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毫无必要。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由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众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必定默默无闻。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

(有删节)

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

从全文看,“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概括作答。

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解释文中“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这句话的含意。

(2)作者为什么说“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

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

【小题1】①举出实例,具体写出作家成名后失去安静的烦恼;

②引出话题,为后文谈论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的追求作铺垫。

【小题2】①坚持全神贯注地写作。拒绝热闹;

②认为作品的孕育是神圣的,不愿夸夸其谈;

③主张作品至上,不希望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

【小题3】(1)写作是作家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作家进行创作(2分),喧嚣和热闹只会毁掉真正的文学家(2分)。

(2)因为当代社会中新闻对文学的侵犯远比歌德所处的时代严重,作者借此批判文学已失去安静的浮躁现实。

【小题4】  参考示例1:

我认为研究作品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了解生平有助于深入认识作家的性格及观点。(2分)比如鲁迅先生,立志学医,弃医从文的人生重大选择,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由救民之体魄到救民之精神的人生蜕变,从而更能读懂他文字中的郁愤和对国家,民族的痛乇肺腑的爱。(2分)

参考示例2:

 我认为研究作品不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作家只有在写作状态时,才会倾吐出真实的自我而真正成为作家,读作品便可以品作者。(2分)比哪安徒生的童话,美好真诚,充满对世界的热爱,读他的文字,你尽可经感受他内心的爱的渴望,而不必拘泥于他在现实生活的坎坷和孤独。


解析:

【小题1】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2】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3】(1)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2)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4】观点明确且能结合原文加以阐释,给2分;能举例分析且阐述合理。给2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没再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远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

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答: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答: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答:

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小题1】顽强不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面貌。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小题2】(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小题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小题4】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

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

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超过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断句和翻译。

(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

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

②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1)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

/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是之谓大丈夫”。

(2)①为您考虑,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修好而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

②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

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


解析:

【小题1】A.诚:如果;B.吊:表示哀痛;C.绝:断绝

【小题2】A主谓之间 B.做;是 C.才;竟然D.因为;凭借

【小题3】B.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齐王C.前一句符合要求,后一句说的是韩国.魏国的做法D.前一句说的是张仪,后一句符合要求。判断此类型题要看准主体对象。

【小题4】孟子不认为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小题5】(1)3分,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3分,“阴”1分,“阳”1分,句子大意1分。

②3分,“因”1分,“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介词结构1分,句子大意1分

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前,荒郊野外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的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以“鱼与鱼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 准确理解材料含义; ② 800字以上; ③ 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不要,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台。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隐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答:

(1)答:夏日大雨降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2)答: 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

陶诗“地自偏”说明他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将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 B: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寒流正侵蚀我国实体经济,为了“驱寒保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应对措施,积极扩大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 C:今年的4月22日是第38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 D:奥巴马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主__他谦恭自省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是一个真正具有国际视野、能为美国开辟崭新未来的总统。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 )

A:校对/校正 角逐/钩心斗角 参加/参差不齐 B:湖泊/淡泊 铜臭/乳臭未干 毒蛇/虚与委蛇 C:宝藏/矿藏 呼吁/长吁短叹 曾祖/曾经沧海 D:熨帖/熨烫 着落/不着边际 慰藉/声名狼藉

薛宝钗派来送蜜饯荔枝给黛玉的婆婆说林姑娘和宝玉是天生的一对,这话惹得黛玉做了一个恶梦,请用自己的话叙述梦中的情形。

①黛玉梦见贾雨村从南京来接她,贾府众人向她道喜,说她父亲把她许给人做续弦。②黛玉不同意,向贾母求救,可贾母说做女人终究要嫁人的,没帮她。③黛玉又向宝玉告别,宝玉叫她留下,还把心挖出来给她看,结果宝玉眼睛往上一翻,咕咚就倒了。


解析:

考查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掌握。

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2010年的前三个月,城镇房屋销售价格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上涨7.8%,但由于新的房贷政策的出台,部分城市房价已开始出现回落迹象。 B:世博会必将对中国,特别是对上海的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C:我们要多读书,吸收各种信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学习别人优秀的思想方法,这样就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和思想境界。 D: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学校长向大学推荐优秀学生的现象很普遍,但在当下中国,把推荐的权力交给校长,谁又能确保他们是否为权钱而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秋颂(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慑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籍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宇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经了春之篷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语言优美,格调清新,但缺乏向上精神,读后给人以低落感。

B. 文章以诗化的语言与句式、饱含激情地赞美了秋天的美。

C. 作者重点描绘了秋天的外在美,使其人格化、个性化。

D. 从作者对秋的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作者的淡泊名利和豁达的胸怀。

E. 文章流露出作者淡然、旷达的态度,透澈的思维,体现了文章的内在美。

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笔下秋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

作者写《秋院》这幅画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作者在写到秋风时,说到“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能悟到什么哲理,请结合你的生活阅历谈谈。(8分)

【小题1】AC

【小题2】作者笔下的秋具有“充实、不加修饰、闲逸”的特点。

【小题3】作者以《秋院》来表现秋的清寂,使人有一种清爽的感觉。

【小题4】表现出作者羡慕秋的洒脱和不加修饰的感情,我们从中可以体悟到:为人处事不可过分计较,做人洒脱些,自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解析:

【小题1】A“缺乏向上精神,读后给人以低落感”不对。C“重点描绘了秋天的外在美”不对。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