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有人提议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我不赞成这种意见。因为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和西学。

B.在本文作者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种狭义的国学概念。

C.国学就是“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D.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还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国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争论,但作者认为,目前学者实际上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达成共识。

B.近几年,在海外兴起一股中国热,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广义的国学相同。

C.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D.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血脉,对此我们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开拓创新,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不赞成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国学是一个传统学科体系,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其学科内容势必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粉丝”来自英文的fan, Fan之为字,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细而轻,积少成多,飘而无定。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治丝益焚,欲理而乱。

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尽管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是欣慰的。其实如果知音寥寥,甚至迟迟不见,寸心的自信仍不免会动摇。所谓知音,其实就是“未来的回声”,预支晚年的甚至身后的掌声。梵谷生前只有两个知音:弟弟西奥和评论家奥里叶,死后的十年里只有一个:弟媳妇约翰娜。高更虽然是他的老友,本身还是一位大画家,却未能真正认定梵谷的天才。

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的小说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但歌德一早就告诉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歌德的预言要等很久才会兑现:寂寞的叔本华要等到六十六岁,才收到华格纳寄给他的歌剧《尼贝龙之指环》,附言中说对他的音乐见解十分欣赏。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而且不免加贬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之宝,“全欧洲的剧坛都应加致敬。他不仅流行一时,而应传之百世!”其实当时盖棺也未必论定,尚待一代代文人学者的肯定,尤其是知音如本·约翰逊与米尔顿之类的推崇,才能完成“超凡入圣”(canonization)的封典。有时候这种封典要等上几百年才举行。

此地我必须特别提出夏志清来,说明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四十五年前,夏志清所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美国出版,钱钟书与张爱玲赫然各成一章,和鲁迅、茅盾分庭抗礼,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坛的旧观,一直认为钱钟书不过是学府中人,偶涉创作,既非左派肯定的“进步”作家,也非现代派标榜的“前卫”新锐;张爱玲更沾不上什么“进步”或“前卫”,只是上海洋场一位言情小说作者而已。夏志清不但看出钱钟书、张爱玲,还有沈从文在“主流”以外的独创成就,更要在四十年前美国评论界左倾成风的逆境里,毫不含糊地把他的见解昭告世界,真是智勇并兼。真正的文学史,就是这些知音写出来的。有知音一槌定音,不愁没有粉丝,缤纷的粉丝啊,蝴蝶一般地飞来。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粉丝拥挤甚至尖叫的地方,知音是不会去的。知音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甚至隔代低首,对碑沉吟。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须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这种调整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粉丝对偶像的崇拜常因亲近无门而演变为“恋物癖”,表现于签名,握手,合影,甚至索取、夺取“及身”的纪念品。披头的粉丝曾分撕披头的床单留念;汤姆·琼斯的现场听众更送上手绢给他拭汗,并即将汗湿的手绢收回珍藏。据说小提琴手帕格尼尼的听众,也曾伸手去探摸他的躯体,求证他是否真如传说所云,乃魔鬼化身。

“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抑或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孔子对音乐非常讲究,曾告诫颜回说,郑声淫,不可听,应该听舜制的舞曲韶。可是《论语》又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说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不惜歌声苦,但伤知音稀。

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18期,有删减)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粉丝”这个音译词不但表现出粉丝从者如云的声势,也能体现粉丝喜纠缠、善攀附的特性。

B.知音的出现,不是在天才成名之前,就是要等天才死了之后。前者如歌德,后者如本·约翰逊。

C.即便是杰出亲密的友人,也未必有看出天才的慧眼;就算互相竞争的对手,也有成为天才知音的可能性。

D.为扭转四十年前美国评论界的左倾风气,夏志清在其著作中充分肯定不受当时文坛重视的钱钟书与张爱玲。

E.知音对于天才而言十分重要,天才要有知己的一锤定音,才会有众多如蝴蝶般纷纷飞来的粉丝。

粉丝与知音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条概述。

作者为什么既说孔子“真可谓知音了”,又说他“或许是最早的粉丝”?

