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出自《三国演义》刘备在长坂坡一役中痛摔襁褓中的独子刘禅的情节。你认为作为三国中的蜀国之主,小说中的刘备究竟是真仁还是假义呢?或者你还有其它看法?请再结合小说中的其他情节谈谈你的观点,并加以分析。
要观点明晰,结合其他情节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5分)评分建议:观点明晰占3分,能结合其他情节分析占10分(能结合超过2个以上其它情节的,并合理展开分析的评7-10分,少于2个其它情节的,评3-6分,仅用长坂坡一例的,评1-2分),语言通顺流畅占2分;若只有一句观点句,没有结合作品分析,则不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
三星堆的发掘在学术上的又一贡献,是证明了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早年曾经指出:“古蜀国的文化究竟是独立发展的,它的融合中原文化是战国以来的事。”这一看法与考古发现大体吻合。三星堆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器类首推其大量的青铜造像群,包括各式人面像、兽面像、面具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据研究,这些都是供奉和使用于蜀王宗庙里的重器,在古代东亚绝无仅有,与中原文化的传统明显不同。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也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这些都说明蜀国的礼制、文化和中原王朝明显不同,而礼制是古代政治共同体最突出的文化表征。正因为如此,直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时,蜀仍然被华夏地区视为“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长”为“代表”的意思)也。”而先秦时期戎狄蛮夷与华夏之别,非在人种的差异,惟在文化的不同。看来正是由于这种差异,《蜀王本纪》也说先秦蜀地“人萌椎结左衽(“椎结左衽”为少数民族的发型服饰),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蜀王本纪》成书于西汉晚期以后,距公元前316年蜀亡已很久,此条记载应属几百年以后对先秦蜀地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模糊追忆。此种深远的历史记忆,加以古代交通的艰险,遂使李白发出了“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浩叹。
不过,如以为地理的阻隔遂使蜀文化与中原素无往来,也是误解。姑且不谈甲骨文中关于蜀的有争议的记载,三星堆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流动的见证。如遗址中出土的陶盉,就应是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三星堆大量出土的玉璋,也应与二里头有联系。三星堆出土的三脚型炊器,也非本地固有。此外,“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尊罍,器形制即属于中原文化类型,据研究可能是经由长江中游辗转传来。与三星堆近邻的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窑藏铜器。当然,三星堆文化自有一套代表自身特色的主流器物群,而上述器物大概除极个别外,基本上都是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和流传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而有了变化,但作为外来文化影响的体现,已足以表明,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从《尚书》、《逸周书》、《左传》、《战国策》、《史记》、《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等传世文献可知,蜀地对外的联系,商周时期仅有零星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增多,尤其与楚、秦二国地域相接,交往互动,总的说来是受到楚秦强大以后的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经秦汉终至融入了华夏,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下列不属于蜀地为“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的原因的一项是
A.先秦蜀地“人萌椎结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B.古蜀国对内对外交通的艰险,“不与秦塞通人烟”。
C.供奉和使用于蜀王宗庙里的重器,与中原文化的传统明显不同。
D.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
2.下列关于三星堆文物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三星堆出土的陶盉、玉璋、三脚型炊器都应源自中原及周邻地区文化。
B. 三星堆文物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交流的见证。
C. 三星堆文物证明了一种文化总会受到另一种文化影响,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D.三星堆文物除极个别外,基本都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和流传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证明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只是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之一。
B.古蜀国以青铜造像和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这在古代东亚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C.文中引用顾颉刚先生的话提出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即古蜀国文化是否是独立发展的。
D.古蜀国是受到楚秦强大以后的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最后经秦汉覆灭的。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中有关于蜀的有争议的记载,可以推断,蜀地早期文明很早就和中原文化相互流动而为中原所了解。
B.蜀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与外地联系,说明它是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C.“祭祀坑”中出土青铜尊罍,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窑藏铜器,这说明竹瓦街文化源自三星堆文化。
D.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陶器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因此可以说,蜀地与中原很早就有很频繁的商贾往来。
1. B
2. D
3. A
4. A
解析:
1.不在同一个论述层次上.
2.扩大了范围,原文中有“上述器物”.
