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宛如英雄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绺白发披到额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①。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叵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__。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 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注:①〔休止〕这里指乐曲演奏中的停顿。

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语句回答)

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含义:

作用:

【小题1】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酝酿着愤怒和抗争。

【小题2】含义:贝多芬的音乐能让人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使人获取悲壮美与幸福感,

使平凡的人能够超出平常的自己,得到升华。(3分)

作用:点明题意,揭示主旨。(2分) (意同即可)


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每题3分)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约束士卒,毋外交 约束:管束

B.寻复寇常州 寇:侵犯

C.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 延:召见

D.在境十年,封疆宴然 宴然:安定太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毋与争锋 与陈友谅角

B.并为帐前先锋 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

C.与弟祯俱以勇略闻 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D.其将苏同佥驻君山 吾其无东顾忧矣

翻译

①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

②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①张士诚多次用金银美帛犒赏将士,(要他们)窥伺机会进攻。

②太祖到江阴慰劳军队,巡视营垒,赞叹说:“吴良,是当今的吴起啊。


解析:

【小题1】延,延请

【小题2】A.都是连词“和”;B.担任/撰写 C.介词,凭借/连词,因为  D.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小题3】①“数”1分,“飨”1分,“窥衅”1分。

②“劳”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丰富的想像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作者想象出来的情景、画面等,可以是实际存在的可能存在的。 B: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还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C:在新春茶话会上,厂长们目前的国企改革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D:因为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神舟”号宇宙飞船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迁客来过岭:韩愈有“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诗句。

②骚人去赴湘:指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一事。

这首诗是如何紧扣“落”字来写梅花的?请以颔联和颈联为例作简要分析。

这首咏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题1】用动词“飘”、“坠”“点”“粘”等逼真地写出了梅花飘然而落的动态;用飘落的数量之多(“多莫数”)和飘零之惨(“迁客过岭”“骚人赴湘”“乱点莓苔”)来写落梅飘零的遭遇之惨。

【小题2】托物言志,写梅又似写人。传达出落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花高洁品格的赞美,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疾贤妒能、压制人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落梅》写于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社会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作者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__,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

全诗大意是: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解析:

【小题1】3分

【小题2】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小题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解析:

【小题1】艺术手法2分,情感3分。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2】每点2分,其中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万章)曰:“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

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

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

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

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

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②暴:公开介绍。③而:如果。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此内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你伟大如尧。

C.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

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1】C(尧的儿子如何行政,原文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2分)

【小题1】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2分)


解析: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共10分)

(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3分)(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分)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4分)


解析:

【小题1】D(轻:以……为轻,轻视。 )

【小题2】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

【小题3】D(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小题4】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今年2月12日,____邀请13位基层群众代表到中南海 ,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 ②这家商厦的值班人员未经领导同意, 脱岗,以致没有及时发现火情,延误了扑救火灾的最佳时机。 ③有些运动员在大赛前心理负担过重,因而比赛时表现失常。这种情况已经成了一种难以 的怪现象。

A:做客 私自 捉摸 B:做客 擅自 琢磨 C:作客 私自 捉摸 D:作客 擅自 琢磨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万章)曰:“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

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

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

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

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

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②暴:公开介绍。③而:如果。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此内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你伟大如尧。

C.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

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1】C(尧的儿子如何行政,原文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2分)

【小题1】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2分)


解析: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共10分)

(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3分)(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分)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4分)


解析:

【小题1】D(轻:以……为轻,轻视。 )

【小题2】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

【小题3】D(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小题4】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