【小题1】AC

【小题2】①粉丝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为寂寞雪中送炭。

(或:粉丝出现在偶像成名后,而知音多出现在天才成名前。)

②粉丝需要现场温度,知音总是默想独行;

③粉丝是对偶像崇拜,知音是与天才会心;

④粉丝多,知己少。

【小题3】

①说孔子是知音,是因为他对音乐有深刻的体会和充分的理解;

②戏称他为粉丝,是因为他对音乐的痴迷至三月不知肉味,已类似于现代粉丝对偶像的狂热追逐。


解析:

【小题1】B.“不是……就是……”过于绝对,文中表述是“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 D.前后不构成目的关系;E. “才会”错误,原文是“有知音一槌定音,不愁没有粉丝,缤纷的粉丝啊,蝴蝶一般地飞来。”

【小题2】略

【小题3】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在十七岁时干些什么

舒婷

17岁,有个共同点,就是每天在镜子前,呲牙咧嘴挤压青春痘。

儿子现在的班级成立文学社,众同仁在冥思苦想给班刊命名时,盯着社长硕果累累的苞谷脸,豁然贯通,遂一致同意叫《青春痘》。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的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他老爸17岁时,引为己任的是作家的使命感,社长交椅一坐好几年,几至坐穿。文学自是圣殿一般,班刊非“采贝”即“鼓浪”,满纸豪言壮语。脸上火力更足,未有“姗拉娜”洗痘水,敷痘霜之类济世良方,常常这瘤那瘤叠罗汉,冒冒尖尖岌岌可危。至今太阳穴两旁赫然留有遗迹,雨天可存好几盅水哩。

我17岁时下了乡,水清风净滋润,缺鱼少肉没有油脂浪费脸上。偶尔鼻尖眉头爆出一两颗信号弹,便忧心如焚,有男知青来串门,将刘海拉来拨去设法遮丑。就着油灯读名著,唱外国民歌两首,抄古今中外格言,写华丽动情的信。技痒时诌几行诗,随着手抄四处乱飞,没有刊名,捞不到社长当,时时提心吊胆。

17岁,儿子不叠被不整理书桌,更不洗衣服和臭袜子,喊泡茶来饭盛好,鞋要自选衣要名牌,每月上一次发廊,整天问有什么好吃的。唯一自己动手的只有开冰箱和打电脑游戏。不过,长途旅行时他是家中全劳力,因为老爹老妈的颈椎、腰椎、肩周关节遭岁月风化,儿子便手提肩扛行李,嘴里咬着自己的机票和身份证。同学中有领月薪、周薪的,儿子领“日薪”,从未超支略有节余。压岁钱、奖金(提琴或作文比赛所得)或生日红包统统自觉上缴,尚无经济头脑,不懂回扣。

他老爸17岁的上半年紧锣密鼓打拼准备上中文系。屁股和膝头的补丁厚如烙饼,而且颜色迥异。海外频频寄来的进口布料、纯毛衣服,窝贼般地压在箱底发霉生蛀。他身任学生会副__、团委书记、对敌斗争分子兼足球队长。该足球队转战全省没有失过一个球,遂去大连参加全国少年足球比赛度过17岁生日。下半年碰上__,忙着写大字报贴标语早请示晚汇报,被抄家和去串连。绘画学3个月,小提琴练半年;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直到两年后去插队。

我17岁时体重只有42公斤,要挑50公斤的谷担,犁田、育秧、割稻,学一样哭一场。自留地里栽菜秧子,不长叶子只生虫,幸亏种番薯倒是光长叶子,便不断采来炒着吃。跟着《新华字典》每天学5个生字,翻英汉读物,背唐诗宋词,做大学梦。腋下夹一本禁书,到各知青点去投桃报李,换来各种意外地惊喜。衣裳、头发每日一洗,抽屉、衣箱纹丝不乱,学会用二两肉、一板豆腐、几棵芥菜做一桌佳肴,和伙伴过中秋节,然后佯醉,为的是不必到结霜的小河边刷碗。[

17岁的儿子崇拜贝克汉姆、谢霆锋和麦当劳。小时候开口必称郑渊洁,从未仰视过老爸老妈,称班主任“凡姐”,直呼物理老师“阿弟”,说班上男生都叫女朋友“老婆”。趁机追问儿子有没有拍拖?答:还没有那么畅销。上网聊天,打又臭又长的电话,时而卷着舌头说两句英语。从幼儿园开始,音乐小学、音乐中学、小提琴专业浸泡10年,一打开私房音响,还是张信哲和王菲。功课百忙之中,不忘见缝插针频频和电视机接吻,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17岁时我梦想的是一斤膨体纱毛线,可以打件时髦的套衫;一柜满满的大部头小说,最后卷了边,发了黄,略有破损,这样的书才好看;梦想不用向大队长赔笑脸,不必上大队部去送礼,也无须走县城“四个面向办公室”找关系,忽然一纸通知书便腾云驾雾进了大学。猛听一声吆喝:“翻谷!”震醒过来,还在晒场边打盹。

