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报热切期待您:(1)惠赐大作;(2)提供话题;(3)推荐作者;(4)提出批评建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C: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D: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胃肠病的药粥系列产品。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 ;夏天,树木欣欣向荣, ;秋天, , ;冬天, , ,清新淡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 ,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①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 ②像天上飘下一朵淡紫色的云霞 ③婷婷玉立 ④青翠欲滴 ⑤遍野金黄,雾缭烟绕 ⑥清风徐来,树影婆娑 ⑦四野茫茫,白雪覆盖 ⑧大雪覆盖,粉妆玉琢 ⑨像姐妹般排列成行 ⑩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
A:②④⑤⑧⑨ B:①③⑥⑦⑩ C:②④⑥⑧⑩ D:①③⑤⑦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谤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洁。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 厉:通“砺”,磨炼
B.郭林宗闻而让蕃曰 让:谦让,礼让
C.滂奏刺史 奏:举奏,弹劾
D.守令自知臧污 臧,通“赃”,受贿
下列加点的字词,其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复为太尉黄琼所辟 ②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B.①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①闭传舍,伏床而泣 ②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①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范滂耿直果断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的一组是( )
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②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③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
④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⑤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③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滂在做光禄勋主事时,由于他弹劾的人太多,陈蕃疑心他公报私仇,范滂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于是辞官而去。
B.范滂嫉恶如仇,不与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交往,他的外甥被同乡的人所不齿,因而他就是在休息的时候也不召见自己的外甥。
C.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勾党之人,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别人劝他逃走他也不肯,他不愿连累自己的母亲,使母亲流离他乡。
D.这篇传记写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特别是第二次被捕时与母亲和儿子的诀别,态度从容,情辞激昂,浩然正气足以流传千古。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掌握能力。B项“让”的意思应为“责怪、责备”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B项中①是动词,认为、以为,②是介词,依靠、凭借;A项中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动词,做C项中“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D项中转折但是;顺承那么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①是写“守令”的,是从侧面表现范滂的;②是郭林宗责备陈蕃的话语;⑥是表现范滂孝道的。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理解把握的能力。A项的错误有两处,一是弹劾官员是在“复为太尉黄琼所辟”,二是“疑心他公报私仇”是尚书而不是陈蕃;B项的错误在于对“寝而不召”的理解错误;C项的错误在于范滂不肯逃走的原因还有不愿意连累他人
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有廉洁的节操、高尚的品质,被州里的人所佩服,连续被举荐为孝廉、光禄。当时冀州地区发生饥饿的灾荒,各地的盗贼纷纷而起,于是让范滂为清诏使,去冀州调查观察。范滂领命后,登上马车,拉起绳子,驱车前行,慷慨激昂,豪情大发,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了冀州后,太守县令自己知道贪污受贿,做尽坏事,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范滂举奏的事情,没有不使大家满意的。
于是升迁为光禄勋主事。这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拿着大家的意见去拜访陈蕃,陈蕃却不接见他。范滂心中觉得很遗憾,打算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用一般的礼节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岂不是自己选择了没有用优礼相待人才的非议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不久又被太尉黄琼举荐。这时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有关部门举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二千石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就疑心他公报私仇。范滂回答说:“我举奏的人,都是贪污刻薄残暴的奸贼,是害人之人,难道我会为了自己的私利玷污国事吗?因为碰上规定的时间太急促了,所以我先举奏最紧要的,那些来不及调查清楚的,以后在慢慢审清吧。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如果我的话有贰心,甘愿受绞刑。”审问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于是又辞官而去。
太守宗资先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请求朝廷任命范滂为功曹,并处理政事。范滂上任后,痛恨那些坏人坏事。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都不与他们交往。推荐品德特别高尚的人,使他们能够显贵,提拔贫寒之士,使他们能够身居高位。范滂的外甥是西平的李颂,是达官贵人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向宗资先请求,宗资先任命他做了小官。范滂却认为外甥李颂不是好人,就把这件事压下来不办理。宗资先十分生气,把怒气转嫁到书童朱零的身上,鞭打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是一个清廉公正,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去锯断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是无法改变他的想法的。” 宗资先只好不了了之。郡中中等富裕的人,没有一个不把怨恨的矛头指向范滂的,他们竟然都指责范滂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都是范滂的同党。
以后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于是范滂因为受牵连被捕,关在黄门北寺监狱。范滂以后被释放了,回到家中。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勾党之人。诏书下来后,立即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道到了县里后,抱着诏书,自己关在旅馆中,伏在床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于是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拿出官印,想要拉着范滂和他一起逃走。郭揖说:“天下这么大,你何必还要在这里不走呢?” 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事连累你们呢,又使的我的老母亲流离他乡!”他的母亲走近他和他分别,范滂告诉母亲说“弟弟仲博是一个孝敬的人,他完全可以赡养你们,我跟随先父去了,是死得其所的。只是希望母亲大人要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前辈李杜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既然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好事是很难兼得的!” 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他回头对儿子说:‘我想要让你成为坏人,但是恶事不可以做。让你成为好人,但是我没有做不好的事。”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感动的留下眼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B:在常人看来,一些细节问题不足挂齿,但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往往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C:为备战亚洲杯预选赛,海外球员纷纷回国效力,但也有个别球员借口有伤在身久假不归,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了脑后。 D:在改革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这一群中年人相遇相识在深圳;十年后,他们又在西雅图萍水相逢,不禁心潮起伏。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阳球字方正,渔阳泉州人也。家世大姓冠盖。球能击剑,习弓马。性严厉,好申、韩之学。郡吏有辱其母者,球结少年数十人,杀吏,灭其家,由是知名。初举孝廉,补尚书侍郎,闲达故事,其章奏处议,常为台阁所崇信。出为高唐令,以严苛过理,郡守收举,会赦见原。
辟司徒刘宠府,举高第。九江山贼起,连月不解。三府上球有理奸才,拜九江太守。球到,设方略,凶贼殄破,收郡中奸吏尽杀之。 迁平原相。时,天下大旱,司空张颢条奏长吏苛酷贪污者,皆罢免之。球坐严苦,征诣廷尉,当免官。灵帝以球九江时有功,拜议郎。时,中常侍王甫、曹节等奸虐弄权,扇动外内,球尝拊髀发愤曰:“若阳球作司隶,此曹子安得容乎?”
