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楚不能之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释:①臣妾,男女仆人。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③禘(dì),古代帝王祭祀先祖的一种典礼。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过:过错

B.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拜:酬谢

C.国必危,身必穷 穷:处于困境

D.公怒,不审 审:仔细考察

{

【小题】A

【小题】D

【小题】B

【小题】D


解析:

【小题】(动词,犯错)

【小题】(A项,前一句连词,和;后一句介词,和,跟。B项,前一句介词,对于;后一句介词,被。C项,前一句连词,表承接;后一句连词,表修饰。D项,都是介词,凭)

【小题】(①④不能体现“治乱存亡须察其秋毫”)

【小题】(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的是郈昭伯而不是鲁昭公)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帐本 震撼 仓皇失措 隐约其辞

B.涅槃 舔舐 攻坚挫锐 未雨绸缪

C.寒濑 烦燥 妄自菲薄 梦寐以求

D.濡养 戏谑 一愁莫展 锱铢必较

B


解析:

(A项帐-账;C项燥-躁;D项愁-筹)

《金岳霖先生》中的金岳霖,《老王》中的老王,《品质》中的格斯拉,《五人墓碑记》中的颜佩韦等五人,都是普通人,但都死得有价值。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位,为其写一段“墓志铭”。要求用语得体,文字简约,不超过40字。

(4 分)示例:略


解析:

(概叙、赞颂2 分,语言得体、有感染力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许善心,宇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摄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丈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广善心怒之,不肯随去。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负气。”命捉将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节选自《隋书》卷五十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涕再拜受诏   涕:眼泪

B.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 推:审问

C.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 候:等候

D.虽不满日,阙于宿卫 阙:空缺

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许善心忠诚于隋朝的一组是

①善心哭尽哀,人房改服 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

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 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善心自幼聪明,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被徐陵称为神童。

B.许善心对陈朝十分忠诚,深受隋文帝赏识,认为他既然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许善心认为宇文述在侍卫中抽调士兵役使不满整天,虽然有缺于宿卫,但与平常役使这些部门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化及认为他心中有很大的气愤,就害死了他。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1)他十五岁就开始有文字方面的能力,曾经写文笺给父亲的朋友徐陵,徐陵非常惊奇。 (2)现今大概一个月,才开始翻供,宇文述有罪是明摆着的,怎能舍弃问罪? (3)他的同伙就拉走善心,于是就害死了他。


解析:

【小题】(候,观望)

【小题】无

【小题】虽然不满整天,但有缺于宿卫,与平常役使部下,情况很不同。)

【小题】(1 (“属”“奇”各1分,句意1分)  (2) (殆、翻覆、舍各1分,句意1分)  (3) (辄、牵曳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许善心字务本,九岁就失去父亲,为母亲范氏所抚养。自幼聪明,有思理,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见闻多,默默地记下,为当时人所称道。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他十五岁就开始有文字方面的能力,曾经写文笺给父亲的朋友徐陵,徐非常惊奇,对人说:“才情格调极高,这是神童啊!”出仕担任新安王法曹。

    陈朝灭亡,许善心穿白色衣服号哭于西阶之下,睡在草垫上,面向东方,经过三天。善心哭声很悲哀,进入房间改换衣服,又出来向北面站立,流泪拜两拜接受了诏书。第二天才穿朝服在殿下俯伏哭泣,悲哀得不能起立。隋文帝顾视左右的人说:“我平定陈国,只获得这一个人。既能怀念他的旧日君王,也即是我的忠臣啊。”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天借用本部士兵几十人来供自己私下使用,常常一用半天。御史大夫梁毗上奏弹劾他。皇帝刚将宇文述当做心腹,开始让法官推问详情,千余人都称被搜使;经二十多天后,法官窥察皇帝的意思却说,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一天,数量虽多,不可以都计较,纵使是事实;也不应追究罪行。这些土兵听说后,转而说没有被役使。皇帝想放过这事,让众人说这事的虚实,百官都说没这事。善心以为宇文述于侍卫的处所抽取士兵私下役使,虽然不满整天,但有缺于宿卫,与平常役使部下,情况很不同。又士兵多离  开京城,已经回到家乡,分道追问,不能互相谋议,而说辞却相同。攻今大概一个月,才开始翻供,宇文述有罪是明摆着的,怎能舍弃问罪?苏威、杨汪等二十多人和善心说同样的话,其余的都称应免罪。隋炀帝赞同免罪。

