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那真是个多事之秋,不仅《武训传》带来当头一棒,而且奶奶归天、夫妻不和、宾客众多、阿囡离家赴京、黄宗英领养周旋的儿子等事接踵而至。

B.不知为什么,如果求人帮忙做别的事,我一定会不好意思开口,但求人帮忙弄车,却张口就来,大言不惭。

C.青岛队主教练汤乐普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让这名“新丁”吃小灶,先单练一周,然后随队训练。

D.在秋季运动会的长跑项目中,李刚一马当先,把其他选手远远抛在后面。同学们都拍手称快,为他加油。

C


解析:

(A“多事之秋”指事故、事变。不包括好事。B“大言不惭”指吹牛而不知羞愧。用在这里不合语境。D“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提 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小说第二段为下文哪些情节提供了依据?请具体说明。(5分)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6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6分)

【小题】①舅舅决定忍痛卖琴。②父亲去卖琴。③舅舅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④母亲舍不得卖琴。⑤我去卖琴(本题5分,每点1分)

【小题】(1)因被迫卖掉祖传珍宝的痛苦无奈;为能以这把提琴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而欣慰。(3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全得3分,意思对即可)

(2)父亲估计到‘我’知道了真相,既赞许‘我’的作法,又为‘我’知道真相,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而感到无奈和不忍。(答“估计‘我’没有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而轻松,同时又怕‘我’从自己的眼神中看出破绽而回避”也对)(3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全得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主要性格特点:能体贴理解他人。(答“善解人意”、“成熟懂事”也可)(2分)作用:①“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③通过“我”侧面烘托“父亲”的形象。(4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①关键时刻舅舅决定卖琴帮助我们,后来又把它作为财产送给我;母亲不愿轻易卖琴:琴是亲情的象征;②父亲得知琴是赝品却并不说破,而是巧妙地保护着舅舅的梦想和母亲的希望:琴是善良心地的象征;③“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学习父亲的处理方式,琴见证了父亲对“我”的影响:琴是精神财富的象征。(本题6分,需多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5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技巧,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划线句“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3分)

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形象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3分)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4分)

《一小时的故事》一经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议论的焦点。有人指责,有人赞赏,众说纷纭。你持怎样的观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1】技巧:①衬托(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③多角度写景,视觉听觉嗅觉结合。

    作用:①烘托欢快、愉悦气氛。②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③暗示人物获得自由的兴奋和舒适心情。(技巧与作用各写出两点发即可得满分。)

【小题2】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深层是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地来得猛去得快,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小题3】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__、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小题4】这里的门与窗,具有象征意义。“门”折射出女主人翁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门内门外两重天;而“窗”反映了女主人翁渴望美好与自由的一种美好心境。“门”和“窗”,在结构上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题5】可以指责也可以赞赏,两种观点均可。指责的可从道德层面考虑,赞赏的可从文章深刻地阐述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题角度考虑。观点明确给1分,言之成理给3分,表达简明流畅给2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浮生何所寄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

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

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

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

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

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

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

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

13.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

A.《尝试集》《常识》

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

C.《爱弥儿》《神曲》

D.《常识》《庶民的胜利》

14.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

具体指什么?(4分)

15.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试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4分)

12.DE  

13.B

 14.担心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失去自身特色,沦为没有文化主体的西方的精神殖民地,从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15.①这种“焦灼”其实是对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焦灼”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果,这批文化成果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仍植根于中国。

③日本学习西方,实现了强国之梦,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不因此而消亡。   


解析:

12.D.原文的表述是“1840年以来”,而非“在中国历史上”。E.原文的表述是“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虽然从西方的《爱弥儿》等吸取了思想文化养分,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翻版,它们“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A.见原文第一段前半段。B.见原文第二、三段。C.见原文第三段。F.见原文倒数第二段。

 13.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话是为了说明,鲁迅、胡适、李大钊等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虽然是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但“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这一观点。而文中所列举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就是为了说明这一观点。而《爱弥儿》《神曲》《常识》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作。

14.“西方文化的影响”1分,“民族文化失去自身特色”1分,“沦为精神殖民地”1分,“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1分。

15.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说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姿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 … 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1)、太庙(2),依傍的是祖荫。

  注:(1)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

  (2) 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1 8 .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4 分)

19 .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4 分)

20 .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6 分)

【小题1】(1)第一点:冬天的树有一种线结构的美,进入了抽象美的范畴。

(2)第二点: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之美,是树之精灵,人之精灵。

【小题2】(1)前人种树后人凉,为子孙造福是我们的职责

(2)我们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

【小题3】(1)老树是寄托着我们对家乡故旧亲朋的思念,是一部历史卷轴。

(2)老树是我们的莫逆之交,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3)老树是艺术长青的象征。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献粮救灾的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__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shèng jīng 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注:荒政 :赈济灾荒的措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悉厘而革之 厘:整理。 B.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除知南康军 除:授予官职 D.有短朱熹者 短:诋毁,指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

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箪瓢屡空,晏如也

B.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所著书皆行于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朱熹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需向别人借贷以维持生活,学生从远方来求教,他只好用豆饭藜汤招待。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俾:使)

【小题2】D(A项前一个是表现朱熹的年轻有为,后一个表现朱熹的安贫乐道;B项前一个表现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C项后一个表现朱熹高尚的气节。)

【小题3】D(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而是“含混隐晦”。)

文言文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氾论训》

注: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10. 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 劝:勉励