从未想过成为一名作家或诗人,更不懂得梦想当母亲。

咳,17岁!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① 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的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② 功课百忙之中,不忘见缝插针频频和电视机接吻,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试概括两代人17岁时各自的特点。

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对儿子17岁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

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色,并举出一两个例句说明。

 【小题1】(1)横看成岭侧成峰,是指儿子脸上长得很多而且很严重的青春痘。

(2)见缝插针频频和电视机接吻,是指眼睛特别近视的儿子抽空看电视的情景。

【小题2】(4分)父辈特点:生活艰苦,理想远大,积极上进,勤俭奋斗;    (2分)

子辈特点:注重实际,看重享受,富有爱心,爱好广泛,有平等意识。    (2分)

【小题3】(4分)对比的手法。(2分)    文章把父母和孩子两代人在17岁时的各种表现对比着写,突出两代人各自的特点,使人物形象鲜明。(2分)

【小题4】① 对儿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作者持批评态度;②  对儿子外出旅游时表现出来的爱心和面对金钱不懂得回扣的单纯,作者持肯定态度;③  对儿子的平等意识,作者持肯定态度;对儿子的兴趣爱好的狭窄,作者持怀疑态度。(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6分)

【小题5】本文的语言幽默诙谐。(2分)可以以16题中的句子为例分析,也可以举这些例子:至今太阳穴两旁赫然留有遗迹,雨天可存好几盅水哩。 和伙伴过中秋节,然后佯醉,为的是不必到结霜的小河边刷碗。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阅读下面这首悼亡诗,然后回答问题。

遣悲怀

唐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释: ①元稹的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

②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作者以此自比。  ③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④泥:软缠,央求。 ⑤藿:豆叶。

这首诗的首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颔联和颈联所表现的妻子形象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总领颔联和颈联。

(2) 关心、体贴丈夫;甘于贫贱,与丈夫相濡以沫。


解析: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选自《汉书·苏武传》)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在汉时素与副胜张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

B.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空以身膏草野 B.单于壮其节

C.欲因此时降武 D.反欲斗两主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苏武“威武不能屈”的一组是

①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②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

③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④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⑤武气绝半日,复息。

⑥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苏武出使匈奴,本无危险,但由于张胜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扣。

B.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C.卫律使尽了威逼、利诱的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D.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断句和翻译。

(1)用“/”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且 单 于 信 女 使 决 人 死 生 不 平 心 持 正 反 欲 斗 两 主 观 祸 败 南 越 杀 汉 使 者 屠 为 九 郡 宛 王 杀 汉 使 者 头 县 北 阙 朝 鲜 杀 汉 使 者 即 时 诛 灭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1)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4分。每错、漏2个断句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缑王等人都死在战乱中,虞常则被活捉。

(3分。译对“皆”和“生得”各给1分,译对大意1分。)

 ②玷辱国家的使命,即使活着,又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

(3分。译对“虽”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


解析:

【小题1】D项应解释为:暗中。

【小题2】B项为意动用法,即: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其余A.、C.、D均与例句相同,都是使动用法。分别是:A.膏:使动用法,使……肥沃。C.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D.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小题3】④是富贵的__;⑤写自刺后几死的情状;⑥写痛骂叛贼的情形,以上三项,均未体现在武力的威迫下的不屈气节。

