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至于下午什么时间可以排队?中国馆可接受多少未预约的观众排队?参观者服务中心表示,他们将通过几天的试验,最后确定一个明确可执行的方案。 B:“党政机关适度的公务接待,是开展工作的需要。”汪玉凯教授说。“但是公务接待吃喝之风泛滥,就是严重的腐败问题。” C:国内股票市场一直萎靡不振,那么全球市场情况又如何呢?最近,渣打银行对全球股市的评级从“中立”调整到“增持”。 D: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发表题为《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的难点与对策建议》的文章,为缓解北京交通拥堵问题压力支招。
标签:系统默认该标签表示题目的开始。
标签:每道题的答案。
标签:每道题目的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衷裒①,字伟元,城阳营陵人也。祖脩,有名魏世。父仪,高亮雅直,为文帝司马。东关之役,帝问于众曰:“近日之事,谁任其咎?”仪对曰:“责在元帅。”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邪!”遂引出斩之。
裒少立操尚,行己以礼,身长八尺四寸,容貌绝异,音声清亮,辞气雅正,博学多能。痛父非命,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
家贫,躬耕,计口而田,度身而蚕。或有助之者,不听。诸生密为刈麦,裒遂弃之。知旧有致遗者,皆不受。门人为本县所役,告裒求属令。裒曰:“卿学不足以庇身,吾德薄不足以荫卿,属之何益!且吾不执笔已四十年矣。”乃步担干饭,儿负盐豉,草屩,送所役生到县,门徒随从者千余人。安丘令以为诣己,整衣出迎之。裒乃下道至土牛旁,磬折而立,云:“门生为县所役,故来送别。”因执手涕泣而去。令即放之,一县以为耻。
乡人管彦少有才而未知名,裒独以为必当自达,拔而友之,男女各始生,便共许为婚。彦后为西夷校尉,卒而葬于洛阳,裒后更嫁其女。彦弟馥问裒,裒曰:“吾薄志毕愿山薮,昔嫁姊妹皆远,吉凶断绝,每以此自誓。今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此则京邑之人也,岂吾结好之本意哉!”馥曰:“嫂,齐人也,当还临淄。” 裒曰:“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用意如此,何婚之有!”
北海邴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乡邑佥②以为邴原③复出。裒以春性险狭慕名,终必不成。其后春果无行,学业不终,有识以此归之。裒常以为人之所行期于当归善道,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
及洛京倾覆寇盗蜂起亲族悉欲移渡江东裒恋坟垄不去贼大盛方行犹思慕不能进,遂为贼所害。(选自《晋书·孝友传》)
【注】①裒:音póu。 ②佥:皆。 ③邴原:汉末学者。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遂引出斩之 引:延请
B.告裒求属令 属:下属
C.安丘令以为诣己 诣:造访
D.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 责:责备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步担干饭 乃夜驰之沛公军
B.因执手涕泣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此则京邑之人也 金就厉则利
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王裒因父亲为文帝所杀痛而不仕。
B.王裒对管彦做了校尉并不持否定态度。
C.王裒改嫁其女是因为管彦去世。
D.王裒的学生怕触及老师的思亲之情而不读《蓼莪》一诗。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学无禁区,不过并非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 B:有关部门对某小区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C:努力提高思想觉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将来能否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是至关重要的。 D: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尽管都极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饭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李,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毒才行,既然由己中毒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鲍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套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末都皋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凡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众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曲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末的特权。
(有删节)
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
从全文看,“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作答。
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解释文中“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这句话的含意。
(2)作者为什么说“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
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
【小题1】)①举出实例,具体写出作家成名后失去安静的烦恼;
②引出话题,为后文谈论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的追求作铺垫。
【小题2】①坚持全神贯注地写作。拒绝热闹;
②认为作品的孕育是神圣的,不愿夸夸其谈;
③主张作品至上,不希望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
【小题3】(1)写作是作家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作家进行创作(2分),喧嚣和热闹只会毁掉真正的文学家(2分)。
(2)因为当代社会中新闻对文学的侵犯远比歌德所处的时代严重,作者借此批判文学已失去安静的浮躁现实。
【小题4】参考示例1:
我认为研究作品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了解生平有助于深入认识作家的性格及观点。(2分)比如鲁迅先生,立志学医,弃医从文的人生重大选择,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由救民之体魄到救民之精神的人生蜕变,从而更能读懂他文字中的郁愤和对国家,民族的痛乇肺腑的爱。(2分)
参考示例2:
我认为研究作品不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作家只有在写作状态时,才会倾吐出真实的自我而真正成为作家,读作品便可以品作者。(2分)比哪安徒生的童话,美好真诚,充满对世界的热爱,读他的文字,你尽可经感受他内心的爱的渴望,而不必拘泥于他在现实生活的坎坷和孤独。
【小题1】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2】答出一点给2分,共5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3】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4】观点明确且能结合原文加以阐释,给2分;能举例分析且阐述合理。给2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松柏苍翠,鲜花盛开,少先队员们 在巍然 的纪念碑前,向烈士致哀。 ②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以及后来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在 的大地上蓬勃展开。 ③“大丈夫能屈能伸”是 ,是坚强的意志和气概。
A:伫立 屹立 寥廓 意气 B:屹立 伫立 辽阔 义气 C:伫立 屹立 辽阔 意气 D:屹立 伫立 寥廓 义气
下列加点字注音与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涔涔cén 藩篱pān 苌弘化碧 cháng 前合后掩 yǎn B: 蹩进bié 罪愆qiān 羽扇伦巾 guān 丰盈饱满yín C: 自诩xǔ 列观guàn 残羹冷炙zhì 杳无音信 yǎo D: 渊源yuān 戕害qiāng 繁文缛节rǔ 吻颈之交wěn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 。 , 。 , ,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①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 ②中国诗歌历史悠久 ③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 ④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 ⑤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⑥在漫长的岁月中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已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毋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l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冬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毋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__,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__,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放飞”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文中共写了几次“放飞”?请作简明概括。
(1)“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却给孩子订“几十种报刊”,你能从中悟出母亲的“育子”之道吗?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作家刘心武这篇回忆母亲的文字,写的不是一般母亲的那种舐犊之情。他的母亲所给予他的是需要逐渐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充分体验到的母爱。
B.作家刘心武体验到的是一种高层次的母爱,可见作家的母亲是精通教育理论的。
C.这位母亲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独到之处是“放飞”。只有敢于“放飞”,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
D.本文告诉我们,高层次的父母之爱,就是能为子女长远打算的爱。
E.本文文字朴实,却写得真情浓郁。
【小题1】“放飞”在文中是个比喻,意思是孩子一旦长大,就应该让他“自己的事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小题2】共写了三次。
(1)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本来可以在家住宿,她却把儿子“推”到学校去住。
(2)举家外迁,却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可以作为“家”的房子。
(3)把替儿子做被套当作“义务劳动”。
【小题3】(1)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
(2)把“身体好”放在首位,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淳朴天性。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小题4】BD
略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C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