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陆八项惠台新政不仅是对目前台湾经济的“雪中送炭”,更把两岸投资关系由原来的台湾对大陆的单向格局转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局面。 B: 2009年4月,西班牙、英国及美国最近就全球最大沉船宝藏的归属权不可开交地闹起来。西班牙认为沉船所在直布罗陀海峡为本国海域,宝藏应为本国所有。 C:那些日子,我经常会看见母亲把手置于腰际,暗暗地使劲揉,她每揉一下,我就好像芒刺在背。 D:作为中国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包某某,不但有国家省市领导人去看望,而且在医院治疗期间,媒体在医院进行整日采访报道,其盛况让这位患者简直有些踌躇满志。
小荣同学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的示数保持3V不变,电流表的指针几乎不动,排除故障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左端,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故障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短路
B.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是并联的
C.想使电流表示数变大,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
D.电阻R的阻值为10
D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问 竹
琦君
①故乡旧宅书房后面,是一方小小院落。自然地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竹林,枝条细长柔软,无论有风无风,都会发出沙沙之声。坐拥书城中,不时似闻细雨敲窗,苏东坡有诗云“风吹古木晴天雨”,我倒觉得是“风吹细竹晴天雨”呢。如遇真正的下雨天,那更是淅淅沥沥,琮琮琤琤,天然的乐曲,使人心情宁静,俗虑顿消。
②父亲和我都是爱雨的人,因名书斋为“听雨轩”。我从后山捡来许多松树的内皮,拣取波磔①雅致的,拼成“听雨轩”三字,悬于门上,倒也古意盎然。父亲看得高兴,就随口吟《示儿诗》绝句一首:
听风听雨一春迟,抛却南华②学赋诗。
灯下为儿歌一曲,隔窗犹有竹相知。
③父亲不是诗人,他的诗都是乘兴而作,自嘲为“打油”。我吟味再三,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父女相依中,不由引竹为知音。那时父亲的肺病已日渐沉重,避日寇于穷乡,药物缺乏。千辛万苦托友人自上海带回的退热药丸,总是远水难救近火。因此,他每天下午四五点以后,潮热渐渐上升,精神顿觉萎靡。只有在每天清晨,才扶杖到书房念《金刚经》读《庄子》。我随侍在侧,看他脸颊一天天消瘦,语声一天天低微,内心的忧急和酸楚,难以名状。却又不得不忍泪装欢,陪他谈今论古。这是我们父女心灵最接近的时日,我焉能不爱惜每分每刻的宝贵光阴?
④下午扶着父亲在榻床上休息后,我回到书房看砚台余墨犹浓,一室寂静中,只听到窗外细竹沙沙作声。我踽踽地漫步到竹林中,低低念着父亲的诗,真想问一声竹子,是否相知。
⑤还记得有一天,忽见老长工阿荣伯双手捧着一炷香在竹林中恭立膜拜,口中喃喃祝告。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为我父亲祈祷紫竹中的guān shì yīn pú sà ,他愿意借自己二十年寿命给我父亲,求pú sà 保佑他健康长寿。我听了万分感动,也愿借无论多长的寿命给父亲。从那以后,阿荣伯和我,每天一人一炷香,在竹林中虔诚祈祷,无论风雨,从不间断。
⑥父亲精神较好的日子,也爱扶着拐杖在花园散散步,指点我什么花叫什么名称,应当如何照顾培养。可是后来体力日衰,散步都没有力气了,就躺在床上,命我去厨房为他熬药。他知我胆小,在晚上总尽量提高嗓子,为我吟古人诗句,让我一边听诗声,一边走那一条黑黑的长廊,不至害怕。可是,渐渐地,他的嗓音沙哑了,连说话的微弱声音都听不清了。
⑦战乱中的生离死别,是人间最悲痛的事。父亲逝世后,我只身负笈上海,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老屋书房一角,已为日机炸毁。竹林也成一片废墟。对此满目疮痍,悲从中来。整理凌乱书籍残卷时,意外地发现用松皮拼成的“听雨轩”三字,跌落在墙角。父亲做的那首《示儿诗》,顿时涌上心头。不禁又跑到后院,徘徊良久。又忽然发现地面上到处冒出绿绿的笋尖,原来竹子虽被摧毁,而生机不灭,深埋土中的根茎,又长出新笋来。我大喜过望,不久的将来,这里又可蔚成一片竹林了。
⑧若是父亲健在,阿荣伯健在,对此一片新生竹林,将会多么高兴、多么欣慰?父亲一定又将随兴濡墨,另赋一首《示儿诗》以遣兴了。我冥想着,低声问竹,在那几年面对日寇的狼烟烽火中,你是否一直和父亲的英灵相伴,做他的知音……
⑨没有等得及竹子成林,我又匆匆告别了故土。到而今,那一片遥远的竹林,是否无恙?是否茁壮?问竹声中,我心澎湃。
[注释]①波磔:汉字书法的撇捺。 ②南华:《南华经》的简称。《南华经》即《庄子》。
本文首段,作者写到自己“风吹细竹晴天雨”的感觉,将雨打竹声比作“天然的乐曲”。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何作用?
