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即使明知要失败、要毁灭 ②可见,悲剧精神是通过意志、勇气和自由褒扬一种精神胜利的状态 ③而不是着眼那真切的胜败 ④而不是悲观失望和消极颓废 ⑤也要满怀希望地去拼争 ⑥悲剧精神的精髓应是对人生遭际的__ 。但是中国民族求安求稳的心理却给古典悲剧续上了一个个“好”结局。于是本欲以悲剧鼓舞生命的__与壮伟,却又无奈地落入了世俗的幸福之中。

A:⑥④①⑤②③ B:⑥③①⑤②④ C: ②①⑤④③⑥ D:②①③⑤④⑥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揪心/啾唧 纰漏/脱坯 奴颜婢膝/刚愎自用 B:散步/散记 空当/空闲 否极泰来/臧否人物 C:碣石/竭诚 地壳/甲壳 间不容发/黑白相间 D:新鲜/鲜有 喝彩/负荷 弱不禁风/忍俊不禁

作文

高.考+资.源.网有一幅画,画面上有4盏灯。每盏灯的后面都有一句话:

第一盏灯最亮——我有一个想法,去做!

第二盏灯略暗——可以做到吗?试试看吧。

第三盏灯昏暗——周围的人都不赞成我去做,很难吧?

第四盏灯最暗——那就算了吧!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四盏灯。

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开放性试题


解析:

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1)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1)“家父”改为“您父亲或令尊”,(2)“犬子”改为“儿子”,(3)“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4)“有幸”改为“应邀”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至今,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__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的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学经典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

B.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考验的,所以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C.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和范式。

D.文学经典之“道”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与感染读者,成为读者评判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的尺度。

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批判无不受沉淀在人们内心的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追求的影响。

C.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评定经典的重要条件。

D.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影响。

源于儒、道家的审美意识成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准则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评定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尺度是什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这种审美意识影响了文人审美人格境界的建构。

(2)文人对这种审美意识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

(3)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乃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4)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文学经典作品创作、接受与评判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

【小题1】⑴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⑵重“情”的追求。即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


解析:

【小题1】因果倒置。

【小题1】还有道家思想影响。

【小题1】每层意思一分,共4分。

【小题1】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陆八项惠台新政不仅是对目前台湾经济的“雪中送炭”,更把两岸投资关系由原来的台湾对大陆的单向格局转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局面。 B: 2009年4月,西班牙、英国及美国最近就全球最大沉船宝藏的归属权不可开交地闹起来。西班牙认为沉船所在直布罗陀海峡为本国海域,宝藏应为本国所有。 C:那些日子,我经常会看见母亲把手置于腰际,暗暗地使劲揉,她每揉一下,我就好像芒刺在背。 D:作为中国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包某某,不但有国家省市领导人去看望,而且在医院治疗期间,媒体在医院进行整日采访报道,其盛况让这位患者简直有些踌躇满志。

小荣同学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的示数保持3V不变,电流表的指针几乎不动,排除故障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左端,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故障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短路

B.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是并联的

C.想使电流表示数变大,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

D.电阻R的阻值为10

D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问 竹

琦君

①故乡旧宅书房后面,是一方小小院落。自然地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竹林,枝条细长柔软,无论有风无风,都会发出沙沙之声。坐拥书城中,不时似闻细雨敲窗,苏东坡有诗云“风吹古木晴天雨”,我倒觉得是“风吹细竹晴天雨”呢。如遇真正的下雨天,那更是淅淅沥沥,琮琮琤琤,天然的乐曲,使人心情宁静,俗虑顿消。

②父亲和我都是爱雨的人,因名书斋为“听雨轩”。我从后山捡来许多松树的内皮,拣取波磔雅致的,拼成“听雨轩”三字,悬于门上,倒也古意盎然。父亲看得高兴,就随口吟《示儿诗》绝句一首:

听风听雨一春迟,抛却南华学赋诗。

灯下为儿歌一曲,隔窗犹有竹相知。

③父亲不是诗人,他的诗都是乘兴而作,自嘲为“打油”。我吟味再三,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父女相依中,不由引竹为知音。那时父亲的肺病已日渐沉重,避日寇于穷乡,药物缺乏。千辛万苦托友人自上海带回的退热药丸,总是远水难救近火。因此,他每天下午四五点以后,潮热渐渐上升,精神顿觉萎靡。只有在每天清晨,才扶杖到书房念《金刚经》读《庄子》。我随侍在侧,看他脸颊一天天消瘦,语声一天天低微,内心的忧急和酸楚,难以名状。却又不得不忍泪装欢,陪他谈今论古。这是我们父女心灵最接近的时日,我焉能不爱惜每分每刻的宝贵光阴?

④下午扶着父亲在榻床上休息后,我回到书房看砚台余墨犹浓,一室寂静中,只听到窗外细竹沙沙作声。我踽踽地漫步到竹林中,低低念着父亲的诗,真想问一声竹子,是否相知。

⑤还记得有一天,忽见老长工阿荣伯双手捧着一炷香在竹林中恭立膜拜,口中喃喃祝告。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为我父亲祈祷紫竹中的guān shì yīn pú sà ,他愿意借自己二十年寿命给我父亲,求pú sà 保佑他健康长寿。我听了万分感动,也愿借无论多长的寿命给父亲。从那以后,阿荣伯和我,每天一人一炷香,在竹林中虔诚祈祷,无论风雨,从不间断。

⑥父亲精神较好的日子,也爱扶着拐杖在花园散散步,指点我什么花叫什么名称,应当如何照顾培养。可是后来体力日衰,散步都没有力气了,就躺在床上,命我去厨房为他熬药。他知我胆小,在晚上总尽量提高嗓子,为我吟古人诗句,让我一边听诗声,一边走那一条黑黑的长廊,不至害怕。可是,渐渐地,他的嗓音沙哑了,连说话的微弱声音都听不清了。

⑦战乱中的生离死别,是人间最悲痛的事。父亲逝世后,我只身负笈上海,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老屋书房一角,已为日机炸毁。竹林也成一片废墟。对此满目疮痍,悲从中来。整理凌乱书籍残卷时,意外地发现用松皮拼成的“听雨轩”三字,跌落在墙角。父亲做的那首《示儿诗》,顿时涌上心头。不禁又跑到后院,徘徊良久。又忽然发现地面上到处冒出绿绿的笋尖,原来竹子虽被摧毁,而生机不灭,深埋土中的根茎,又长出新笋来。我大喜过望,不久的将来,这里又可蔚成一片竹林了。

⑧若是父亲健在,阿荣伯健在,对此一片新生竹林,将会多么高兴、多么欣慰?父亲一定又将随兴濡墨,另赋一首《示儿诗》以遣兴了。我冥想着,低声问竹,在那几年面对日寇的狼烟烽火中,你是否一直和父亲的英灵相伴,做他的知音……

⑨没有等得及竹子成林,我又匆匆告别了故土。到而今,那一片遥远的竹林,是否无恙?是否茁壮?问竹声中,我心澎湃。

[注释]①波磔:汉字书法的撇捺。 ②南华:《南华经》的简称。《南华经》即《庄子》。

本文首段,作者写到自己“风吹细竹晴天雨”的感觉,将雨打竹声比作“天然的乐曲”。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何作用?

本文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内心于感激中带着一份凄恻”?

“竹”是本文的线索,从全文看,作者对竹先后怀有怎样的感情?文中多次写到“问竹”,这样写有何妙处?