    宇文化及杀炀帝当天,隋朝官员都到朝堂拜谒称贺。善心独自不到。许弘仁跑来告诉说:“天子驾崩,宇文将军摄政,满朝文武,都汇集了。天道人事,自然有它的更替,谁想到您竟独自低首徘徊象这样呢?”善心发怒,不能随从而去。弘仁骑马返回,哭泣着说:“将军于他全无恶意,忽然自己想求死,岂苯悲痛啊广回来告诉唐奉丈;以其情状告诉宇文化及,派遣士兵到房间里捉住他到朝堂。化及下令释放。,善心却不拜舞就出去。化及目送他,说:“这是心中背负了很大的气愤啊。”下令捉回来;责骂他说:“我好好放你,竟敢如此不逊!”他的同伙就拉走善心,于是就害死了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人 生 的 初 秋

欧阳斌

南方的初秋,是个异常美丽的季节:青黄相间的原野,展示着一大片一大片渐趋成熟的__;天空是那样晴朗、恬淡、高远,犹如一泓无痕的秋水,透出蔚蓝至极的深邃;风儿已经开始清凉,让人的心境好不宁静;好不宁静的心境让你从从容容地想到生命的许多事情。

生命的季节也一样。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夏秋交替之间初秋悄然来临了。生命的初秋季节,便开始自自然然地透出生命最高峰值期间所具备的某些特质。爱好的转换,生活方式的变幻,某些感悟的结晶,都是表达这种特质的具体形态。

爱好的转换是不知不觉的。比如说,我曾经酷爱过诗歌,翻阅旧日的笔记本,竟有一大摞中外名著的手抄本:从诗经到宋词;从荷马到艾略特;从艾青到朦胧诗……工整的手迹,详尽的注释,读背的痕迹,连我自己也大为感动。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诗歌便为散文和哲学替代了。哲学书籍潮水般地涌向我的书柜,将昔日盘踞正宗的诗集挤到一隅;散文则成了我最忠实的伴侣,成为了我灵魂独白与对白最得心应手的工具。写作起来,也再没有写诗写歌词那种要死要活的“苦吟”,而纯粹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无拘无束行云般的流动;散文中又尤对随笔小品情有独钟,一点感悟,一点哲理,一点心绪,均可滴滴入笔,不要开头,也不要结尾,信手录之即可。不知哪位哲人说过:诗歌是青年的情人,而散文与哲学则是中年的伴侣,仅从这一爱好的转换看,我的生命的初秋之到来是确定无疑了。

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由嗜动到嗜静。学生时代,知青岁月,龙腾虎跃于篮球场上、你追我赶于田径场间的兴致已一去不复返了。篮球也还是打,但多半是“意思意思”,当起“板凳球员”来绝不面红耳赤;至于跑步则几乎完完全全让位于散步,在清凉的秋晨或火红的夕照间随意无拘地散步,悠悠然然地边散步边看风景胡思乱想且自得其乐;旅游似乎也还有些吸引力,但到得一个地方决无马上一睹为快的冲动,看景点时步子一慢再慢直到将眼镜凑近被岁月侵蚀的字碑看清楚了再作新的移动,决不搞“到此一游”。至于家居生活,下班之后的秋夜和凌晨则成了沉思的乐园。

沉思是人生初秋的一大特征。生命到了初秋便不再那么富有激情,而更多的转向沉思——沉思当然也要激情,但那是另一种激情。沉思是生命内在力量的显示,沉思的结晶则是一种内宇宙的外化。从收到的刊物和读者的来信中隐隐约约地感到了生命到了初秋则意味着负有某种使命,隐隐约约感到工作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写作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当工作与写作的枝头同时结上果实时,人生的初秋才会呈现出一种令人欣慰的气氛。

生命到了初秋,最大的惶恐莫过于时间的匆逝!在这种季节,时间以一种无法挽留的加速度匆匆逝去,不知不觉之间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岁岁月月就这样永不回头地过去了。紧跟着妻子从你的头发上惊异地发现若干白发而你则注意到妻子眼角有了细细的密纹;孩子则一天不同于一天地拉面般地长高。于是你的心中不能不充满着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完成使命的紧迫感。甚至不惜以生命超负荷的运转为代价,过度的磨损使生命变得愈来愈娇贵,一感冒就发烧就拉肚子就吃药打针甚至上吊针,中午不睡下午就没精打采如病过似的,生命因之进入一种需要调养和整修的状态。

