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 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曰“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宁王宸濠: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课农桑 课:督促

B.卒奏寝其事 寝:搁置

C.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 要:邀请

D. 命有司以礼存问 存:看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会诸生于学宫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复以母老 恳辞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乃拜南京礼部尚书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邵宝性格耿直、不附权奸的一组是( )

①峻却之 ②独无宝迹 ③虑生他变

④绝不与通 ⑤欲使宝劾之 ⑥勒致仕去

A.①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

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2008年就业高峰来临之际,有关人士呼吁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形成毕业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劳动者应树立的正确择业观念是( )

①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②社会主义国家择业靠政府 ③工作一定要体面,不能让人看不起 ④不断提高技能和素质,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D


解析:

本题考察比较直接,与课本知识联系比较密切,②③明显是错误的做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

A:外出旅游,异地的风物固然让人迷醉,可是在商场购物时导购的劝说却常常使人不 厌其烦,兴味索然。 B:汽车经销商虽然不希望看到市场的大起大落,却欢迎大浪淘沙式的竞争,因为这将 使汽车市场更加规范有序。 C:闹得纷纷扬扬的“安大线”和“安纳线”石油管道铺设之争终于尘埃落定,2004 年最后一天俄政府决定修建“泰纳线”。 D:新年第一周股市势如破竹地下跌,使得不少股民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有了新的认识。

赏析《天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

月、吞日,吞一切星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

“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

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女神》创作想象丰富奇特,抒情

豪放热烈。具有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


解析:

考查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赏析能力,要深刻理解作品主旨,体会其艺术特色。

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你们不要因为这样就不敢说了】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而起用你们),那么你们将打算做些什么事呢】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用礼乐来教化百姓)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公西赤却认为这职位太小了,那么谁能给他个大点的职位呢?)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出自《三国演义》刘备在长坂坡一役中痛摔襁褓中的独子刘禅的情节。你认为作为三国中的蜀国之主,小说中的刘备究竟是真仁还是假义呢?或者你还有其它看法?请再结合小说中的其他情节谈谈你的观点,并加以分析。

要观点明晰,结合其他情节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5分)评分建议:观点明晰占3分,能结合其他情节分析占10分(能结合超过2个以上其它情节的,并合理展开分析的评7-10分,少于2个其它情节的,评3-6分,仅用长坂坡一例的,评1-2分),语言通顺流畅占2分;若只有一句观点句,没有结合作品分析,则不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

三星堆的发掘在学术上的又一贡献,是证明了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早年曾经指出:“古蜀国的文化究竟是独立发展的,它的融合中原文化是战国以来的事。”这一看法与考古发现大体吻合。三星堆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器类首推其大量的青铜造像群,包括各式人面像、兽面像、面具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据研究,这些都是供奉和使用于蜀王宗庙里的重器,在古代东亚绝无仅有,与中原文化的传统明显不同。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也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这些都说明蜀国的礼制、文化和中原王朝明显不同,而礼制是古代政治共同体最突出的文化表征。正因为如此,直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时,蜀仍然被华夏地区视为“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长”为“代表”的意思)也。”而先秦时期戎狄蛮夷与华夏之别,非在人种的差异,惟在文化的不同。看来正是由于这种差异,《蜀王本纪》也说先秦蜀地“人萌椎结左衽(“椎结左衽”为少数民族的发型服饰),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蜀王本纪》成书于西汉晚期以后,距公元前316年蜀亡已很久,此条记载应属几百年以后对先秦蜀地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模糊追忆。此种深远的历史记忆,加以古代交通的艰险,遂使李白发出了“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浩叹。

不过,如以为地理的阻隔遂使蜀文化与中原素无往来,也是误解。姑且不谈甲骨文中关于蜀的有争议的记载,三星堆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流动的见证。如遗址中出土的陶盉,就应是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三星堆大量出土的玉璋,也应与二里头有联系。三星堆出土的三脚型炊器,也非本地固有。此外,“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尊罍,器形制即属于中原文化类型,据研究可能是经由长江中游辗转传来。与三星堆近邻的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窑藏铜器。当然,三星堆文化自有一套代表自身特色的主流器物群,而上述器物大概除极个别外,基本上都是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和流传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而有了变化,但作为外来文化影响的体现,已足以表明,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从《尚书》、《逸周书》、《左传》、《战国策》、《史记》、《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等传世文献可知,蜀地对外的联系,商周时期仅有零星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增多,尤其与楚、秦二国地域相接,交往互动,总的说来是受到楚秦强大以后的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经秦汉终至融入了华夏,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下列不属于蜀地为“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的原因的一项是

A.先秦蜀地“人萌椎结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B.古蜀国对内对外交通的艰险,“不与秦塞通人烟”。

C.供奉和使用于蜀王宗庙里的重器,与中原文化的传统明显不同。

D.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

2.下列关于三星堆文物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三星堆出土的陶盉、玉璋、三脚型炊器都应源自中原及周邻地区文化。

B. 三星堆文物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交流的见证。

C. 三星堆文物证明了一种文化总会受到另一种文化影响,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D.三星堆文物除极个别外,基本都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和流传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证明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只是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之一。

B.古蜀国以青铜造像和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这在古代东亚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C.文中引用顾颉刚先生的话提出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即古蜀国文化是否是独立发展的。

D.古蜀国是受到楚秦强大以后的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最后经秦汉覆灭的。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中有关于蜀的有争议的记载,可以推断,蜀地早期文明很早就和中原文化相互流动而为中原所了解。

B.蜀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与外地联系,说明它是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C.“祭祀坑”中出土青铜尊罍,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窑藏铜器,这说明竹瓦街文化源自三星堆文化。

D.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陶器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因此可以说,蜀地与中原很早就有很频繁的商贾往来。

1. B

2. D

3. A

4. A


解析:

1.不在同一个论述层次上.

2.扩大了范围,原文中有“上述器物”.

3. B文中并未说金杖也是东亚地区绝无仅有的;C不是是否的问题,顾颉刚的话是肯定的;D时间错.

4. B文中是说它后来融入了华夏,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C理由不充分;D不能证明有商贾往来.

下列各句中,表述有误的一句是

A: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按成书时间和所记朝代的先后顺序,首尾两部分别是《史记》《明史》。

(2009年3月汕头市一模1题)《礼记·王制》:“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文中所反映的是

A:宗法制度 B:礼乐制度 C:君主__制度 D:分封制度

(2009年1月山东潍坊市高三质检1题)华夏万姓,同宗同源;慎终追远,不忘祖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众多华夏子孙来到黄帝出生地寻根谒祖。这种现象源自

A:井田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宗法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