文中“我”与“父亲”都以竹为知音,请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小题1】①表现了作者爱竹、爱雨的感情或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竹、对雨的喜爱,父女相守的欢愉;②通过看竹听雨,以雨打竹声引发思念之情或为下文铺垫;③衬托人物成长历程中因感时伤怀而不宁静的心情或衬托作者伤感的心情。

【小题2】一方面,这段时光是父女心灵最接近的时日,作者因父恩而感动或感激的是父女相依中或感激的是父女相依中,父亲通过《示儿诗》给予自己的关爱;一方面,作者又因父亲病重和不息的战乱而感到郁闷或凄恻的是父亲在战乱中病情日益加重。

【小题3】(1)第一问:怀有①父女相守的依恋和爱竹爱雨的喜悦;②父亲病重的忧虑和求竹保佑的虔诚;③看到竹林成为废墟的悲伤和看到新笋尖长出的大喜过望。

(2)第二问:多次写“问竹”:①反复点题,深化主旨;②使文章的线索清晰;③强化了思乡怀亲的感情。

【小题4】本文通过对家乡竹林的怀想或回忆与父亲相守,引竹为知音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或亲人)的真切怀念,对家乡故土的深切依恋。


解析:

【小题1】评分标准:本题4分,缺一点扣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评分标准:本题4分。“感激”和“凄恻”的原因,各2分。

【小题3】评分标准:本题6分。第一问共3个要点,每点1分;第二问也涉及了3个要点,“点题”“明线索”“强化”,各1分。

【小题4】评分标准:本题3分。“思念亲人”和“依恋故土”两个要点。

阅读下断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丰子恺究竟为今天画了什么

胡晓明

上海图书馆邀请我来讲“丰子恺为我们今天画了什么”。这个话题很好。作为一位画家,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风景,都饱含着他看世界的一种眼光,饱含着他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饱含着他对人生的一些非常真挚的感悟。

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有浓浓的意思。你看,天渐渐黑下来了。那痴痴地等着主人回家的小狗,都伏在门边睡着了。在另一幅画中,丰子恺画了一个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它的肚子成一个弓形,高高地拱起,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也要保护肚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肚子里两还有一个小生命呀!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动物身上伟大的善良,对弱小生命的爱护,能看到一个个丰盈灵妙的世界,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那样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万物有情”,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

丰子恺究竟为我们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他画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画出来这些东西,就很了不起。

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丰子恺所画的画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传送富于人心、富于人道的生命气息。中国的文明靠什么传承?就靠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

有人说,丰子恺的东西很软弱,是不能和日本人抵抗的东西。其实从长远来看,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这样一种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其意义不亚于拿起机关枪去和日本人对抗,它同样是一种抵抗,是文明对野蛮的抵抗。

像丰子恺这样的艺术家在今天已经颇为罕见。他并不是完全为了艺术,或者说是笔墨,或者说是某种色彩。他不是追求一种风格,一种形式,更不是追求一种话语权。或者是西方艺术的一些标准、时尚流行的符号,他的艺术是一种有生命担当的艺术。

丰子恺的作品,具有跟当代艺术不一样的概念,这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所谓“艺术追求创新”的标准来看待。这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在这样一种境界下面,艺术就会流露出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丰姿,不像我们后代的人去玩艺术或者去游戏艺术。

丰子恺的文字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他的文字很轻松.很温馨,有一种江南的气味,是一种宁静的、没有火气的、很温厚的气息。江南文化有一个特点叫做“水做的男人.花一样的女人”,江南水乡多,水很多,水多就是柔,有一种轻轻淡淡的,春天或初夏的气息。

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说“上善若水”,道家讲最好的心境就像水一样,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到哪里就是什么样的形状,到方就是方,到圆就是圆,水是最包容的。丰子恺的艺术像水,他画画的时候,用的笔是毛笔,温厚的味道就出来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关于都市文明的画,他画的大概是上海,人与人之间有非常大的距离,本来是隔壁邻居,却用了很大的铁栏杆隔着,还是带刺的。丰子恺的画追求温暖的人情,在人心沙漠化的城市文明当中,追求诚挚的心灵沟通,人性的温暖。