初秋,人生的初秋,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让人惶恐。人生的初秋,一种澄澈如秋水的生存状态。生活犹如流云,心情犹如秋空,生命之果则高悬于枝头,炫耀着一个即将采摘的季节。

意识到生命的季节是极其重要的。到了初秋,人不必过于匆匆地赶路,有时需要停下来,才能细细地品味风景与人生。人生不是竞技场,不必最早到达终点;人生没有回头车,过去了就永远不回头,倘不留点什么便只有永远的遗憾。

那么,让我们一道来细细品味人生初秋的滋味吧!既然春天已经流逝,既然夏天不再复回,既然一切的一切都那样的稍纵即逝,那么我们的唯一选择便是认认真真地把握现在——把握人生的初秋,这生命中最美丽的季节!

本文写“人生的初秋”,可开头为什么要对南方的初秋进行描写?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沉思是生命内在力量的显示,沉思的结晶则是一种内宇宙的外化。

答:

(2)初秋,人生的初秋,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让人惶恐。

答:

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人生的初秋”有哪些特征。

答: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你读这篇文章有何感悟?请简要说明。

答:

【小题1】①作者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感悟是由此引发的,它是文章的触点;②南方的初秋与作者对生命之秋的感悟有许多相似之处——“生活如行云,心情如秋空,生命之果炫耀于枝头,给人欣慰”;③为下文写人生的初秋作铺垫,由上文写自然之秋过渡到写人生之秋,相映成趣,然后具体写人生之初秋的几个特征,结构自然有序。

【小题2】(1)人到中年,开始品味人生初秋的滋味,品味的深度是一个人内在能力的反映;人生感悟是沉思的结果,形之于文字,又是个人情感世界的外化形式。(2)人生的初秋,有过许多经历和感悟值得品味,工作和写作的成果已悬在枝头值得期待,因为作者说人生的初秋是美丽的;步入人生的初秋,感慨于时间的匆逝,无法挽留,感到完成使命的紧迫感加强,因此作者又说人生的初秋是让人惶恐的。

【小题3】①人的爱好发生了变化。会从年轻时酷爱诗歌转而开始爱好散文和哲学。②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嗜动到嗜静,开始沉思。③开始沉思生命。感悟到收获的喜悦;也感悟时间的紧迫,心存惶恐,对生命倍感珍惜。

【小题4】这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散文,作者通过叙写自己在初秋季节对自我人生感悟到的几点体会,抒发了对生命的赞美,呼吁人们要珍惜和把握这个美丽的生命之秋。(考生个人感悟源自文本阅读、观点正确、表述清楚即可,不求一律。)


解析:

有两个孩子,都从五岁开始学画,孩子小冬的父母让小冬把画完的每一张画都贴在家里客厅的墙上,这样,小冬的画就经常得到父母和客人的称赞。孩子小南的父母则对小南的每一幅画都严格加以评价,让小南只能把画得最好的那一幅画贴在小南自己的房间,其余的画都放在抽屉里。

作文要求:

小冬和小南分别成长在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你的评价是什么?以你的评价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改错

关键构思

1. 写一个试卷改错的日常故事,将话题材料巧妙地置入文章机体。

2. 从话题材料引出一个富有创意的见解--"将错误贴在墙上。"

我又一次被请进了这个我常来的地方--年级办公室。理由很简单:考试卷子不改错。其实我觉得这种改错没什么必要,所以极少交改错,因此也常被老师叫到年级办公室承认错误。

"怎么没改?"老师抬起头问我。

还是老调子!我暗笑。"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本来么,我都会了的。何必写在纸上?quot;

几乎每次我不交改错他都会如此发问,我也都会如此应答。不过不同的是,以往他都会气得脸色发白,而这次他似乎很平静,至少看起来很平静。

他站起身,拉出他左边的椅子。"你坐。"他对我说。

我惊愕的望着他,不知所以然。

"我给你讲个故事。"

讲故事?给我?我这次更惊愕,眼光不住地上下打量着他,我怀疑他已被我气疯了。但我还是坐了下来。准备听听他要给我讲什么故事。

"我从前有两个邻居。"他开口了,"两家的孩子都从五岁学画画。左边那家的孩子把画都贴在墙上,而右边的那家只把孩子最好的那张贴在墙上--其余的锁在抽屉里。"

"完了?"我觉得这故事简单得让人捉摸不透。

"你猜最后谁成了画家?"他问我。

"这……我说不清。"

"左边的。"

"噢,我明白了。"我自晕厦鞯厮怠?quot;左边的孩子把画全贴在墙上,这样常会受父母的称赞,自信心强。"

"那只是一个方面。"他说,"更重要的是,他把错误都贴在了墙上。"

"错误?"

