建立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的混合能源网。

B.混合能源网几乎能使任何一种能源由氢向电转化,这就使得人们所关注的矿物燃料与再生能源孰好孰坏的问题再也没有讨论的意义。

C.混合能源网能使停车场的的汽车成为不用汽油而加氢的一种发电站,从而使停车场不再被人们称为“搁置的资产”。

D.尽管目前电力行业很难接受混合能源网的变革,但日本、美国、新西兰、德国及印度等国都已经出现了开放能源网的迹象。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汽车是一种没有投入全部生产能力的发电站,如果能把停车场内停放的汽车接人电网,产生的电将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

B.美国纵横交错的单向输电线输送着占全世界1/4的电力,这——电网很难应付目前的能源要求,因此只要将它接人混合能源网就能使它更加灵活高效。

C.因为每一种能源都可以产生氢,以利用氢燃料为最大优点的混合能源网将使人类有可能用任何能源来支持交通运输和电力。

D.混合能源网能使家庭发电装置将多于自己需要的能源卖给公用事业公司,家庭在用电高峰期高价卖出能源将获得可观的额外收入。

【小题1】 C

【小题2】 D

【小题3】 D


解析:

【小题1】(C“目前大型电站输送电网都是单向的”的说法错误,文中应是“大多数”是单向的,且文中已经提到日本的发电站已有了既可输送电源,又可接受家庭太阳能装置向电网输电的双向电网。)

【小题2】(D中“日本……等国已经出现丁开放能源网的迹象”说法不当,因为只有日本已经实行了推广太阳能计划,很多家庭向电网送电的“迹象”,而美国、新西兰、德国出现的仅仅是一种“趋势”。)

【小题3】(A中“把停车场停放的汽车接入电网”说法可以理解是一辆或多辆,因此不能直接推断出产生“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量的10倍”的电量的结论。  B中“只要将它接入混合能源网使它灵活高效”说法错误,因为“它”是单向的,所以不可能接入后成为一种双向的具有灵活高效的电网功能。  C中“每一种能源都可以产生”的说法不当,应该是“几乎每一种能源”为推断前提。)

作文

茫茫历史长河中,谁是英雄?是在兵临城下之际,不计个人恩怨以老迈之躯夜缒出城屈人之兵的烛之武,还是在强秦铁蹄踏碎中原之时,诀别易水朝堂刺秦慨然赴死的荆轲?楚汉相争鸿门一宴,是光明磊落兵败身死的项羽堪称英雄,还是能屈能伸终得天下的刘邦算得英雄?亦或是八十五年前,伫立在湘江水畔那欲主宰大地沉浮的坚定身影才是真正的英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英雄”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同学们,对于“英雄”, 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请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解析:

一对夫妇的后代若仅考虑一种病,患病可能性为a,正常可能性为b;若仅考虑另一种病,患病可能性为c,正常可能为d。他们子女只患一种病的可能性有如下几种表达方法:①ad+bc ②1-ac-bd ③a+c-2ac ④b+d-2bd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一个杂交组合后代F1的性状分离比为3∶1∶3∶1,那么这个杂交组合可能是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关于测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F1×隐性类型→测F1基因型 B:通过测定F1的基因组成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测F1的基因型是根据F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表现型反向推知的 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9分,每小题3分)

龙渊义塾记

[明]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俾无有所与 俾:使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3)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解析:

【小题】“受业”:接受学业学习。

【小题】 ①属于章君谋划的内容, ②是章君的困惑, ⑥属于章君传承祖辈美德, 这三项不是章君的办学义举。

【小题】C项中“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错,应是“章君担心后任的官员不能继续坚持执行(免税政策)”。

【参考译文】

龙 渊 义 塾 记

明  宋濂

龙渊也就是龙泉,为避唐朝皇帝李渊名讳更改成现在这个名字。相传这个地方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溪水名叫剑溪的在那里。这里山高河险,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乡间子弟没有上学的地方。章君的祖辈曾经把这事当作一块心病,后来谋划创立桂山、仙岩两处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不久都废弃了。章君非常痛心这件事,和众人商议说:“没有田产就没有书院了,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约常日的花销,而用节余的钱财购买田产达一百五十亩。他妻子家的人陈京兄弟听说了这件事,用曾祖父适斋先生索尼留下的二百三一亩多地为他提供支助。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择地官山险要的地方,创立了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师。后来又开辟了正义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则鸣鼓,聚集众多贤士来约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在书院前建造大门,上书“龙渊义塾”,用砖铺筑道路,是东西通达。书院四周灌木丛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荫,亭亭如盖十分繁茂的样子。

每年聘请品行端正的人士来作讲师。众多学生学业长进者,每月有奖赏;才学出众家境贫寒的,则资助他以成学业;那些不能遵循教导的,就惩罚他们。田赋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听说了这事非常赞赏他的义举,在郡内下令免除他法律规定的徭役,使他们没有什么要上缴的。章君后来列出了这些条款;按条依序刻写在石碑上,又担心后人不能够坚持执行到底,就派人请我写下了这篇记。

那些古代修建书塾的人,虽然在学校规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导民众走正派、匡正世风上都是一致的啊。章君在这方面有所见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财富吝惜家产来作为自家殷实的策略,于是建书塾聘请老师,以便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远,功勋广大。陈京兄弟乐善好义,来助他成就事业,如若不是来到书塾这浸润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这地步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去在人们中间生出是非而引发争端,不去培植朋党相互比试互见高低,大概就不会辜负章君的意思了。如果真能这样,章君的书塾就能够代代相传,让后人受用无穷了。(选自《文宪集》,有删改)

根据上下文文意,在空格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语段表意完整清楚

在这个世界上,钱固然重要,但钱不是万能的。钱能买来( ),却不能买来( );钱能买来( ),去不能买来( );钱能买来( ),却不能买来( )。

房子    家庭   ,   钟表     时间   ,   婚姻   爱情


解析:

以 “╳╳╳╳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答:

(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

答:

(1)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

(2)—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足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心绪。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