本文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
“竹”是本文的线索,从全文看,作者对竹先后怀有怎样的感情?文中多次写到“问竹”,这样写有何妙处?
文中“我”与“父亲”都以竹为知音,请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小题1】①表现了作者爱竹、爱雨的感情或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竹、对雨的喜爱,父女相守的欢愉;②通过看竹听雨,以雨打竹声引发思念之情或为下文铺垫;③衬托人物成长历程中因感时伤怀而不宁静的心情或衬托作者伤感的心情。
【小题2】一方面,这段时光是父女心灵最接近的时日,作者因父恩而感动或感激的是父女相依中或感激的是父女相依中,父亲通过《示儿诗》给予自己的关爱;一方面,作者又因父亲病重和不息的战乱而感到郁闷或凄恻的是父亲在战乱中病情日益加重。
【小题3】(1)第一问:怀有①父女相守的依恋和爱竹爱雨的喜悦;②父亲病重的忧虑和求竹保佑的虔诚;③看到竹林成为废墟的悲伤和看到新笋尖长出的大喜过望。
(2)第二问:多次写“问竹”:①反复点题,深化主旨;②使文章的线索清晰;③强化了思乡怀亲的感情。
【小题4】本文通过对家乡竹林的怀想或回忆与父亲相守,引竹为知音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或亲人)的真切怀念,对家乡故土的深切依恋。
【小题1】评分标准:本题4分,缺一点扣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评分标准:本题4分。“感激”和“凄恻”的原因,各2分。
【小题3】评分标准:本题6分。第一问共3个要点,每点1分;第二问也涉及了3个要点,“点题”“明线索”“强化”,各1分。
【小题4】评分标准:本题3分。“思念亲人”和“依恋故土”两个要点。
阅读下断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丰子恺究竟为今天画了什么
胡晓明
上海图书馆邀请我来讲“丰子恺为我们今天画了什么”。这个话题很好。作为一位画家,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风景,都饱含着他看世界的一种眼光,饱含着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饱含着他对人生的一些非常真挚的感悟。
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有浓浓的意思。你看,天渐渐黑下来了。那痴痴地等着主人回家的小狗,都伏在门边睡着了。在另一幅画中,丰子恺画了一个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它的肚子成一个弓形,高高地拱起,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也要保护肚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肚子里两还有一个小生命呀!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动物身上伟大的善良,对弱小生命的爱护,能看到一个个丰盈灵妙的世界,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那样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万物有情”,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
丰子恺究竟为我们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他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画出来这些东西,就很了不起。
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丰子恺所画的画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传送富于人心、富于人道的生命气息。中国的文明靠什么传承?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
有人说,丰子恺的东西很软弱,是不能和日本人抵抗的东西。其实从长远来看,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其意义不亚于拿起机关枪去和日本人对抗,它同样是一种抵抗,是文明对野蛮的抵抗。
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在今天已经颇为罕见。他并不是完全为了艺术,或者说是笔墨,或者说是某种色彩。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种话语权。或者是西方艺术的一些标准、时尚流行的符号,他的艺术是一种有生命担当的艺术。
丰子恺的作品,具有跟当代艺术不一样的概念,这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所谓“艺术追求创新”的标准来看待。这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在这样一种境界下面,艺术就会流露出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丰姿,不像我们后代的人去玩艺术或者去游戏艺术。
丰子恺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他的文字很轻松.很温馨,有一种江南的气味,是一种宁静的、没有火气的、很温厚的气息。江南文化有一个特点叫做“水做的男人.花一样的女人”,江南水乡多,水很多,水多就是柔,有一种轻轻淡淡的,春天或初夏的气息。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上善若水”,道家讲最好的心境就像水一样,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到哪里就是什么样的形状,到方就是方,到圆就是圆,水是最包容的。丰子恺的艺术像水,他画画的时候,用的笔是毛笔,温厚的味道就出来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关于都市文明的画,他画的大概是上海,人与人之间有非常大的距离,本来是隔壁邻居,却用了很大的铁栏杆隔着,还是带刺的。丰子恺的画追求温暖的人情,在人心沙漠化的城市文明当中,追求诚挚的心灵沟通,人性的温暖。