"所有他画的画,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妙手,也有败笔,他贴画的意义在于,他能时刻看到自己错在了哪里,而右边的孩子虽然当时也街道自己错在哪里,但由于他把错误都锁在了抽屉里,随着时间流逝错误也会逐渐被他淡忘,以后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他顿了一顿,接着说,"这就像你的改错一样,你虽然当时会改,过后也会遗忘,便会常犯同样的错误。"

我深深地点了点头。

"回去吧!记住:错误要贴在墙上,不要锁在抽屉里。"最后,他这样对我说。


解析:

1. 小南因父母只让他贴最好的那幅画,因而不断地努力,以求达到"最好"。在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中,他不断地突破自我,最后终成一代名家。

2. 小冬因不断受到鼓励,因而信心大增。正是凭着对自己一定能画好的信心,他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也成功了。收此可见信心的重要作用。

3. 父母对小南的严格要求使他意识到要不断地追求最好,所以当他成功时他将之归功于父母的教育。

4. 可以写人只有甘于寂寞,才能成功的主题。相对于小冬,小南的世界是寂寞的,但他甘于寂寞,默默努力,不懈追求。"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最后等待他的是成功。

5. 可以写赞扬与批评的不同作用。赞扬可以培养人的信心,批评可以使人明了自己的缺点,正是因为二得都有积极的这一面,所以两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但反之,二者的消极面也才能扼杀孩子的才能。所以,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

在学校的管理中,有时候一声适时的提示,一句温馨的话语,可以给人送来浓浓的暖意,让校园变得更加和谐。学校现在开展校园广播“温馨提示语”征集活动,在起床、晨读、午餐、放学等时段、用富有学生特色的话语,配上动听的音乐播放,让校园时时充满关爱和温情。请任选两个时段各拟一句温馨提示语。注意亲切生动,符合时段特点和校园环境氛围。

起床 晨读 午餐 放学

时段: 提示语:

时段: 提示语:

(4分)答案示例:

1.起床:度过了漆黑的夜晚,迎来了又一个美丽的早晨,同学们快快起床吧,让我们伴着初升的阳光,展开笑颜迎接新的一天!

2.晨读:阳光、清风,鸟语、花香,早晨的风光是美丽的,早晨的记忆是清新的,同学们,捧起书本读书吧,让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

3.午餐:同学们,就餐时间到了,饥肠辘辘的你一点焦急难耐。请礼让小同学,珍惜盘中餐,以美好的心情享用那可口的饭菜吧!

4.放学:忙碌而充实的一天结束了,让我们带上老师的叮咛,伴着同学的祝福,想着父母的期盼,踏上熟悉的回家之路吧!注意安全,一路顺风……

(符合时段特点和校园氛围1分,语言得体1分。语言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最近卫生部组织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活动,公布了4批43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19种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黑名单。 B:对王先生捐给村小学的十万元钱,村委委员中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C:随着一场大雪的到来,使华北地区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旱情得到了初步的缓解,但要彻底解除旱情还需要更多的降水。 D:受地震的影响,日本宫城县境内出现了宽约4米的断裂带,这是日本最大的有地震观测史以来的地壳变动纪录。

仿照下面的形式,以“春之色”或“夏之色”为句首,另写一组句子。

例句:冬之色为寒的白,如瑞雪,如冰块,蕴含了万物的苏醒。

参考示例:①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寄寓了人们的希望。②夏之色为热的赤,如艳阳,如篝火,意味着激情的投入。(5分,内容合理,3分:句式一致,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毕业生该怎样离校?