【小题4】虞常表示能为汉伏弩射杀卫律,是一种为匈奴亲王取得内乱成功而谋求取汉使的信任、支持的态度,有着私人目的,而不能算是一种爱国的行动。

【小题5】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少时由于父亲职位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做了郎官(皇帝的近侍),逐渐升迁为栘中厩(掌管皇帝鞍马鹰犬等射猎工具的官员。汉宫有栘园,园中有马厩,故名栘中厩)。当时汉朝连续讨伐匈奴,多次相互派使节彼此窥探观察。匈奴先后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当。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即位的第四十一年),且鞮侯刚即位单于,害怕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为了嘉奖他的正确行为,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节(古代使者所持的信物,用竹做竿,上面饰以羽或毛)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厚礼给单于,回报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吏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斥候(军队中守卫、侦察的士兵)百多人一同出发。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财物赠送单于。单于更加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正遇上缑王(匈奴的一个亲王)与长水(水名)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匈奴的一个亲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跟随浞野侯(汉将赵破奴的封号)重新陷胡地——与卫律统率领的那些投降匈奴的人中,暗中一同策划把单于的母亲阏氏劫持到汉朝。正遇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要好,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手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朝的赏赐。”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年轻的子弟在家里。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发动(劫持阏氏归汉的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发他们的行动。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理那个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先前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把情况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一定会连累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了!”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诸位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匈奴的王号,有左、右之分)说:“(现在谋杀卫律、劫阏氏,就要处汉朝使臣以死刑),假如谋杀单于,还能对他们加上什么更重的刑罚呢?最好是设法使他们都归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以汉朝使节的身份屈身受审,玷辱国家的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著拔出佩刀自刎,卫律大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命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在地上挖坑,放置只有烟而没有火苗的微火火堆,把苏武面朝下放在地坑上,轻轻敲打他的背,使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过了好半天才恢复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以苏武的节操为壮,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逮捕张胜。

苏武的伤势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判决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以剑斩杀虞常完毕,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臣子(指卫律自己),应当处死。单于招求愿意投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过。”举剑要击杀他们,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正使)也应当连带治罪。”苏武说:“我本来没有参加(他们的)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起剑来装做要杀人的样子,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蒙受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部众数万、马牛之类的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让自己的身躯供野草作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依靠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恩德义理,背叛国君和亲人,向蛮夷投降,做他们的俘虏,干嘛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不居心平允,主持公正,反而想使两国国君相互攻打,观看祸乱胜败!南越吕嘉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毋寡的)头颅终于悬挂在汉朝的宫阙之下;朝鲜王杀汉使者,立刻被讨平;唯独匈奴尚未(因杀使者而被诛灭)而已!你分明知道我不肯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相互攻打,匈奴败亡的祸患,将从杀死我开始了!”

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4分)

①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②这种抒情性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韵散结合手法的娴熟运用上,更表现在它对传统诗学理想的汲取。

③用脂评的话说,就是“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中泛出者”。

④这既表现在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⑤《红楼梦》深入挖掘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使整部作品始终洋溢着充沛的抒情性。

答:

⑤②③①④


解析:

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相比之下,有些地方的“实事”就不那么实了。——有些事情看起来规模宏大,——由于脱离了现实,财力不堪其负,弄得劳民伤财,群众——没有受益,——加重了负担。—— ,把事办实办好,摆正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还要求领导摆正“低处”和“高处”之间的关系。

尽管  但是  不仅  反而  因此


解析:

下列句子中表述简洁、无赘余的一句是 ( )

A.会上,除非是终于付诸于表决,否则,争议之声不绝于耳,你要闭目养神,或思索比较有趣的问题,并不可能。

B.近年来,日本人越来越喜欢和推崇该国家作家良宽,且与年俱增,我认为这简直是现代的七大奇观之一。

C.从此我一改平素的习惯,天天在园丁和其他工人正酣睡的时候很早就起床。

D.开创华裔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先河的杨振宁教授认为朱棣文的“光学粘胶”实验意义非凡。

D


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外出旅游,异地的风物固然让人迷醉,可是在商场购物时导购的劝说却常常使人不

厌其烦,兴味索然。

B.汽车经销商虽然不希望看到市场的大起大落,却欢迎大浪淘沙式的竞争,因为这将

使汽车市场更加规范有序。

C.闹得纷纷扬扬的“安大线”和“安纳线”石油管道铺设之争终于尘埃落定,2004年

最后一天俄政府决定修建“泰纳线”。

D.新年第一周股市势如破竹地下跌,使得不少股民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有了新的认识。

B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品 茶

李汉荣

⑴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⑵在一间陈设简单、干净、空旷的小屋里饮茶是最好的。华贵、复杂的房间里不宜饮茶,那高大、贵重的东西在茶面前摆谱、显阔,茶的自然气息就被埋没了。

⑶饮茶的时候,心情越平淡越好。心情平淡的人,才能感受茶带来的宁静和清新。

⑷每一片绿叶都在高山深谷里浴过风雨云雾,听过鸟声虫鸣。简单的叶子,却有着绝不简单的经历。但它们是沉默的,在滚烫的水里它们并不发出惊叫,接受了这过于热烈的邀请,它们慢慢吐露出纯洁而芳香的情愫。

⑸此刻的杯子里漾出碧绿和淡淡的清香。在这个时候,茶是最香的,但在这个时候,我常常不忍将嘴唇交给茶杯。茶的一生,就这样了结了么?我想起人生的种种细节,想起那珍藏在这些细节里的眼泪、微笑、期待和感动。就这么喝下去?茶的一生就这么毁于一旦?

