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野 店
臧克家
虽然说是野店,它所依傍的却是大道。
几间茅草小屋,炕占去了每间的大半,留下火镰宽的一点空隙好预备你上下。这儿是大同世界,不问山南的海北的都挤在一堆,各人向着同伴谈论着,说笑着。没有“莫谈国事”的禁条贴在头上,他们可以随便放浪地吐泄,东家的鸡西邻的狗是要谈的,日本鬼子也是一个题目,因为他们中间就有许多是从东三省被迫回来的,一个小被卷是财产的全部。
晚上,任你一落太阳就躺下,敢保你不会一沾席就如愿的变成一块泥。夏天的蚊子、臭虫,冬天的虱子和跳蚤最喜欢和客人开玩笑,哼哼着叫你清醒的享受一个客夜,身上留点伤痕做一个追忆的记号。还有马棚的牲口也怕主人误了行程,半夜里叫一阵,用蹄子打地咚咚的一阵。当睡梦将要占有了你的临明的那一刻,店门唿隆一声。接着小伙计的脚步动静了,一睁眼,微白的曙色使你再也朦胧不得了。套上车子,披一身星光,冒着晨风,朝曦把人引上了征途。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回头望望这一副大红门联,意味够多长呢。
门口一个破席凉棚撑着夏天的太阳,为着什么东西奔跑的行人走在这串着天涯和故乡的热土的道,望着这凉棚像沙漠中的人望见了绿洲。三步并成一步赶上来,卸下身上的负担,扪下沾着汗水的檐溜般的布眼罩,坐在一条长凳上用草帽或是手巾扇风。几碗半冷的残色的茶水浇下去,汗马上从身上涌出来,各人身上背着一身花疏的阴凉。设若有一个像蒲留仙一样的人物,夹在这杂色的队伍里,每个人你借给他一把蕉叶,那么一部聊斋会很快地集起来。
这些人,在这儿留一个脚印,便飞鸿似的去了,没有留恋,没有感伤,在未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想到会在这儿挂这一翅膀。水不是白喝,临走总得留下几个钱,百儿八十是他,三百二百也是他,主人不会嫌太少,伙计也不会说一声谢谢。但当你起身以后,“再来!”这一句淡淡的话,每回是不会忽疏的。
野店的常主顾是车伙子。他们到远一点的地方去运货贩卖,去的时候带着本乡的土产。这些车子往往成群成帮,队伍展得老长,道上的一帆尘土是他们的旗号。一走近了店口,把车子一插,用披布擦去了脸上的汗,弓弓着腰很自然的踏入了店门。因为太熟照例有称号,姓王的是王大哥,姓李的是李二哥。小伙计牵牲口倒水忙乱一气,住一会,叫一袋旱烟把粗气压下,饭上来了。半斤一张的大饼,包着大块肥肉的包子,再要几头大蒜,一块还没腌变色的老白菜帮子。吃起来有点可怕。w.&w.^w.k.s.5*u.C.#o@m不,不能说吃,应是说吞。看那个劲,饼如果是铁的,肚子一定变成熔炉。饭后为了消暑,走到水瓮边去,捧着大瓢的生水往下灌,声音咚咚的可以听好几步远。“掌柜的算账!”这是一闭眼的午睡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外边算盘珠一阵响,几吊几百几十几,小伙计一口喊出来,接着是查铜子的声音。一巴掌钱接到手里,含着笑走到财神位前,不远不近向大粗竹筒内一掷,哗……啦啦……果真是钱龙汇海了。
这些老主顾来到店里若是逢着佳节,——端阳,中秋,元宵,不用开口,半壶白干,四样小菜碟便送到眼前了。喝了不够,还可以再开一回口。不打钱,这算主人的一点小意思,不要看这是小节,主人的大量与吝啬往往作为客人去留的关键。谁不愿用百年不遇的一壶酒去做招徕的幌子?