3. B文中并未说金杖也是东亚地区绝无仅有的;C不是是否的问题,顾颉刚的话是肯定的;D时间错.
4. B文中是说它后来融入了华夏,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C理由不充分;D不能证明有商贾往来.
下列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句是
A: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按成书时间和所记朝代的先后顺序,首尾两部分别是《史记》《明史》。
(2009年3月汕头市一模1题)《礼记·王制》:“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文中所反映的是
A:宗法制度 B:礼乐制度 C:君主__制度 D:分封制度
(2009年1月山东潍坊市高三质检1题)华夏万姓,同宗同源;慎终追远,不忘祖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众多华夏子孙来到黄帝出生地寻根谒祖。这种现象源自
A:井田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宗法制
下列字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闪烁 超凡脱俗 深奥 矫往过正 B:凌虐 沆瀣一气 挚敬 炙手可热 C:摩擦 襟怀坦白 作孽 待价而估 D:恣睢 罪恶昭彰 锱重 踔厉风发
__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新时期,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关系更加密切,主要体现在 ①长期共存 ②互相监督 ③肝胆相照 ④荣辱与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黄河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1991年后,年年断流,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黄河断流不仅使下游严重缺水,同时也使黄河的泥沙无法排入大海,使黄河防汛的形势日益严峻,虽然将来有小浪底工程可以缓冲,但小浪底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黄河下游断流,引起东部严重缺水,每年给下游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百亿,对此专家提出了多种有益的方案,但总体而言不外是内部解决和引水济黄。
所谓内部解决指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实施水资源的有偿使用。这些措施虽然能有效地解决部分问题,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不能马上解决黄河的缺水问题。
“引水济黄”:即从长江、丹江进行南水北调,由于投资太大、周期太长等原因,加之,“南水北调”也只能解决北方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并不能解决黄河自身的问题,小浪底工程也只能缓冲一下时间,难以实施;“西水东调”,如某些专家提出的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的方案也存在很多难以实施的因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防汛、治理河床增高、缺水这样一个大局上来综合考虑。
目前下游的大致用水量,解决华北平原267×104km2干旱地区的灌溉任务,约需水150亿吨,加上京、津等工业及城市用水约50亿吨左右,共计需约200亿吨,但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从理论上来说,黄河下游并不缺水。而事实上由于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相对缺水而言,让洪峰迅速地通过更为重要,否则就会有破堤决口的危险,给两岸人民带来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这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需要水,另一方面当洪峰来临时又希望洪水迅速流入大海。所以只要解决好防汛与蓄水这一矛盾,缺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一提到蓄水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修建水库的办法,如三门峡、小浪底等,甚至有些企业如胜利油田都修建自己的蓄水库,但事实证明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特别是由于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一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水库走向灭亡的开始,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蓄水调洪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并非上策。
假如我们有一个巨大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并且水库非常坚固可以经受洪峰的冲击,同时可以经常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引黄放淤,以保证水库的容量不像小浪底那样逐年减少,那么我们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确保汛期安全。
——选自(《新华文摘》)
7.以下能体现作者解决黄河断流问题思路的一项是( )。
A.黄河流域上、下游统筹配水、用水,有偿使用水资源。
B.“引水济黄” 即实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工程。
C.解决好防汛与蓄水的矛盾,引黄放淤以保证河床不增高。
D.修建一个巨大的且非常坚固的水库,这个水库能容200亿吨左右的水。
8.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从三峡水库支流大宁河提水流入黄河的方案实施起来将困难重重。
B.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现在还可以缓冲缺水的形势,但到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
C.黄河下游的平均径流量470亿吨左右,远远大于200亿吨的需求,这只是一个估算。
D.黄河水并不是很均匀地流过,大量的水集中在汛期到来,此时防汛成了首要的任务。
9.文中作者认为“修建水库并非上策”最主要依据是( )。
A.修建水库投资大,见效慢。
B.目前水库的容量有限,只能解决部分地区的用水问题。
C.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的蓄水调洪作用将逐步丧失。
D.洪峰来临有破堤决口的危险,将造成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断流天数逐年加长,断流距离逐年加大,从断流发展形势看,断流已成定态。
B.黄河断流成为制约黄河下游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但同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有效治理黄河的时机。
C.要根本上解决黄河的问题,不能单纯从解决缺水问题角度入手。
D.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作者大胆地否定了“南水北调”这一治黄方案。
7.C。
8.B。
9.C。
10.D。
解析:
7.“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必须从防汛、治理河床增高、缺水这样一个大局上来综合考虑。” “所以只要解决好防汛与蓄水这一矛盾,缺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引黄放淤,以保证水库的容量不像小浪底那样逐年减少,那么我们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确保汛期安全。”从以上三处可推出。
8.“虽然将来有小浪底工程可以缓冲,但小浪底2020年将失去蓄水排洪作用。”“将来”说明还没有建成,说“现在”有误。
9.“特别是由于黄河的泥沙沉降,水库一经投入使用,同时也是水库走向灭亡的开始,国家投巨资兴建小浪底工程也仅仅只有十多年的蓄水调洪作用,所以修建水库并非上策。”可推出。
10.作者并没有否定这一方案,只是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待论证。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就从三只装着钉书机工具的浅蓝色罐子说起吧,这永远是遗失的东西当中丢失得最神秘的几件。 B: 不但那条通往用麦秸作顶的大窝棚的林荫道,连大窝棚本身也都可以一览无遗了。 C: 两旁的桦树已经被砍伐掉一半的小径上,满地的落叶由于严寒而冻得发黑,全都卷了拢来,在靴子下发出簌簌的声音。 D: 它们红宝石般的眼睛直盯着前方,这时候它们的脚会感觉多么寒冷啊……大地的寒气凛洌逼人,压得树木的纤维一根根地断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