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ear they’ve promoted Tom, but he didn’t mention ________ when we talked on the phonE.

A. to promote B. having been promoted

C. having promoted D. to be promoted

B


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会上楼的牛仔裤

刘永飞

  十年前初来这个城市工作,为了省钱,我在市郊租了一套六楼一居室的老式工房。因公司每天加班,我终日早出晚归,快半年了还没真正认识一个邻居。

  说心里话,我对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城市毫无好感可言,我觉得它冷漠,排外,以为自己叽里咕噜的方言十分优越,视所有的外地人均为乡下人。

  那时候我从市区回到住处往往已是深夜,自己随便弄点吃的,或者洗洗积攒下来的替换衣服,沾床就睡。常遇到早晨挂上阳台晒干的衣服,被傍晚突来的雨打湿,第二天还要重洗的情况。而那条牛仔裤就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掉下楼的。

  发现牛仔裤不见了,我没着急,一是因为那是条旧裤子,本不打算穿了,二是因为已是午夜,底楼的邻居早睡了,如果贸然为一条旧了的牛仔裤,以一个陌生人加外地人的身份去敲邻家的门,遭训斥和白眼肯定免不了。

  第二天下班,我发现我的那条牛仔裤被装在一只干净的马夹袋里,系在一楼楼梯扶手上。本来就破的牛仔裤,经过大雨的洗礼,污秽的浸泡,越发显得丑陋。第一眼看到我就决定放弃它。于是,我没去动,继续让它留在那里。

  奇怪的是第三天下班,那条牛仔裤又出现在二楼的扶手上。我没收牛仔裤,我相信过不了两天这条裤子会像垃圾一样被人丢掉。

  然而,我没料到,第四天这条牛仔裤竟然“走”上三楼,我觉得这个“好事者”真够执著的。我产生一个好奇的想法:“就不收,看你会不会‘跑’上六楼。”我想人的耐心总是有限的,他(她)总不至于为了一条无人理睬的旧裤子跟自己过不去吧。

  出乎我的意料,第五天这条牛仔裤上到四楼,这让我感动之余感觉很有意思,我有了“认识认识”这位好心人的冲动。

  不出意外,第六天下班它在五楼出现。那一刻,我坚信明天这条裤子准会跑上六楼。倘若再不见见这位执拗的好心人,我会后悔一辈子的。于是第七天我破天荒地请了“病”假。

  这天早晨醒来后我感到莫名兴奋,楼道里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跑至猫眼前望一望。后来我干脆搬个凳子持本杂志在猫眼下坐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那个人没有出现,我的耐心受到挑战。我正为是否先去买菜而犹豫不决时,楼道里忽然传来沙沙的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声。我预感到那个人要出现了,忙起身,向外张望,结果猫眼里除了墙壁上的一只电表盒,其他一无所有。我没失望,因为那脚步声正越来越近。我发觉这个人的步履间隔很长,行进时走走停停,仿佛在寻找什么东西,而他的喘息越发强烈,胸腔内不断发出“咝咝”的杂音。

  脚步声和喘息声先在五楼短暂停驻,随着一阵摆弄东西声,脚步向六楼来了。我原想开门迎接,怕是误会,决定在猫眼里观察。

  终于,他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弯腰、低头、银发稀芜的老人。老人拎着那条牛仔裤,背对着我的门口一阵粗喘,然后哆哆嗦嗦将手里的塑料袋系在楼梯扶手上。

  “大爷!”老人欲转身下楼,我喊住他。老人先是一愣,左耳缓缓转向我,接着眯起的双眼斜睨过来。天哪,他竟是个盲人!

  我告诉老人这条裤子是我的,不准备要了,并表示了歉意和感谢。老人听后很开心,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我问老人既然行动不便又为何一层层“送”上来?老人说这栋楼里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几户,远离故乡来到异地“讨生活”不容易,“我是怕你们来去匆匆的看不见”。我说:“你完全可以敲门问问的,也不至于费这番周折。”他说:“这样不好,一个瞎老头子随便敲人家的门不礼貌,再说了,好多人只希望过自己的小日子反感人家打扰呢!”

  老人下楼时我要送他,被他婉拒,他说自己能行。看他颤颤巍巍摸索着下楼,我的心弦莫名地被谁抚动了,眼睛湿润起来。我蓦然觉得这城市原来也有爱,而且爱就在身边,只是之前太过于封闭自己而恐惧于接受它罢了。

在第二段中,作者说“说心里话,我对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城市毫无好感可言,我觉得它冷漠,排外”,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高☆考♂资♀源网 ☆

小说在刻画“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会上楼的牛仔裤”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说明。

结合小说主旨,谈谈“我蓦然觉得这城市原来也有爱,而且爱就在身边,只是之前太过于封闭自己而恐惧于接受它罢了”这句话对你的启示。

【小题1】(6分)①欲扬先抑,“我”先后的情感变化(“冷漠”——“兴奋”“感谢”)形成对比,突出爱心对“我”的感化效果。②“我”因为对这个城市“毫无好感”,才会对牛仔裤屡屡被人“关爱”感到惊异,这样写在情节展开上起铺垫,引起下文的作用。(每点3分)