秋天,连线的阴雨把一个远道的客人困在野店里,白天黑夜分不开界限。闷闷的用睡眠用烟缕打发日子。风挟着雨丝打进纸窗来,卧着,从眼缝里闪进来一片阴暗,粗人就算是不善于愁,一只孤鸿也难免于凄凉。等着,胸中灼火的等着,等到雨丝一断,他是第一个把脚印印在泥上的人。
时间把什么都变了。有了汽车转眼可以百里,“夕阳古道瘦马”的趣味算完了。野店是诗意的,然而今日的野店成了时代头顶残留的一条辫子了。
第四小节点出野店的一副对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
结合语言风格,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内涵。
▲
作者称野店的客人,有时是“你”,有时又是“他”、“他们”,这样的人称变化有什么表达效果? ▲
请结合野店诗意的表现,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小题】(5分)承上启下。用诗句总结上文,含蓄点出早行的孤独辛苦,并引出下文野店给漂泊之人以短暂的安顿与慰藉的叙写,同时也为下文表现客人的通达豪爽做铺垫。
【小题】(6分)用自然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客人的粗犷豪爽,主人的朴实真诚,野店民风的淳朴。
【小题】(6分)这样的人称变化让读者感到,作者介绍野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朋友般地讲述,亲切自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野店的深厚情感,由衷喜爱,有感染力。
【小题】(6分)淳朴的民风民俗,让作者喜爱;羁旅漂泊的孤苦、秋雨孤鸿的凄凉,令作者悲悯;天涯飘零中的通达豪爽,使作者赞许敬佩;诗意的趣味不再,叫作者深为叹惋。
【小题】“承上启下”,1分;“总结上文,含蓄点出早行的孤独辛苦”2分;“引出下文……叙写”“为……铺垫”各1分)
【小题】风格2分。内涵3分,其中主客的性格特点,各1分;野店的特点,2 分。
【小题】每点2分。
【小题】四点,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
下面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B: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C:来如春梦几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 D: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小题1】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2分)
【小题2】“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
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对待那些恶意的中伤诽谤,我们当然不能有丝毫忍辱退让,在坚持原则、坚持针锋相对斗争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怒不可遏进行辱骂。 B:刚到__时,何祥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他见缝插针看书学习,所有的节假日都有效利用起来,经过3年艰苦努力,他通过全军法律专业自学考试的全部15门课程,拿到了大专文凭。 C:部分高校的四、六级考试成绩已与毕业证、学位证脱钩,相比往年,今年的四、六级考生表现更为淡定,大部分考生视考试为过眼烟云。 D:《让子弹飞》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电影,但是对于姜文这个才气过人的导演来说,绝不是他作品序列中最好的一部,还有不少细节可以商榷。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照语境填写适当的句子。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座巍巍丰碑,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唐宋诗词歌赋,又是一顶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珍宝。这里,你既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______________ ;既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____________ ;在这里,既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忆江南,有春光明媚的蝶恋花,_______________。
①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要引用诗句)(2分)
②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要引用诗句)(2分)
③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要用到词牌名)(2分)
此题分析例句是关键,①处,由“豪放”可联想到“婉约”;②处,由“报国志”“故乡情”可知应写与“愤懑呐喊”不同的方面;③处,“忆江南”“蝶恋花”提示我们需要考虑词牌。
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及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项王大呼,驰下,遂斩汉一将 D:汉军至,无以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共19分)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褚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褚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褚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褚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褚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褚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褚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褚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褚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十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尚:娶
B.莫不延首目送之 延:邀请
C.时人以方何平叔 方:比作 相比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令:美好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 ( )
①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②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
③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⑤ 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⑥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的器重。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2)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2f91f385643b547b.jpg]
【小题1】略
【小题2】
[bb6129dc20722402.jpg] [e11a7a472ad32366.jpg]
【小题3】
[fa04c3a47ebca628.jpg] [45a1b0b731bf4a4a.jpg]
【小题4】
[f07dd30a82fc9138.jpg]
宋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有人向他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饼黄金,于是请求想见,然后使出黄金给他看,说“没有人知道。”褚彦回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此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离去了。褚彦回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他的姓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褚彦回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法则。每次朝会,众位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曾经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极为凉爽,凉风习
[7c19a566929b9f12.jpg]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5分)
每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2分;如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也可给2分。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清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6分)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2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香港导游涉嫌辱骂拒绝购物的内地游客致使发生殴斗的事件出现戏剧性发展,涉事游客昨日改称是一场误会,一切皆因没有与导游仔细沟通而起,双方现已冰释前嫌。 B: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共有7308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入园参观,单日最大客流达到103. 28万人,世博园内游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C:在特价书市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高定价低折扣”的伪劣图书。这些图书往往粗制滥造,胡拼乱凑,错误百出,使人不忍卒读。 D:据央视市场调研,81. 92%的家庭给今年春晚打了高分;但据民间进行的在线调查,多达59%的人对今年春晚感到失望。央视民调与民间在线调查的结果可谓大相径庭。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青年报》“八卦红楼”上有一篇文章: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其基本内容如下(摘录):
晴雯美丽能干、风流灵巧,是大观园里的俏丫鬟,她抱屈冤死,这是众所周知的。但笔者认为:晴雯有一半是“比”死的。
她与平级同事袭人比地位,她与下级丫头麝月、小红、芳官在宝玉面前争宠,她还与跨部门的上级领导黛玉、宝钗比聪明……她的拌嘴吵架、争强好胜,多源于这种比较。总在比较中生活,难怪晴雯不快乐,动不动就恶语相向……
但“比”也有另一面:比,展示了青年__“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比,展现了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雄姿;比,展示了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场上学子的风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或抄袭。
评卷参看201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