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天津桥春望
[晚唐]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解析:
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盗版是把双刃剑,在墨西哥著名的特比多区跳蚤市场里,视听产品的盗版问题十分严重,给国内演艺界造成了损失,也使外国投资人望而却步。 B:南昌一生产酱油的厂家在酱油中添加了人工色素和黏稠剂,却大做广告“保证不添加人工色素”,这简直是掩耳盗铃。 C:朝鲜外部发言人说,美国就子虚乌有的“浓缩铀计划”指控朝鲜,这只能被看成有意拖延核问题的解决。 D:吉林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一位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作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界知名作家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度日如年,在获得一本棋谱后,他整天研究棋谱,并在脑子里对弈,于是日子过得飞快。
可是生活中有人因为自卑而与成功擦肩而过,有人因为嫉妒而与友谊背道而驰,也有人因为紧张而与从容缘悭一面……
请以“放飞心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略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州。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齎衣粮,俾受寒馁。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至土田荒芜,民无储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它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蓄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濬河役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之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去家远,艰于衣食 去:距离
B.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输:运送
C.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 俟:等待
D.饥民攘食人一牛 攘:偷窃
一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李信圭体恤百姓疾苦的一项是 ( )
①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 ②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③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 ④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 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 ⑥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洪熙年间,李信圭因贤良被举荐担任清河知县。当地百姓好盗墓、纵火,李信圭设立教戒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恶性公之于众,清河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B.李信圭关注民生,宣德三年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由于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无,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请求朝廷重申先前兵部的命令,限制役夫的征用。
C.李信圭勤政为民,在担任蕲州知府时,上奏朝廷把淮安卫卒侵夺的数百顷湖田归还百姓。在淮河水泛滥、百姓财物受损严重的情况下李信圭请求朝廷赈灾,并停止岁办物件以及征用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
D.李信圭在清河县为官二十二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府时,清河县百姓进京请求让他留任,朝廷于是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后来李信圭死在清河县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庙祭祀。
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
⑵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
【小题1】B 输:缴纳、献纳(赋税)
【小题1】B ①不是李信圭的做法,是“前令”所为。②李信圭请求免除百姓徭役。 ③李信圭移风易俗。④李信圭上书皇上重视先前的命令不要让百姓担负更多的徭役,哀怜百姓。⑤李信圭请求免除百姓徭役。⑥李信圭掩埋死于道者。
【小题1】D 从文末可以看出李信圭是死在“处州知府”任上的,因为他“在清河已二十二年”,所以“清河民为之立祠祀之”。
【小题1】翻译(10分)
⑴该县(土地)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道,官船每天来往不断,(征用的)役夫动辄以千来计算。(关键词:冲,要道、要冲;日,每天;动,动辄,动不动)
⑵(百姓)稍稍遭遇到歉收的年份,就要老人和小孩互相搀扶着,沿着道路乞讨食物,实在是值得同情和哀伤。(关键词:歉岁,歉收的年份;缘,沿着;悯伤,同情和哀伤)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__、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B.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C.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D.学习文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C.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D.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C.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A项只是表明学习文言文的态度,并非文言之现代生命。B项前后两句说的是同一个现象,没有因果关系。D项也是表明学习文言文的态度,且不符合本文的主张。)
【小题2】(B项少了“几乎”一词,过于绝对。)
【小题3】(D项“循序渐进”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默写(每小题1分,共7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以手抚膺坐长叹。
(2)、,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
(3)、,此时无声胜有声。,。
(4)、,申之以孝悌之义,。……狗彘食人识而不知检,。
(5)、蟹六跪而二螯,,。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蹑足行伍之间,,……斩木为兵,,天下云集响应,。
(7)、,非利足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略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奇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父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 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侯 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掉死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
“爹!”丈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 不是么?
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3分)
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
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
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作用是:
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渎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处理?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
[40366a950516e0b9.jpg]
[65840d0519d1dae1.jpg]
解析:
略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10年6月25日,新落成的美轮美奂的市体育馆前,彩旗招展,人声鼎沸。备战第十三届省运会的动员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市体委刘主任亲自主持了此次会议,刘主任首先邀请分管体育卫生工作的王副市长讲话:“近年来,我市体育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在上届省运会上,我市总分排名第二,这一历史最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面,我们欢迎王市长抛砖引玉作重要指示。”
A:美轮美奂 B:人声鼎沸 C:前所未有 D:抛砖引玉
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难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很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野草丛中。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解析:
略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采撷 要挟 齐心协力 扶老携幼 B:汊流 岔路 姹紫嫣红 叱咤风云 C:呐喊 迂讷 按捺不住 海纳百川 D:秩序 炽烈 赤手空拳 挥斥方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