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滋润/蕴含 赡养/瞻仰 调试/调和 B:湖畔/装扮 怄气/枢纽 阻塞/边塞 C:造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对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强迫/倔强

(2008广东卷)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①⑤

(2005全国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真诚地希望常昊夺取世界冠军之后再接再厉,不断带给人们惊喜。 B: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神舟”六号飞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C:市中心许多商业广告牌被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的宣传画取而代之。 D: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一方阳光

⑴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⑵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⑶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⑷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⑸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⑹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⑺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⑻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⑼“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⑽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⑾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⑿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一个梦。

⒀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⒁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⒂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⒃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⒄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⒅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⒆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①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②从全文来看,首段文字有何作用?

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理。(4分,各2分)

(1)含笑:

(2)凝视:

母亲对我讲了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母亲对我的哪些情感?

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简要概括。

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1】① 闭锁严密;黯淡阴冷。

②1.由黯淡阴冷的感受起笔为下文出现的“一方阳光”作铺垫;2.由室内阴冷的环境起笔为后文写母亲受寒积下的脚痛埋下伏笔;3.由四合房的闭锁、严密起笔为后文写孩子必将“成长”、“远行”或“挣脱”奠基。

【小题2】(1)含笑:母亲从儿子话语中感受到一种温馨和幸福。

(2)凝视:母亲希望儿子成器,又夹杂着牵挂和焦虑。

【小题3】①焦虑,恐惧。母亲担心在这个世界当中无法保护我。

②希望、安慰。母亲希望我能在“一方阳光”的净土中迅速地健康地成长。

③牵挂、不舍。儿子要长大要离开母亲,母亲心中对儿子有很多不舍和牵挂。

【小题4】①在艰苦环境中操劳成疾;②在苦难中竭力庇护自己的孩子;

③愿自己与孩子永远相偎相依;      ④盼望孩子成器而不惜被忘却。

【小题5】①象征着母爱的温暖和家庭生活的惬意,形象地表达出作品的主旨;

②全文的线索,串起母子间的诸多温情;

③是为孩子走向远方铺设的起点,具有哲理意味。


解析:

【小题1】①本题2分,每点1分。

②本题2分,写出两点即可。

【小题2】每点2分。

【小题3】本题4分,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锝3分,三点得4分。

【小题4】本题4分,每点1分。

【小题5】本题6分,写出一点得2分。

下列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惠施的人,很有学问,家里藏的竹木简可以装满5辆车子,因而学富五车也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学问。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由于批阅各地公文,每天要看100多斤重的竹木简,让人瞠目结舌。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篇文章,竹木简竟用了3000多支,真是叠床架屋。这些故事,说明竹木简文字源远流长,应用广泛。

A:学富五车 B:瞠目结舌 C:叠床架屋 D:源远流长

下列各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一句是( )

A:学生王平对邻居王大爷说:“王大爷,尽快帮我借台照相机,以免误事。” B:阿黑是个老实巴交的种田郎,他和夫人一家五口,住在东边山区的一个小村里。 C:小儿昨日冲撞了您,就请您看在我的薄面上原谅他吧。 D:奉上我的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敬请斧正。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B:文学工作者应培养起自己对语言的敏感, 才有利于遣词用字,写出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音调优美的作品来。 C:这次云南丽江地震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高三年级捐了862元,高二年级捐了754元, 而高一年级则多达1584元,同学们十分踊跃。 D:电视以自己强大的冲击力,推出了众多的引人注目的明星—歌星、舞星、体坛健将、商界名人等等。

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两个句子。

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边塞诗

送别诗

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清远而瑰奇,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送别诗是陌头江边的一株杨柳,温柔而妩媚,古道、轻舟、晓风、残月,愁绪满怀

(比喻、特点、意象各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

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由金而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以后才出来做官。

曲尾道出“司马泪痕多”,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慨叹“江州司马青衫湿”。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曲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全曲分析它的作用。

【小题1】自居易听到琵琶女的不幸后,联系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抒发的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自己贬谪天涯的感伤之情。(2分)而杨果听到采莲女唱着南朝__旧曲,歌声又是那样凄切,引起了他__之悲。(2分)

【小题2】描绘出碧澄的湖面上,一群采莲姑娘荡着船桨,哼唱着轻快的小调,歌声惊醒了莲叶间美梦中的对对鸳鸯,这是一幅欢快恬美的江南水乡图。(2分)前三句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梦中鸳鸯双宿与独卧江楼、梦醒后的感伤与采莲女无忧无虑的歌唱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哀情,更显出作者家国兴亡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问题(6分答)

雨 后 池 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1022~1088)字贡父,门人私谥“公非先生”,北宋新喻人(今江西新余)人。1046年(庆历六年)与其兄刘敞同中进士,在当时都以博学著名,并称“二刘”。有《彭城集》。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的。

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小题1】前二句着眼于“静”,写雨后池上的静态美。淡磨”即轻磨拂拭的意思,诗中将经雨水洗涤过的池面比作经人轻磨拂拭的明镜,比喻中有拟人,清新可感。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小题2】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全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