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②“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③“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

(1)(3分)参考答案上阕通过写燕子无家可归、闷愁不语,暗示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社会现实,(1分)表达词人国破家败、飘泊无依的悲凉之感。(2分)

(2)(4分)参考答案这两句运用对比的表达技巧,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1分)一方面是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2分)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失望之情。(1分)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些负面事件,都能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波动,引发“舆论围观”。公众开始必然力挺围观,确以为“围观可以改变现状”。当看守所的“非正常死亡”变得跟交通事故一样平常,当拆迁__变得和矿难一样频繁,当突发事件的死难者抽象为冷冰冰的数字,当无良商家为牟利在食品上的所作所为,早已成为“审毒疲劳”,曾几何时,这些负面事件涉及的社会公义、道德已很难触发公共痛感。到后来,民众发现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并没有因为你的“围观”而改善。

(1)“公共痛感”指的是什么?

(2)请你就“舆论围观”现象发表你的看法。

(1)公共痛感是指民众对社会负面现象的不满情绪(2分)。它包括对公义道德缺失的愤怒,对社会良知(同情心)、责任感缺失的担忧、对政府不作为(公权力失职、失范)等的不满。(涉及其中一点加1分)

(2)参考一:舆论围观强化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是畅通表达诉求和反馈意见的渠道;(2分)围观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引发关注,揭露__,报道真相,保护弱者利益,守卫价值底线,激励社会进步;(2分)舆论围观让犯罪得到法律的严惩,让恶行得到舆论的谴责,让公众的围观成为正义得以实现的保证。体现公民的社会良知和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感。(2分)(语言表达1分)

参考二:舆论围观固然表明公众对负面现象的普遍关注,但这种围观会弥散不健康的怒气,不能清醒理性的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2分)从舆论围观到舆论麻木冷漠,反映民众对现实的焦虑和无奈,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对政府的不信任。(2分)除愤怒之外,没有冷静的反思和清醒的自省,无法调适好个人的心态,更无法调适好整个社会的心态。(2分)(语言表达1分)


解析:

阅读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刺史。集五卷,今编诗一卷。

①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 ,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

②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①七言绝句(七绝)    别(2分)

②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4分)


解析:

结合下面的语境,根据要求答题。

最近,王大明因要参加钢琴考级,每天练琴一直到深夜,影响了邻居的休息。于是邻居李阿姨委婉地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大明听出了李阿姨话中的意思,得体地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阿姨:)大明啊,你真辛苦,每天晚上12点多,我们都睡了;你还在练琴呀。

(王大明:)李阿姨,对不起,我只顾自己准备参加钢琴考级,没有想到影响了你们的休息,我以后一定注意。


解析: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述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美国总统布什12月9日会见____时表示美国对台湾当局企图单方面采取行动改变现状的做法表示反对。

①台湾当局企图单方面采取行动改变现状。②美国对这一做法表示反对。

③这是美国总统布什12月9日会见____时表示的态度。

(每句各1分,连贯1分,共4分)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守 望 的 角 度

周国平

①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一份热闹,也不是想在踌躇满志的文化精英中挤自己的一块地盘。正好相反,在我的想像中,这份杂志应该是很安静的,与世无争的,也因此而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中有了存在的价值。我只想开一个小小的园地,可以让现代的帕斯卡尔们在这里发表他们的思想录。

②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常年与树木、松鼠、啄木鸟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森林,瞭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瞭望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可是,你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的默默守望,森林消失,地球化为沙漠,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航道成为墓穴,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

③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④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⑤说到“守望者”,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曾在小范围内悄悄流传,也在我手中停留过。“守望者”这个名称给我留下印象,最初就缘于这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像悬崖国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后来我发现,在英文原作中,被译为“守望者”的那个词是Catcher,直译应是“捕捉者”、“棒球接球手”,不过,我仍觉得译成“守望者”更传神,意思也好。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我希望世上多几个志愿的守望者,他们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摘自《周国平散文经典??心灵守望巷》(略有改动)

第①段中,作者写自己想办杂志而未能如愿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中,作者围绕“守望是一种角度”这句话阐述了哪些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第②段和第⑤段,谈一谈“守林人”“守灯塔人”与“麦田”的“守望者”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试分点概括“守望者”的精神特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5分)①意在表白心迹,表达愿望(初衷)。即作者“守望”人生价值和仁爱品格的愿望。②开篇提及“守望者”, 意在引出下文,也点了题。

【小题2】(5分)①“守望”是人们对待历史进程的一种方式和态度。②在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守望者。③“守望”不同于其他角度但与其他角度一样有其存在的理由(价值)。④“守望”是历史进程中应该有的寂寞的角度。

【小题3】(4分)麦田的“守望者”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怀有忧虑之心;“守林人”“守灯塔人”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单纯的。

【小题4】(8分)①与潮流保持着距离,但对于潮流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②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③寂寞的怀有忧虑之心,但充满智慧和爱心(仁爱)。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__《沁园春·长沙》)

(2)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 (《诗经·卫风·氓》)

(3)还顾望旧乡,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4)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5)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7)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8)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9)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10)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1)粪土当年万户侯   (2)渐车帷裳(3)长路漫浩浩(4)乌鹊南飞(5)羁鸟恋旧林(6)一觞一咏(7)俯察品类之盛  (8)徘徊于斗牛之间(9)如泣如诉(10)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

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1】①暗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②突出母亲衣着的土气,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伏笔)。

【小题2】心理描写。表现了培德的紧张不安,怕母亲丢了自己的面子。(2)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母亲为自己来看望儿子,却让他因此而丢面子而窘迫。(答“自己来看望儿子,儿子却因担心丢面子而让她离开这里。母亲有些心凉气恼”也得分。)

【小题3】拒绝吃蛋糕希望母亲早点离开,回房间看见蛋糕自责羞愧,与齐姆森一起吃蛋糕担心消除,内心转向平静。(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2分,共4分)

【小题4】形象特点:①彬彬有礼(有教养);②成熟懂事。(每点1分,共2分)作用:①怕齐姆森瞧不起母亲,培德才要母亲赶紧离开;齐姆森责备自己、跟自己分吃蛋糕,才让培德轻松一些。齐姆森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作者用齐姆森仁厚来反衬培德的虚荣,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③作者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抛弃虚荣,珍惜亲情。(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名句默写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 ;左丘失明,______。孙子膑脚, ;不韦迁蜀, ;韩非囚秦, ;《诗》三百篇,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喻之于怀。

4、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

5、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①王好战,请以战喻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①其孰能讥之乎②苏历、乐毅之徒通其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