【小题2】(6分)①老人容颜苍老、行动病态的外表和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心灵对比; ②最初认为城市“冷漠”的看法与老人的“热心肠”的对比;③“我”与“老人”对牛仔裤的态度的对比。(每点2分)

【小题3】(6分)①标题是文章的线索;②标题用了比拟手法,具有形象感;③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每点2分)

【小题4】(4分)依据主旨,扣住句意,言之有理。主要观点有:⑴人间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慧眼。⑵大胆走向世界,敞开心扉,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⑶能给人带来爱和幸福,自己也会成为一个拥有爱和幸福的人。(观点2分,阐释2分)


解析:

典故“名落孙山”的“孙山”指的是谁?

A:中榜人的名字 B:落榜人的名字 C:大山的名字 D:主考官的名字

对下列古诗中加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 B: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以景物喻愁思,烘托出闲愁之多。 C: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多。——运用对比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13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孟 德 传

宋·苏 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①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②、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③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④,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⑤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①神勇之退卒:神勇营的逃兵。②利:同“痢”。③候者:哨兵。④自告者:自首的人。⑤物:这里指众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中学

A.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 恤:体恤。

B.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类:大都。

C.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D.德自分死矣 分:料想。

下列各组,全都表现孟德勇敢的一项是

①以其衣易一刀十饼。 ②惟山之深者往焉。 ③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④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⑤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⑥今孟德其中无所顾。

A.① ② ④ B.② ④ ⑥

C.② ③ ⑥ D.④ ⑤ 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中学

A.孟德少年时就有山林之志,强烈的愿望终使他从军队逃脱,抛离妻儿,只身进山。两年里九死一生,后来在商州被抓,知府宋孝孙准他复员为民。

B.作者认为孟德是一个有道之人,因为他“无所顾”,而“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所以不是“有所慕”就是“有所畏”,唯唯诺诺,苟存于世。

C.苏辙坚持为人因有浩然之气,在他早年的作品《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就有详细的表述。《孟德传》中赞扬的“无所顾”精神,就是“浩然之气”的表现。

D.文章前面叙事,后段议论。叙事生动,遭遇猛兽部分的描述尤为扣人心弦;议论深刻,将孟德与“世之君子”对照起来,尤有哲理意蕴。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为兵,不获如志。

⑵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⑴当了兵,“好山林”的志向没能够实现。

⑵仰慕与畏惧交织心中,虽未必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解析:

【小题1】恤,忧虑,担心。

【小题2】①写交换。③写生活。⑤写生病。

【小题3】“知府宋孝孙准他复员为民”概括有误。

在下列横线处填上恰当的k*s#5^u关联词语。

山水诗中的k*s#5^u音乐,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间渔夫樵夫采莲女子的k*s#5^u歌唱。这种音乐情调,比之于文人化的k*s#5^u箫鼓琴瑟,具一份天籁之美。中国诗歌的k*s#5^u根,大半在民歌。《诗经》中那些采蘩采薇、采采卷耳的k*s#5^u歌唱,便是远古农妇劳动场面的k*s#5^u真实录音,具有简单而浓郁的k*s#5^u韵味。中国诗歌的k*s#5^u开端,便具有这样一种温润明朗素朴的k*s#5^u农业人生的k*s#5^u根源之美。,后代写山水的k*s#5^u诗人,从山水中听到了渔歌樵歌,犹如重新发现了那远古最可珍贵的k*s#5^u生命之好音,最令人无限低回的k*s#5^u农业人生的k*s#5^u诗情。

①更(递进关系)②因为(是对前文关系的解说)③所以④一旦(只要)⑤便(就)


解析: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再变化到状态C,其状态变化过程的p-V图象如图所示。已知该气体在状态A时的温度为27℃。则:

①该气体在状态B.C时的温度分别为多少℃?

②该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C的过程中内能的变化量是多大?

③该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C的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传递的热量是多少?

①[b398fd5a9566882f.gif]   [5b82f23243054565.gif]②[a53a8de1aa1789ab.gif]

⑶ [836efdd5907b11bf.gif] 


解析:

①对于理想气体:

A→B  [7487fededb98e146.gif]    ∴[b398fd5a9566882f.gif](2分)

B→C  [a09c9071df3ab154.gif]     ∴  [5b82f23243054565.gif](2分)

②A→C  由温度相等得:[a53a8de1aa1789ab.gif](2分)

⑶A→C的过程中是吸热.

