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的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 D:⑤①②③④⑥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⒈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⑵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⑴哀民生之多艰          金就砺则利

⑵无边落木萧萧下        人道寄奴曾住

⑶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汉字规范书写,能力等级为A级。从试题所考查的文本来看,诗、辞、文、词、赋均有所涉及,体现对各种文本的关注;从试题的样式来看,较之《考试说明》中的样卷、省一检、省二检等试卷有一定的变化,即要求学生必须填写每个句子,而不是采用四选三的方式,这样既可避免要求默写的句子之间的难度不一致,又可以不使学生避重就轻,更没有超过《考试说明》的要求(因为示例本身就是六句均为必答题);从试题所设置的点看,“哀”、“民生”、“砺”、“利”“萧”“寄奴”“矗”“徘徊”“斗”等字,部分学生写错别字或笔误字的可能性比较大;从试题的内容及难度看,命题者所选入的六句话均为名句,学生对其可谓是背得滚瓜烂熟,得分的关键已不在于会不会背,而在于能不能写得对。这充分体现出试题的能力等级与试卷的命题原则。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当溶液的体积比为3:2:1时,三种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

A:1:1:1 B:1:2:3 C:3:2:1 D:3:4:3

观察下图,若用1000ml水来代表地球上的总水量,要量取地球上的淡水量,最好选择的仪器是

A:100ml容量瓶 B:50ml烧杯 C:100ml量筒 D:50 ml量筒

向刚切开的马铃薯表面滴几滴碘水,其表面立即显蓝色,说明马铃薯中含有

A:维生素 B:淀粉 C:蛋白质 D:纤维素

实验室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是把氯化亚铁溶解于煮沸过的蒸馏水中,并加入_________________,向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粉和盐酸;白色沉淀,迅速经灰绿色并转化为红褐色沉淀;

FeCl2+2NaOH=Fe(OH)2↓+2NaCl      4Fe(OH)2+O2+2H2O =4Fe(OH)3

有A.B.C.D四种可溶性盐,它们的阳离子可能是Ba2+、Ag+、Na+、Cu2+中的某一种,阴离子可能是NO3、Cl、SO42、CO32中的某一种。

⑴若把四种盐分别溶解于盛有蒸馏水的四支试管中,只有A盐的溶液呈蓝色。

⑵若向⑴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则B盐溶液有沉淀产生,C盐溶液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根据⑴、⑵实验事实可推断它们的化学式分别为: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

A.[c804ece0c268573e.gif],B.[263cd117cd99f3fc.gif],C.[311d17dd6703c68b.gif],D.[1ad61f5d2edc108d.gif]

现代文阅读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一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拉您去西洋楼,谢了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相,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在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天阴了,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请简要分析文中第③段令作者心底“震撼”的原因。

作者在提到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文章第⑨段,作者为什么对圆明园废墟“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

(1)简要回答作者多次写老老少少欢笑嬉闹的场面的目的是什么。

(2)从表达技巧和内涵的角度简析标题“哭泣的圆明园”的含义。

【小题1】作者记忆中的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情状。(2分)如今,面对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的圆明园,作者为它的伟岸和傲然、流畅又不羁而感慨万千。(3分)

【小题2】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圆明园遭受浩劫的伤痛,为民族耻辱的历史而感到悲伤;(3分)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的精神匮乏的一种无奈,为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3分)

【小题3】作者面对人们对历史的遗忘,对民族感情的淡漠,(2分)觉得它并不能提醒人们记住历史上的民族的奇耻大辱,起不到警示作用,(2分)当初留下它的目的无法达到,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1分)

【小题4】(1)一是为了与哭泣的圆明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们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的民族屈辱而感到遗憾;(2分)二是作者十年前与十年后两次参观圆明园的经历也形成了一种对比,两相比较,作者更痛心人们对历史的遗忘。(2分)

(2)标题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既形象地说明了过去历史带给圆明园的疼痛和耻辱,(2分)也暗示出为现实中的人们忘记历史而感到悲哀。(2分)(历史上,圆明园曾惨遭八国联军蹂躏、摧残、焚毁,这是民族的耻辱。因此,圆明园是哭泣的;今天,一些国人忘记了历史,无视民族的耻辱,民族感情的麻木。因此,圆明园是哭泣的)


解析:

答题前要仔细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然后针对具体问题,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具体回答。

柴杉醇是一种新型抗癌药,其分子式C47H51NO14,它是由如下的A酸和B醇生成的一种酯。

B.R—OH(R是一个含C.H、O的基团)

(1)A可在无机酸的催化下水解,其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A水解所得的氨基酸不是天然蛋白质的水解产物,因为

(3)写出R-OH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9a5160565be85d4.jpg]+C6H5-COOH  。⑵氨基不在α位 。(3)C31H38O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 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的一项是A.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B.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

C.检察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

D.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11.根据文意,概括“纳什均衡”的现实意义。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解析:

【小题1】原文说“博弈论”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博弈模型。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 也叫“纳什均衡”。

【小题2】“坦白或抵赖”是两个囚徒面临的两难状况,是困境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

【小题3】竞争双方的利益冲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都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小题4】本题“意义”,应从“正面”与“反面”两个角度去考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