丰之恺还有一幅“阿宝做媒人”的画.画的是“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宝做媒人”,素材源自丰子恺的大女儿阿宝很小的时候,喜欢牵着弟弟瞻瞻、妹妹软软的手玩做媒人的游戏。离上海华中师大很近的地方有一个茶城,茶城中的一个礼品店有丰子恺和李叔同的仿真作品卖,大概一两百块钱。有一天我去买礼品,恰好碰见一件让我很惊讶的事。那天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哦,这不是阿宝么!”确实是阿宝。在那里签名售画.一低头.一举首之间,恍然就是她小时候的神情。这是丰子恺了不起的地方,他的画很传神,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住,而且保留下来。七八十年后,小孩已成老妇,那神态我们还可以在我们生活当中,活生生地感触到,这时我觉得丰子恺离我们非常近。
(选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l0期,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同“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有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
B.丰子恺画中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也要弓起肚子,保护肚子里的小生命,这给人的心灵极大的震颤。
C.世界万物皆有情有义,丰子恺的画中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的,这是古代“万物有情”哲学观念的体现,现在很多人都推崇这种观念。
D.文中说丰子恺画的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意思是说丰子恺的画还有些稚嫩。
E.从丰子恺的画中可以捕捉到他看世界的眼光,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理解,观察出他对人生的感悟。
为什么说“丰子恺的艺术像水”呢?请简要分析。
答:
文中提到“阿宝做媒人”的画,其主要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文中“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启示?
答:
【小题1】BE
【小题2】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丰子恺绘画的风格。因为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水是最灵动的,而丰子恺的艺术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有着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风姿。所以说“串子恺的艺术像水”。
【小题3】用来赞美丰子恺的绘画很传神,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住,而且保留下来。“阿宝做媒人”这幅画中的阿宝的原型在七八十年后,已由小孩变成老妇,可是那画中的神 态我们还可以活生生地感触到。
【小题4】丰子恺的作品感染力强,“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丰子恺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蹰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他的创作艺术的传承,就是文明的传承。因此作者高度评价了丰子恺,说“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现在的一些艺术推崇创新,割断传统,一味趋新,将东方心灵埋葬。当今的艺术界存在很多问题,几乎没有丫真正的艺术精神,把艺术作品看成股票一样去炒作,让其变得值钱,从而形成了很多空洞的艺术泡沫,这些泡沫最终都会破灭。我们真正呼唤和推崇的还是像丰子恺这样的大家。
【小题1】A项,两者是不矛盾的,前者说的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生命力强,影响力大;后者说的是中国文明的特点;C项,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D项,“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说的是丰子恺的画“柔软、轻盈、美妙”的特点,不是说其作品稚嫩。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考生答题时.注意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考生只要从文章中归纳出水的特点和丰子恺的艺术的特点,然后指出其是相似的即可。
【小题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找到答案区间,弄清文章写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内容,然后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真正意图。
【小题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这句话的意思,明确作者这样说的原因。然后,要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pú sà 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高人”指叶丞相,是主战派,对辛弃疾极为赏识。
(1)上片把青山喻为“联翩万马”,望它来终不来,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纵观全词,请你分析“拍手笑沙鸥”一句中“笑”的妙处。
(1)那连绵的青山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可见词人多么渴望挥戈跃马,杀敌报国。可惜低徊的烟雨阻隔,由此寄寓着词人壮志难酬的愁苦(或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2)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如果这样,那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吗?拍手笑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这笑的背后饱含着词人的内心之愁英雄之泪。鸟愁是虚,人愁是实,用笔曲折、含蓄蕴藉
略
诗歌阅读
思念(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第一节用了哪些意象,这些各自独立的跳跃着的意象有何特点?