吸收的热量[836efdd5907b11bf.gif](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经百年风雨或战争硝烟,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进一步拉大了世界贫富的距离,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衰退,贫困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D:要尽快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关键问题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引导学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龚氏世耕谷升之里,至春所公,始读书为儒。公名大器,为诸生时,即拓落有大度,人稀见其喜愠之色。家酷贫,舌耕犹不给,环堵萧然。公于于然,略无几微侘傺。性舒缓,善诙谐,虽至绝粮断炊,犹晏然笑语。其发奇中,令人绝倒。或横逆之来,人大不堪者,公受之怡然,旋即忘之,不复省忆也。

为诸生,屡试皆高第,而连踬场屋。凡应试者,多先榜归。公独徐徐候榜出,阅罢,徐徐看新孝廉赴宴,买贤书数册,然后束装。失意者或藏匿避人,公独与得意人无异。岁以为常。至四十余,始举于乡。赴公车,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曰:“公即当谒《广文选》,迁一老别驾足矣,何得同我辈上春官乎!”公笑而谢之。如此者数四,竟笑而谢之,无忤也。然公即以明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嗣后佐广西、江西、浙江、南直隶藩臬,为河南布政使。皆平易近民,所之号为“龚佛”

公不为苛清矫激之行,又素俭,所得禄入,自营产业之外,分给族人。居家时闻政有不便民者,公即入告邑长令,语甚激切。长令素重其人,悉听之。

公以藩长致政归,年七十余矣。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人以此荣之。公能诗,与诸子诸孙唱和,推为南平社长。一日,公之子偕予兄及诸甥游石洲,以公老,难于往来,弗约。已至洲,方共饮酒,拾石子,俄见雪浪中有舠迅疾而下,中有一老翁踞胡床,指麾江山,旁若无人。互相猜疑,逼视之,则公也。舟已近,公于舟中大呼曰:“何为遂弃老子耶!”登洲,即于洲上舞拳数道,以示勇。诸人皆大笑极欢,至深夜乃归。各分韵记游,公归,诗已成,即于灯下作蝇头细字书之。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节选自袁中道《龚春所公传》,有删改)

注释:①连踬场屋:科考接连受挫。②别驾:官职名。③春官:礼部,上春官指上礼部考试。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发奇中,令人绝倒 绝倒:极为佩服B.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 易:轻视

C.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 烂:光鲜亮丽D.俱以游倦晏起 晏:安逸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B


解析:

参考译文

    龚氏世世代代在谷升里这个地方务农,到春所公时,才开始读书做儒生。春所公的名字叫大器,做生员时,就为人放达,心胸宽广,人们很少看见他的喜怒之色。他家境极其贫寒,教书可生活还是难以为继,家徒四壁。但春所公却舒徐自得,一点也没有失意的样子。他性格从容和缓,善说诙谐之语,即使到了没吃没喝的地步,还能做到平静自得,谈笑如常。他看问题很有见地,常一语中的,让人十分佩服。有时横暴无理的事情袭来,人们大都不可承受,可他却安然接受,不久就把它忘了,不再记得。

    他做生员时,每次考试都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但在科举选拔中却连连受挫。凡是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大多都在发榜之前就回家。唯独春所公安舒地等待发榜,他阅榜后,安然地看着新晋孝廉去赴宴,又买了几本好书,然后才收拾行囊回家。没有考中的人,有的故意把自己藏起来,躲避他人,只有春所公和那些考中的得意者没什么两样。年年如此,习以为常。到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在乡试中考中。入京应试,同去的人因为他年老而怠慢轻视他,说:“你应该拜读《广文选》,升一个老别驾的官职就够了,为什么要同我们年轻人一起上礼部应试呢?”春所公笑着走开了。像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多次,春所公都是笑着走开,不做任何争辩。而春所公就在第二年中了进士,授官刑部主事。不久后给广西、江西、浙江、南直隶藩司、臬司做助手,后做河南布政使。做官时他总是平易近民,所到之处被称作“龚佛”。

    龚春所公从不做奇异偏激、违逆常情的事,又一向节俭,所得俸禄,除经营家业外,都分给了同族人。在家闲居时听到有不利于百姓的政令,他就会立即上报邑长令,言辞很是激烈直率。邑长令一向敬重他的为人,全都听他的。

    春所公在做藩长时卸任归家,年纪七十多岁了。每到四时的节日,他都会打扮得光鲜亮丽,人们都为此赞美他。春所公能做诗,与子孙诗词唱和,被推举为南平诗社的社长。有一天,春所公的儿子偕同我哥哥及几位外甥去石洲游玩,因为春所公年纪大,不便来来往往奔波,就没有邀请他去。大家到了石洲,正一起饮酒,捡拾彩色石子,不久就看见雪白的浪花中有小船快速划过来,船上有个老人家坐在矮凳上,指点江山,旁若无人。大家纷纷猜测那是谁。靠近一看,原来是春所公。船已靠岸,春所公在船上大声喊着:“为什么就扔下我一个老头子啊!”登上石洲,他就在洲上打了几套拳,来表示(他)勇武(不减当年)。大家(看了)都大笑起来,很是高兴。到了深夜(我们)才回家。约好分韵去写诗记述这次石洲之行。春所公回家后,诗已经写好了,就在灯下用蝇头小楷抄录下来。第二天清晨,他派人拿着他的诗作一一送给各位看。(大家)都因为游玩疲倦,很晚才起床,没有写出一个字,都(不好意思地)大笑起来。

依次填入下列各旬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 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