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字注音与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涔涔cén 藩篱pān 苌弘化碧 cháng 前合后掩 yǎn B: 蹩进bié 罪愆qiān 羽扇伦巾 guān 丰盈饱满yín C: 自诩xǔ 列观guàn 残羹冷炙zhì 杳无音信 yǎo D: 渊源yuān 戕害qiāng 繁文缛节rǔ 吻颈之交wěn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①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 ②中国诗歌历史悠久 ③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 ④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 ⑤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⑥在漫长的岁月中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已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毋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l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冬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毋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__,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__,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放飞”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文中共写了几次“放飞”?请作简明概括。

(1)“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却给孩子订“几十种报刊”,你能从中悟出母亲的“育子”之道吗?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作家刘心武这篇回忆母亲的文字,写的不是一般母亲的那种舐犊之情。他的母亲所给予他的是需要逐渐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充分体验到的母爱。

B.作家刘心武体验到的是一种高层次的母爱,可见作家的母亲是精通教育理论的。

C.这位母亲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独到之处是“放飞”。只有敢于“放飞”,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

D.本文告诉我们,高层次的父母之爱,就是能为子女长远打算的爱。

E.本文文字朴实,却写得真情浓郁。

【小题1】“放飞”在文中是个比喻,意思是孩子一旦长大,就应该让他“自己的事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小题2】共写了三次。

(1)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本来可以在家住宿,她却把儿子“推”到学校去住。

(2)举家外迁,却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可以作为“家”的房子。

(3)把替儿子做被套当作“义务劳动”。

【小题3】(1)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

(2)把“身体好”放在首位,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淳朴天性。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小题4】BD


解析: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C


解析:

下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途中发生的一个场景,请你以电视节目主持人或现场记者的身份,为下面的一段描述性文字配上一段评论性解说词。要求:注意感__彩,语言简明生动,有感染力,80字左右。

4月7日奥运圣火巴黎站的传递,金晶负责的是第三棒。在本站传递中,作为第三棒火炬手的中国残疾人击剑运动员金晶在下车等待交接时,一个身材魁梧的“__”分子伺机扑到金晶身上,试图抢走她手中的火炬。但任凭干扰者拉扯她的胳膊,她依旧牢牢地抱住火炬。完成了圣火传递任务。轮椅上,她右手高举着火炬,左手握拳对着街道旁围观的人群高喊了“中国,加油!”

塞纳河畔,金晶以残弱之躯毫不畏惧护卫奥运火炬的那一幕,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这位美丽、勇敢的残疾姑娘成了无数人心目中最美丽的女孩。她是“火炬维纳斯”“轮椅上的微笑天使”。


解析:

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译: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

(1)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2分,大意对1分,“也”译出感叹语气1分)

        (2)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3分,大意1分,译对“而”、“多”各得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爱好或玩乐亦有高下之分:有人嗜麻将,有人好围棋,有人喜读书,高下则大异;同是集邮,有人为了艺术,有人却为了赚钱,相去也甚远。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或者是否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生活中的爱好”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1) 翻译上文画横线的句子:

①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

(1) ① 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才仅仅把这祸患处理掉,天下的事,像这拇指似的,真是太多了。(4分)

②郑先生不曾忽视拇指上的疮疹,只是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酿成大病。(4分)

(2)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3分)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路曼曼其修远兮,。(屈原《离骚》)

⑵大行不顾细谨,。( 《史记<鸿门宴>》)

⑶今年欢笑复明年,。(白居易《琵琶行》

⑷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⑸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⑹怒而飞,。(庄子《逍遥游》)

⑺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⑻纸上得来终觉浅,。(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⑴吾将上下而求索  ⑵大礼不辞小让  ⑶秋月春风等闲度  ⑷猿猱欲度愁攀援    ⑸潦倒新停浊酒杯   ⑹其翼若垂天之云   ⑺奉命于危难之际   ⑻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其一)秦观[注]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秦观: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一生潦倒失意。

请分析“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1】“芍药含春泪”“蔷薇卧晓枝”,这是采用拟人(1分)的修辞手法来刻画芍药、蔷薇雨后的娇弱悲愁之态(2分),写得形象鲜明,细腻生动,耐人寻味(2分)。

【小题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诗人仕途坎坷,潦倒失意,胸有郁结,不便直言,只好移情于物,借眼前这“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形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的愁苦情怀(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