第二节“蓓蕾”、“夕阳”两个比喻的含义如何理解?
【小题1】用了挂图、代数、独弦琴、檐雨和桨橹等意象(2分)挂图可感美难触形,代数能晓情而无觅解,弦有音而独响,雨如珠而无线,桨橹靠近岸却不能抵岸。(1分)它们都是可以感受却不能明确、无法实现,正好传达了思念的深沉难消,缠绵难了的特点。(1分)
【小题2】“蓓蕾”充满希望等待开放,“默默”使等待略显孤独,思念就是团聚的等待,“蓓蕾”形象地表现了包含着热切等待和深切希望的思念。(2分)
“夕阳”是一天的终了,希望的落空,“遥遥的注目”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2分)
略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湖草
周美兰
①湖草被人关注的季节,就是湖草成熟的季节。就像鄱阳湖畔的黄毛丫头,忽然长成红
唇鲜艳的妮子,吸引了一双双后生的眼睛。湖草一片一片的铺开采,无边无际的样子,就像
鄱阳湖绿波荡漾的湖面。一阵风儿吹过来,湖草连绵起伏. 一种青悠悠的湖草的味道,从草
根下散发开来,弥漫在湖畔的空气里
②其实,湖草刚刚从沙土里钻出来的时候,人们就发现了她们.或许是在冬末的雪后,或许是在初眷的细雨中。在潮湿的沙土上,忽然就冒出一丛丛鲜嫩的湖草。湖草挺立着矮小细弱的身子,隐藏在远离人迹的沙洲上.可是人们还是发现了她们,并且把她们加以分类,将其中可以食用的一种称之为蒌蒿。
③湖畔的妮予都认识蒌蒿,她们挽着篮子,或者撑着船来了。把蒌蒿采摘回去,捋去叶子,去掉土根.把蒌蒿掐成一寸一寸的长短,用半肥半瘦的腊肉爆炒,再洒上一把红辣椒。
红绿相间的蒌蒿下到盘子里,就一壶酒。家人围坐一团,或者招待客人,青悠悠的蒌蒿,伴
着浓浓的酒香,成为鄱阳湖的一道风景。蒌蒿炒腊肉,也就成为当地一道特色菜肴。
④蒌蒿的生命根短,过不了十天半月,蒌蒿就不再脆嫩了。这个时候的蒌蒿,又变回了
普通的湖草。经过漫长的梅雨季节,湖水涨起来了,把沙洲上的湖草淹没。细小的湖草们,
在水中轻盈地摆动。有些不甘寂寞的湖草,把修长的手臂伸出湖面,仿佛在波涛中起舞。这
个时候的湖草,沉浸在梦一般澄澈的境界里。她的颜色是青翠的,她的身材是柔软的。她将
她青春的美,全部展示给水中的鱼儿,天空中的白云。
④夏季过后,湖水渐渐退却。湖草从水中露了出来,由于失去了潮水的滋润,她渐渐干
枯.平常寂静的沙洲,忽然就热闹起来,妮子跟随着娘来收割湖草。娘割草的时候,手握磨
得白晃晃的镰刀,身子弓下去。空气里一片镰刀的声音湖草断裂的声音。
⑤妮子不喜欢这个声音,尽管她手里也拿着镰刀.当看到娘毫无表情地割草时,她的心就有一种被撕裂的感觉。娘曾经说过,妮子的命就像这沙洲上的湖草。湖草降生到这个世界上,不需要施肥,也不需要耕耘,更不需要呵护。风里雨里,沙里泥里,她挣扎着生存。到了秋天,她们等待着人们收割,把湖草编成草帽、草筐、草绳、草鞋,或者把湖草变成一把火,用来取暖或烧饭。一年一年又一年,伴随着湖水的涨落,湖草一茬一茬地接着生长。
⑥妮子想着湖草,心里就有一种委屈。于是她远离了娘,自己找了一块湖草地。她弯下身割草的时候,镰刀下得快,湖草却放得轻。她手里握着割下来的湖草,心里就涌起怜惜之情。仿佛是为了安慰湖草,她把湖草放下的时候,不仅动作轻柔,而且还像绣花一样,把湖草整整齐齐有规律的摆放。当沙洲上的湖草全部倒下时,在妮子割草的地域,可以看见用湖草码成的菱形,或者是五星形,或者像荷花形的图案。
⑦娘抬起身子,用手臂揩掉额头的汗水时,就发现了妮子割倒的湖草。娘心里有些着恼,又有些伤感。着恼的是妮子在耽误时间,因为割湖草不是绣花。伤感的是妮子的举动,让她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她本来想责怪妮子,可是责备的话到了嘴边,最后又咽了回去。
⑧当男人们撑着船儿,要把湖草收回家时,娘暗示男人把妮子割的湖草留到最后。可是
妮子割的湖草还是被打成了捆,堆上了船。娘发现妮子的眼角,隐隐有了泪痕。
按生长过程概括湖草的特点。
(1)刚出生时 (2)梅雨季后 (3)夏季过后
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第⑥段划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第⑥—⑨勘段中,娘对妮子的态度是
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的前三段描写富有诗意,与后文“一片镰刀的声音湖草断裂的声音”形成强烈对比。