⑹于是,我默默向茶感恩,向生活和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感恩。向云雾中采茶的那双小手感恩。那是我的妹妹,在鸟声和微风里站着,她伸出手,和着露水采下了一生中最纯洁的瞬间,采下了天空中渐渐呈现的一角蔚蓝,然后,她哼着一首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将满捧的绿色盛进竹篮,盛进别人的生活和日子,盛进我的日子。此刻我的杯子里,那浮动的叶片上,印满她的手纹。

⑺我的眼睛湿了。想不到,在这么一个平静的时刻,我流下了这么深刻和纯洁的眼泪。于是我忽然想到:我杯子里盛的是茶的泪水。

⑻泪眼望着泪眼。我喝下了茶水,我接受着这感人的馈赠。

⑼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仅为事物的色、香、味、形所惑,而且联想到事物不平凡的来历和它们蕴含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当我们遭遇这些事物的时候,就是与生命和命运遭遇。这些事物就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深入了我们的灵魂。

⑽世界不只是一堆物,世界更是一个比物更丰富、更恒久,也更惊心动魄的精神过程。我们透过物的“物性”,看到的是更其深广和神秘的“神性”。一件物到达我们面前,它不仅吁请我们感受它自身,而且期待我们体悟与它关联的一切。

⑾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事物。饮茶,就不只是为解渴和去乏,更是要感受在茶的氛围里所呈现的境界、情调和韵味,有时要达到一种智慧和觉悟。

⑿由茶,我们可以推想到许多。一株树不仅是供我们乘凉和做家具的,一株树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生命的境界,树根在深深的地下展开着纠结着,它使我们联想到生命的明亮部分往往由其幽暗乃至苦难的根基所营养,由此才有树冠那巍峨葱茏的生命高峰。一头奶牛也不只是供我们挤奶的动物,它也有感情、有痛苦,如果不是人的挪用,也许这奶牛早已做了母亲了,我们享用的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牛奶正是奶牛用苦痛所酿就。生命的成长是这样美好,而其背景又是如此艰辛甚至带着残酷,当我们喝完了牛奶,是不是不仅只增加自己的几分脂肪和体力,而且也增加一些德性:对大自然、对生灵多一些珍重和怜悯。我们被其他生命养育着,为了我们活着,许多生灵承担了苦痛。如果我们再额外地为大自然和生灵增加痛苦,我们就大大地错了。

⒀人的一生要喝多少茶?茶里的香味、甘味、涩味、苦味、意味、禅味,我们能品出多少?从第一杯茶到最后一杯茶,由浓郁到平淡,由浅尝到深品,永远有品头,永远品不到尽头。即使生命到了尽头,最后那杯茶,仍如最初的那杯,眨着绿的、深情的眼神……

如何理解文章开头所说的“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文章第6段中插入了“我的妹妹”采茶的描述,主要有什么作用?

“我们透过物的‘物性’,看到的是更其深广和神秘的‘神性’”在这句话中所说的“物性”和“神性”分别指什么?

在本文作者看来,茶和人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分条列举。

【小题1】①茶生长于远离尘嚣的高山深谷中,叶子简单,颜色单一。②茶香是淡淡的。③喝茶要在简单、干净的屋子里。④喝茶时的心情应是平淡的。

【小题2】①简单、朴素的茶中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或突出茶这一美物来历之不凡)。②引出要向生活和大自然感恩这一主旨。

【小题3】①物性指事物的外观特点以及内部特性。②神性指事物不平凡的来历和它们蕴含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惊心动魄的精神过程。

【小题4】①朴素单薄的人生是最美的,犹如茶一样。②茶中有香味、甘味、涩味、苦味、意味,正如人生有苦有甜,有明亮辉煌也有暗淡朴素。③茶的生长要经历许多风雨云雾,人生也是如此,也要经受许多艰辛、磨难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