光和二年,迁为司隶校尉。王甫休沐里舍,球诣阙谢恩,奏收甫及中常侍淳于登、袁赦、封易、中黄门刘毅、小黄门庞训、朱禹、齐盛等,及子弟为守令者,奸猾纵恣,罪合灭族。太尉段颎谄附佞幸,宜并诛戮。于是悉收甫、颎等送洛阳狱,及甫子永乐少府萌、沛相吉。球自临考甫等,五毒备极。萌谓球曰:父子既当伏诛,少以楚毒假借老父。球曰:“若罪恶无状,死不灭责,乃欲求假借邪?”萌乃骂曰:“尔前奉事吾父子如奴,如敢反汝主乎!今日困吾,行自及也!”球使以土窒萌口,棰朴交至,父子悉死杖下。颎亦自杀。乃僵磔甫尸于夏城门,大署榜曰贼臣王甫。尽没入财产,妻、子皆徙比景。
时,顺帝虞贵人葬,百官会丧还,曹节见磔甫尸道次,慨然抆泪曰:我曹自可相食,何宜使犬舐其汁乎?语诸常侍,今且俱人,勿过里舍也。节直入省,白帝曰:“阳球故酷暴吏,前三府奏当免官,以九江微功,复见擢用。愆过之人,好为妄作,不宜使在司隶,以骋毒虐。”帝乃徙球为卫尉。时,球出谒陵,节敕尚书令召拜,不得稽留尺一。
其冬,司徒刘郃与球议收案张让、曹节,节等知之,共诬白郃等。遂收球送洛阳狱,诛死,妻子徙边。(选自《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合灭族 合:应该。
B.于是悉收甫、颎等送洛阳狱 收:逮捕、拘捕
C.少以楚毒假借老父 假借:借助,帮助
D.行自及也 行:将
C
假借:宽容
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高唐令,以严苛过理,郡守收举,会赦见原。
(2)阳球故酷暴吏,前三府奏当免官,以九江微功,复见擢用。
(1)(阳球)出京任高堂令,因严酷苛刻超出情理,被郡守抓起来治罪,恰好遇赦免罪被原谅。(每句1分,连贯1分,共5分)
(2)阳球原是个残酷的管理,以前三司上奏弹劾他应该免职,因为有九江的小小功劳,又被提拔任用。(每句1分,连贯1分,共5分)
句子翻译是对文言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要注意结合语境、调动日常积累进行理解。第一句中的“出”要和“初”区别开来,“以”是连词表原因,“收举”可以根据语境推断“抓起来治罪”,“会”恰巧遇到,“见原”被动句,被原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1)所以作为君主,只要贬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就可太平了。(得分点:但(只)、退(使离开,贬退)、用(任用)、治(太平、治理好)各1分,句意流畅1分。)
(2)然而周朝却因此而兴盛起来,这是贤才虽然多却不满足的缘故啊。(得分点:用(因为)、……者,……也(判断句式)、虽(虽然)、厌(通“餍”,满足)各1分,句意流畅1分。)
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www..com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后扦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不甚急。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木包 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观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注: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www..com
A.行军勒兵 勒:检阅 B.临军约束 约束:制定纪律
C.士卒暴露于境 暴露:日晒夜露 D.世既多《司马兵法》 多:议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因文武双全、治军严谨而被晏婴推荐,受到齐景公的重用,统率大军解除了齐国外患,威名远播。
B.为了严明军纪,司马穰不因庄贾是齐景公宠臣而徇情,依法将他斩首示众;并因为景公派来救援的使者飞车闯军营而杀掉使者仆从。
C.司马穰苴亲力亲为,与战士同甘共苦,全军士气大振,即使是生病的士兵也争先奋勇地参加战斗。晋国、燕国的军队闻风自退。
D.太史公认为《司马兵法》深远宏大,即使是夏、商、周三代的大战争也未能穷尽它的全部精妙之处,司马穰苴的行军用兵策略不能和它相提并论。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