B.本文运用记叙、描写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鄱阳湖女子命运的同情,感情基调忧伤。
C.本文运用借物写人的手法,写“萎蒿的生命很短,过不了十天半月,萎蒿就不再脆嫩了。这个时候的蒌蒿,又变回普通的湖草”实际上是写鄱阳湖女子缺少呵护,挣扎生存,美丽短暂,默默承受。
D.-本文最后的“娘发现妮子的眼角,隐隐有了泪痕”,暗示着妮子今后的不幸。
E.本文感情真挚,文笔清新,对妮子的描写蕴涵着作者的深情,读来让人感动。
F.以妮子为代表的鄱阳湖女子就如同鄱阳湖的湖草,虽然美丽,但并不能认识、理解这种美。
本文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与孙犁小说《荷花淀》开头的景物描写很相似,试对二者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小题1】(1)鲜嫩(或脆嫩、矮小细弱)(2)青翠(柔软)(3)干枯
【小题2】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湖草在水中轻盈、优美的姿态,表现了作者对湖草的怜爱之情。
【小题3】结构上,由物到人;内容上,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鄱阳湖女子的不幸。
【小题4】表面上:不关注、着恼;实际上:伤感、安慰(理解、呵护)
【小题5】DF
【小题6】(1)都以景衬人:本文用湖草的美丽芳香衬托了鄱阳湖畔女子(鄱阳湖畔的黄毛丫头、红唇鲜艳的妮子)的纯洁美丽;《荷花淀》用洁白的芦苇花和清新的荷叶荷花香衬托了水生嫂的美丽、纯沽和善良。
(2)都渲染了气氛:本文用湖草的随波荡漾和悠悠的湖草香营造了悠远、凄迷的氛围;《荷花淀》用皎洁的月色营造了宁静、安详的氛围。
【小题1】3分
【小题2】3分
【小题3】结构上,内容上各一分。
【小题4】表面上,实际上各一分。
【小题5】6分
【小题6】4分,一点2分。
简答题。(100字左右)这是一个电报,很简单的几个字:“四乡农民不稳,镇上兵力单薄,危在旦夕,如何应急之处,乞速电复。费,巧。”
面对来自家乡双桥镇的告急电报,吴荪甫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面对告急,吴荪甫十分忧愁,他请来杜竹斋商量,并电报要求费小胡子先把现款安顿好,其余各店的货物能移则移。为了确保安全,还请杜竹斋和自己联名发电,请省政府火速调保安队前去__。
双桥镇的产业是吴荪甫“三条火线”战斗中的一条,全书对这一线索的描写不多,因此本题有一定难度。“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费”的要求,二是吴荪甫自身的努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欣赏,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和赞扬。欣赏,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尊重,是一种气度;欣赏更是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我们可以欣赏别人,也可欣赏自己,还可以欣赏事物。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欣赏。
请以“学会欣赏”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略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夜春风,吹得满园梨树盛开。满树洁白的梨花,芬芳香郁,鲜艳美丽,赢得周围其他树木、动物们的羡慕与啧啧称赞。
一番盛开怒发之后,洁白的梨花开始片片随风飘落,满地缤纷。翩翩飞舞的蝴蝶看到这种景象,禁不住黯然神伤,问梨树道:“你为什么要抖落那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呢?你难道不知道,没有了那花朵,你就一点儿也不美丽可爱了吗?”
梨树平静地说道:“这个我知道,但我更知道,我只有放弃现在这美丽的花朵,我才能追求到秋天累累的硕果。”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和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