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研究成果写出结论,不要出现具体数字。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近期发布研究结果。在城市,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6倍、55.5倍、281.55倍和323倍。而重点高校农村学生的比例变化也值得关注,如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1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6.3%,比1990年减少2.5个百分点。
结论:(1) ▲ ▲
(2) ▲ ▲
(1)随着学历的提高,城乡之间同等学历人口比例的差距逐渐拉大。
(2)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下降。(4分,每点2分)
解析:
略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嫦娥”奔月并成功地发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奔月梦想,极大地 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②5月12日下午,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24岁的教师苟晓超,一如往常在三楼教室里 。突然,整栋教学楼开始晃动、颤抖。他几乎是本能地大喊:“同学们,赶快跑!” ③林老年届花甲,退居二线后,每天遛遛鸟,打打拳,写写字, 就携二三老友,轻装简从,步山林,探溪源,尽享林泉之乐。
A:激励 值守 否则 B:激发 值守 不然 C:激发 值勤 否则 D:激励 值勤 不然
(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
中,角
、
、
所对的边分别为
、
、
,
,
.
(1)求
的值;
(2)若
,求
的面积.
(1)由[8b3c2107ad59b754.gif],得[210215c5e818a50f.gif],……………………2分
由[2b27ae5bbfa5f9c0.gif],得[cac64244dc0f33ae.gif];……………………4分
所以[b506eba77b54086a.gif].……………………6分
(2)由正弦定理得[3752e14dba94c016.gif]
∴[c182ce6f444c322f.gif];……………………9分
∴[c6e7b9c92dbfc74c.gif]的面积[d3d19ac39fbcb8c2.gif][faed9b3be74d7deb.gif][1d85d808dcd93807.gif].……………………12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诗诗歌,完成下面试题。
真州绝句
王士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注释:王士祯,新城(今山东省桓台县)人。清初诗坛的领袖。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任扬州推官,路过真州时写下《真州绝句》组诗五首,描写所见所感。
21.这首诗寓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22.清人称道这首诗“照应相配”极佳,请结合全诗,对这一特点作具体说明。
21.表现了作者对渔村美丽景物和渔人自食其力生活的赞赏之情。(只要情感与诗中景物不矛盾,就可给分)
22.诗歌的第四句与前三句构成照应关系。“树”与“柳”相照应,“红”(或半江红树)与“日斜”相照应,“卖鲈鱼”与“钓人居”相照应。(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即得满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题。
南柯子·忆旧 【宋】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表达技巧1分,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解析:
无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对于袁野小朋友来说,人工鸟巢本身就像巨大的问号在吸引着她:小鸟会住进去吗?都有什么样的鸟,有多少鸟会住进去,住起来舒服吗?
B. 室外环境污染,包括建筑物外墙(最典型的是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夜间过亮的城市灯光(如广告牌、霓虹灯、景观灯的光)产生的光污染。
C. 小河对岸三、四里处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D.《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B
解析:
无
简述凤姐或“贪”或“狠”的一个故事情节。
①弄权铁槛寺。凤姐为秦可卿送葬住宿铁槛寺,寺里老尼告诉她: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一个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官司。老尼姑求她摆平这件事。凤姐要了三千两银子,送信给主审官。守备不得已,接受了张家的退礼,但金哥却自缢了,守备之子也投水殉情。
②计害尤二姐。凤姐知道贾琏在外偷娶了尤二姐,大发雷霆,设计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先是挑唆尤二姐的元配(未婚)张华告状,借机大闹宁国府,后又利用贾琏的侍妾秋桐折磨尤二姐。尤二姐流产后吞金自尽,凤姐假惺惺地痛哭。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小介词“被”,伴随着一个个看似荒谬的搭配,不经意间,迅速蹿红网络与主流媒体,并日渐铺陈至人们的日常生活。“被”现象的共同点是:当事人并非按自己意愿去履行或完成某事,而是被别人强加造成了某种事实。放在“被”字后面的行为或状态,有的是人们情愿的,比如很多人都希望“被爱”、“被关心”;有的是人们不情愿的,比如家长无视子女的兴趣爱好,休息日强迫子女参加各种培训班,人们将其戏称为“被学习”;有的是人们难以接受的“被自愿”、“被捐款”……
——细想想,连“被爱”“被关心”有时候也会变得很辛苦……
“被××”,昨天有,今天有,明天一定还会有。在“被”的作用下,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扮演着各种角色,感受着生活的甜蜜、酸楚、痛苦,当然还有激励、振奋、希望……
请围绕生活中的“被”现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无
解析:
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豪华落尽见真淳
2009年7月1 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就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来说,季羡林是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其涉足学术领域之广,当世罕见。可以说,大凡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几乎都留下了季老探索的足迹。追究季羡林之成为“杂家"的起因,是当代学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也是学界学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季先生自己轻描淡写地把原因归于“偶然性”。