大学生离校时的一幕幕生死离别,内心难免有些凄凉,于吾心有戚戚焉。于是决定去走近我们的这些师兄师姐们。

迈进毕业生宿舍,看到毕业生宿舍的肮脏混乱,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震惊,更甚者一些人可能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怀疑。不错,做事应该善始善终,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平均素质比较高、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的一个群体。从经验看,大学生在公众生活中经常扮演的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角色。比如,每年暑假的时候,许多院校都组织社会实践团,从一些新闻媒体中,相信大家也都了解,大学生们走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既给普通百姓带去了鲜活的文化知识,大学生自己也从社会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些大学生的到来,不光帮我们科学地种植,还送来了许多书帮我们增长知识,真希望他们能经常下乡。”这是来自调查百姓的最多的回答。

再比如,每当城市里举行大型活动时,大学生总会踊跃充当志愿者。所以,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扔了点儿破烂,或是因为极少数人破坏了公物,就判定当代大学生素质不过关,那是太过轻率了。而且,据调查,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经了解,大学生毕业宿舍凌乱,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知情人知道,那几乎是一年一度芳草绿的。在情况比较严重的年头里,毕业生宿舍的墙壁上写满了各种书法,地上扔满了垃圾,能拆的东西都拆掉,真堪称满目狼藉。后来,各院校纷纷出台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暂时性扣发毕业证等等。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要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大学生不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那倒不见得,更不能把这看做大学生的本质大暴露,正确的做法是抛开简单的谴责,从毕业生的毕业心态上寻找根源。

据调查的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反映,因为最后阶段比较忙,比如找工作,还有实习,再者因为一起生活过四年的舍友马上就要各奔东西时的凄凉心情才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幕。是的,四年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弥足珍贵的日子,一旦毕业,那种割舍不掉的乡愁会占据毕业生的脑海,种种复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如果这个时候学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就极容易让毕业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遗憾的是,一些大学在临近毕业的当口对待即将离校的学生往往是一副温情不再的样子,动辄以扣发相要挟,限期的布告张贴得到处都是。至于毕业典礼,早已是几十年一贯制,无非是领导讲话学生听,缺乏参与互动,很难让人产生庄重和自豪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形下,毕业生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再加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合适的垃圾清扫工具,离校日程安排紧张,就容易导致一屋不扫的结果,不过现在各院校已经试图一改旧颜。据98级我们的师哥师姐讲,我们院的毕业典礼互动性强,如果你去看一下,你甚至分不出哪个是老师,哪个又是同学。而且我们药学院通知离校日期提前,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事情。

大学生学成离校应该是一个很温馨、很庄重的过程,应该组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让毕业生参与,应该给它们提供正确的表达渠道。比如,毕业典礼应该富有时代气息,毕竟大学生是最富有时代性、最富有生气的,因而他们渴望与他们同步进行性的毕业典礼、毕业证的发放也应该更有表彰性,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应该更畅通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强烈呼声,当然还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公共留言本,让学生留下最想说的话,这在我们药学院早有例子。总之,就是要让毕业生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要让他们感到,即使毕业了,学校仍是自己的家,学校的一草一木仍然需要自己去爱护。这样,相信我们那些可敬的大学毕业生会让那些曾怀疑它们大学生的素质的人们感慨一番的:善始善终。确确实实也!

如果学校方面和毕业生方面做到以上这一切,一屋不扫的怪圈被打破的日子将为时不远了。

作为我本人,真心希望所有大学生切切实实善始善终。因为我们是国家的栋梁,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者。我希望当我们跨出校门的时候,不会有师弟师妹为我们的“终”而产生疑问,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始”做出榜样、典范。

本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屋不扫”一词,具体的内容是指什么?请你简要概括。

作者针对大学生毕业生该如何离校进行调查,请分点列出作者的观点。

古代薛勤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今,大学毕业生离校时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的举动,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题1】“一屋不扫”指大学生毕业时所做出的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2分)包括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乱涂乱画等不正当的发泄行为。(2分)

【小题2】

(1)校方工作要到位,充分照顾学生心理,应给毕业生以温情之感,而不应以__对待。(2)离校日期应安排合理,让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3)组织丰富的活动,开通沟通渠道,加强与毕业生沟通,让毕业生有归宿感。(答1点给1分,答2点给3分,3点全答给满分)

【小题3】

①大学生是社会上高素质的群体之一,毕业时出现的这种不文明现象确实不应该。(2分)②要想成就大事,就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2分)③因为点滴细节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和品德,可以体显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和涵养。(2分)

(意对即可。评判时,重点看其思维深度,注重从社会价值角度出发,就此问题的社会意义、社会原因进行合理分析均可。如从反面分析,则给2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