B. 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入:获取

C. 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事情

D. 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 还:立刻

11. 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赵襄子围于晋阳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 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C. 遂克晋,虏惠公以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 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父母者,人之本也。

12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盐令)察子之事 B.遍饮(野人)而去之

C.(百姓)以伐不义而征无道 D.此入多而(齐桓公)无怨者也

13.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 )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③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

④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⑤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A. ①④⑤ B. ③⑤⑥ C. ①②⑥ D. ②③④

14. 下面对本文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字,作者通过几个事例,论述了“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就可以“守约而治广”的道理。

B. 赵襄子赏高赫,是为了倡导君臣之礼;齐威王烹无盐令,是为了禁绝臣子的欺上瞒下。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C. 野人杀了秦穆公的骏马,穆公非但不怪罪,反而怕他们伤身,这件事使他在后来秦晋之战中得到野人的帮助,反败为胜。

D. 倡导仁政的孔子担任司寇时杀了聚徒讲学的少正卯,国相子产杀掉兴办私学的邓析,文章借此说明劝善禁奸的重要性。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5】D


解析:

【小题1】“事”,在这里是动词,事奉。

【小题2】两个“之”字都是助词,都作定语标志,可以翻译为“的”。其他三项,A项前一个“于”是介词,翻译为“在”;后一个“于”表被动。B项两个“而”字,前者表示假设关系,后者表示递进关系;C项两个“以”字,前者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后者是介词,表示凭借。

【小题3】A. 省略的应是“吾(齐威王)”,C. 省略的应是“齐桓公”,D. 省略的应是“百姓”

【小题4】①是善赏,②⑥是善罚,③是野人报恩,④是桓公称霸。⑤是作者议论。

【小题5】错在“文章借此说明至刑不滥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古代的善于赏赐的人,费财少却可以勉励大众;善于处罚的人,刑法简约而奸人可以禁止;善于给予的人,使用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没有怨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赫列为首功。左右的人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社稷危急,国家危险,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因此赏赐一人,天下尽忠之臣,没有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很多为善之人。

    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时说:“赞誉你的话一天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于是便把他烹了。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失的东西。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穆公一直追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穆公说:“吃了马肉,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发生战斗。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上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于是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而归。这是给予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

    齐桓公将要征伐,武器不够用。下令有重罪的人,出一副硬甲、一个戟;有轻罪的,按照出金分量多少赎罪;打官司不胜的,出十二支箭。百姓都很高兴。于是修治箭矢,冶炼金属为兵器,用来讨伐不义之国,征伐不义之君,于是称霸天下。这是获取多而百姓没有怨言的例子。

    因此圣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勉励他们做善事;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因此赏赐一人,天下人民赞誉,惩罚一人,天下百姓畏惧。所以最高的赏赐是不虚费钱财,最高的刑罚是不伤害好人。孔子杀了少正卯,鲁国的奸邪就被堵塞了,子产杀了邓析,而郑国的奸诈便被禁止了。用近的来使人知道远的,用小的来使人知道大的。因此圣人持守简约而治理广泛,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西安市卫生局出台的《医务人员十条禁令》,无疑给医生念了“紧箍咒”,约束了其在上班期间的行为,对避免医疗纠纷的减少有重要作用。

B.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改变所致。

C.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提出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及和谐文化。

D.中国政府已与美国、意大利、印度、希腊等多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的双边协议,共同致力于促进文物返还的国际合作。

D


解析:

(A、“避免”与“减少”连用,不合逻辑;B、句式杂糅。“原因……是”与“是……所致”两式杂糅;C.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倡导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

下列加点词语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会(yǔ) 慰藉(jiè) 里应外合(yīng) 厝火积薪(cuò) B:贫血(xuè) 真谛(dì) 不着边际(zháo) 妍媸毕露(chī) C:涎水(xián) 寒暄(xuān) 相机行事(xiàng) 抵掌而谈(zhǐ) D:荫庇(yìn) 绣闼(tà) 韦编三绝(wěi) 深孚众望(fú)

(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设数列满足为数列 的前项和,试比较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Ⅰ)由[0ee8f86151517b7f.gif]得:[8375ed6607cd56c3.gif]时,

[52b7577691002333.gif]………………………2分

[8fb8accd64ba089d.gif]是等比数列,[37bb03ea414339fb.gif][9fce6919204e5002.gif],得 [b9b5b6530bd58785.gif]……4分

(Ⅱ)由[92fabfd10011c027.gif]和[de4b83d503a2edbf.gif]得[79e69c78c8c4b129.gif]……………………6分

[8ce331227c7370ce.gif]

[020020a594545d30.gif]

[5730f167f173746c.gif]……10分

[b4e1bbf0784f6f8d.gif]

[5ed72bd31f8617e7.gif]………………………11分

[ef095cc3cfa0e409.gif]当[eb2702811ef50fdb.gif]或[048901854244520e.gif]时有[3048bac84bc1ac07.gif],所以当[424a8c5a59360258.gif][dbfdf397ab956994.gif]时有[4c2bfbd1e0387228.gif]

那么同理可得:当[ec52bfebbbbf3516.gif]时有[e1bea4bf8d8f3a1f.gif],所以当[ebe937f446095383.gif][dbfdf397ab956994.gif]时有[7d1260db526c8725.gif]………………………13分

综上:当[424a8c5a59360258.gif][dbfdf397ab956994.gif]时有[4c2bfbd1e0387228.gif];当[ebe937f446095383.gif][dbfdf397ab956994.gif]时有[7d1260db526c8725.gif]………………………14分


解析:

同答案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