季羡林一生和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创作变迁的缩影,蕴含了一种流动着的一贯的人格精神。季羡林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写作风格广有涉猎、汲取:《史记》的雄浑,六朝骈文的浓艳,陶渊明、王维的清新,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这样写出来的散文, 或如行云,舒卷自如;或如流水,潺凌通畅;或加淡妆,朴素无华;或加浓抹,五色相宜。长达数千字的,不厌其长;短至几百字,甚至几十个字的,不觉其短;全都灵活方便,得心应手,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描绘风景,都淋漓尽致,自然天成。在他笔下,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都能焕发光彩,增添情趣。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论人情世局而颇具文采,因小见大,余味无穷,兼师东西,独辟蹊径。对于自己的文章,季老曾说:“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这才是季先生文章真正感人的缘由吧!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羡林的处世原则。在将近百年的风雨人生中,先生一直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先生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谆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在我们外人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季先生自己的人生写照呢?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学术上的成就、极具感染力的文风、朴素、高贵的人格,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仁硅说,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不仅仅是像他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少了,还因为他在世的时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位学术坚守者的宁静与单纯。斯人仙逝,给公众造成巨大的心理空缺,使得大众精神偶像的投射又失去了一个对象。这是先生的宝贵之处。
“风雨百年,铸造的是品格;大浪淘沙,沉淀的是真金。”“斯人已去,功过成败皆虚;沧桑正道,将上下而求索。月白风清,一代巨擘长存天地;德高望重,万古芳名永留人间。”这是人们悼念先生的语句。在悲哀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对“国学复兴”的思索。这也许是先生对国人的最后赠予了吧!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这句话既是对季羡林学术和人品的高度评价,又统领全文。
B.称季羡林为“杂家”,是因为他涉足学术领域非常广阔,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全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
C.季羡林的散文蕴含了一种流动着的一贯的人格精神,就是指他的散文创作代表着中国文人的一种人格精神,即情感真挚,态度严肃。
D.赵仁硅说,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既是对季羡林的高度评价,也蕴含着对这个浮躁时代学者的批评。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评价季羡林先生的?分别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成为“杂家”的原因。
【小题1】B
【小题2】从治学角度分析:是一个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2分);从散文创作角度分析:感情真实,态度严肃(2分);从处世角度分析:真情、真实、真切。(2分)(文中第二、三、四段分别从治学、为文和处世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关键词语进行归纳。)
【小题3】(1)为人谦逊真诚,为学不知满足,因此成为“杂家”;(3分)(这可以从季羡林将自己的成功归于“偶然性”分析得知) (2)无论时代多么浮躁,始终坚守自己的宁静与单纯;(3分)(从文中第五自然段可以分析得出)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有人提议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我不赞成这种意见。因为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国学中除了有小学、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军事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历法、算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农学、水利、工艺、建筑等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国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包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和西学。
B.在本文作者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专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种狭义的国学概念。
C.国学就是“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总称,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D.国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传统人文学科的内容,还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学的内容。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国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争论,但作者认为,目前学者实际上已经取得一致的看法,达成共识。
B.近几年,在海外兴起一股中国热,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广义的国学相同。
C.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D.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血脉,对此我们既要心存敬意,又要开拓创新,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不赞成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国学是一个传统学科体系,与现代学科体系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其学科内容势必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