丰之恺还有一幅“阿宝做媒人”的画.画的是“软软新娘子,瞻瞻新官人,宝宝做媒人”,素材源自丰子恺的大女儿阿宝很小的时候,喜欢牵着弟弟瞻瞻、妹妹软软的手玩做媒人的游戏。离上海华中师大很近的地方有一个茶城,茶城中的一个礼品店有丰子恺和李叔同的仿真作品卖,大概一两百块钱。有一天我去买礼品,恰好碰见一件让我很惊讶的事。那天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哦,这不是阿宝么!”确实是阿宝。在那里签名售画.一低头.一举首之间,恍然就是她小时候的神情。这是丰子恺了不起的地方,他的画很传神,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住,而且保留下来。七八十年后,小孩已成老妇,那神态我们还可以在我们生活当中,活生生地感触到,这时我觉得丰子恺离我们非常近。

(选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l0期,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中国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文明”同“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和平、善良、纯真”有看似矛盾冲突的地方。

B.丰子恺画中在沸腾的汤水里面挣扎的黄鳝宁可让它的头烧焦,尾烧烂,也要弓起肚子,保护肚子里的小生命,这给人的心灵极大的震颤。

C.世界万物皆有情有义,丰子恺的画中每一棵小草,每一根杨柳枝都是有生命、有感觉、有情义的,这是古代“万物有情”哲学观念的体现,现在很多人都推崇这种观念。

D.文中说丰子恺画的背后有一只柔软、轻盈、美妙的手,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意思是说丰子恺的画还有些稚嫩。

E.从丰子恺的画中可以捕捉到他看世界的眼光,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理解,观察出他对人生的感悟。

为什么说“丰子恺的艺术像水”呢?请简要分析。

答:

文中提到“阿宝做媒人”的画,其主要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文中“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启示?

答:

【小题1】BE

【小题2】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丰子恺绘画的风格。因为水是最高的善,水是最高的境界,水是最不固执的,水是最灵动的,而丰子恺的艺术是一种具有古典圣贤心灵的艺术,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一种做人的精神,有一种很高的境界,有着生命的情调和艺术的风姿。所以说“串子恺的艺术像水”。

【小题3】用来赞美丰子恺的绘画很传神,能够把小孩子的神态抓住,而且保留下来。“阿宝做媒人”这幅画中的阿宝的原型在七八十年后,已由小孩变成老妇,可是那画中的神 态我们还可以活生生地感触到。

【小题4】丰子恺的作品感染力强,“看到丰子恺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丰子恺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蹰出了人心、人性、人道、人情,画出了文明的基本价值。他的创作艺术的传承,就是文明的传承。因此作者高度评价了丰子恺,说“像丰子恺这样的中国人,只要他们还在,中国文明就不会死”。现在的一些艺术推崇创新,割断传统,一味趋新,将东方心灵埋葬。当今的艺术界存在很多问题,几乎没有丫真正的艺术精神,把艺术作品看成股票一样去炒作,让其变得值钱,从而形成了很多空洞的艺术泡沫,这些泡沫最终都会破灭。我们真正呼唤和推崇的还是像丰子恺这样的大家。


解析:

【小题1】A项,两者是不矛盾的,前者说的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生命力强,影响力大;后者说的是中国文明的特点;C项,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种观念”;D项,“像小孩子稚嫩的小手”说的是丰子恺的画“柔软、轻盈、美妙”的特点,不是说其作品稚嫩。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考生答题时.注意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考生只要从文章中归纳出水的特点和丰子恺的艺术的特点,然后指出其是相似的即可。

【小题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找到答案区间,弄清文章写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内容,然后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真正意图。

【小题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这句话的意思,明确作者这样说的原因。然后,要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pú sà 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高人”指叶丞相,是主战派,对辛弃疾极为赏识。

(1)上片把青山喻为“联翩万马”,望它来终不来,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纵观全词,请你分析“拍手笑沙鸥”一句中“笑”的妙处。

(1)那连绵的青山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可见词人多么渴望挥戈跃马,杀敌报国。可惜低徊的烟雨阻隔,由此寄寓着词人壮志难酬的愁苦(或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2)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如果这样,那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吗?拍手笑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这笑的背后饱含着词人的内心之愁英雄之泪。鸟愁是虚,人愁是实,用笔曲折、含蓄蕴藉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