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空缺部分。(共10分) www.k@s@5@u.com 高#考#资#源#

(1)但我不能放歌,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2惨象, ;流言,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至易水上, ,取道。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1)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2)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3)皆白衣冠以送之  既祖

(4)粪土当年万户侯   浪遏飞舟  

(5)《左传》    《春秋》


解析:

文言文阅读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得兄事之②头发上指③籍吏民

④群臣怪之⑤项伯杀人,臣活之⑥太子迟之

⑦常以身翼蔽沛公⑧沛公军霸上⑨烛之武退秦师⑩范增数目项王

A.①⑦/②③⑩/④⑤⑧/⑥⑨ B.①②⑦/③⑩/④⑤⑨/⑥⑧

C.①②⑦/③⑧⑩/⑤⑨/④⑥ D.①⑦/②③⑩/④⑨/⑤⑥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请以剑舞 B.樊哙侧其盾以撞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切而啖之 D.有封侯之赏

夜缒而出,见秦伯 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下面各句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D.何陋之有?

翻译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①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②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关门,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均作结构助词,作定语,的。A以:上句,介词,表工具,拿着;下句,连词,表因果,因为。B其:均为代词,上句,作定语,他的;下句,作主语,他。C而:均为连词,上句,表顺承,可不译;下句,表修饰,可不译

【小题3】略

【小题4】①不、若属、为所

②遣、他盗、非常

阅读下文,以《孔子的价值与国学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短评。(严禁抄袭试题提供的文章)

我时常想,比如非洲的刚果,南美的巴拉圭,或是南太平洋群岛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在他们的历史上,是否也有过孔子这样的先知?是否也曾执迷于“振兴中华”这类的民族集体梦想?而在实现这一梦想的过程中,一旦陷入瓶颈或遭遇挫折,会不会也有学者跳出来论证,就因为那位先知几千年前确立的政治伦理与制度框架太落后,因此,流毒至今,让他们没能过上好日子?

从这样的视角解读孔子,或可发现,无论是__孔家店及批林批孔,或是与之反动的历次国学热潮,背后似乎都潜藏有一种怯懦与推诿的群体心理,透露出巨大的思想惰性与惊人的责任缺失。

将所有的恶习与罪愆,都赖到孔子头上,我们就为自己当下的不作为找到了逃避的借口,从此高枕无忧心安理得。正如一个无所事事的混小子,在街上看到富二代鲜衣怒马,招摇过市,于是心下愤愤难平,回到家来高声责骂父亲:你怎么活得这么窝囊!

同样,沉迷于国学热,可能又类似于听信了街头的传言,日夜守在自家灶下掘土挖宝,指望一夜暴富,从此过上不劳而获的生活。这样一场又一场的言语狂欢,只会呈现出无果花处于盛开期的短暂绚烂。热闹与喧嚣过后,捧不到果实,只残留迷梦;没有实质进步,只有虚幻的自我安慰。

国学热的出现,原因复杂。其中之一可能是,经济高速成长带动信心爆棚,催生了大国角色认同的需要。也有论者刻薄地指出:看看暴发户们是怎样热衷修族谱的,你就理解了,国学,就是族谱的放大版。但我的感觉则是,整体社会埋头发展了三十多年,大家不约而同都想抬起头喘口气,回头看看来路,结果目光一下放远了,落到了孔子和国学身上。

那么,国学热,到底热什么?是不是黄帝内经跑出来指导我们的健康,也算国学热?有人乐于把目前的国学热比做西方的文艺复兴,有一种弄假成真式的冲动。可是,要知道,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是要恢复光大古老的希腊文明,而是借壳上市,推销当世的创造。无论达·芬奇,抑或米开朗琪罗,都是旧瓶装新酒,所谓复兴,只不过是一张通行证。那么,今天倡导国学,我们的新酒在哪里?它有什么样的芬芳?

不知道当下的我们,为这个世界做出过什么实质性的贡献。电脑电视自行车洗衣机冰箱汽车火车飞机,这些须臾不得离开的日常物件,没有哪一样是我们的发明或创造。今天我们也承认了,在这些物质成果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精神能量。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当好学生。这时候,最可怕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按捺不住的狂想:__轮流转,明年到我家,不用管我们做过什么或没做过什么,反正就该我们在文化上主宰世界了。似乎祭出孔子,涂上国学的八卦油彩,我们就可以周游列国环行世界当先生去了。

若干年前,韩国曾引起过我们的深度关注,他们既在文化层面上保持着对孔子与儒学的端正崇敬,同时又顺利完成了国家的全面现代化,这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可是,事实上,众多学者和批评家,在观察与思考的方向上,却放弃了大路,选择了胡同。他们不去探究韩国人实现现代化的技术细节,更无视他们为此付出的辛劳和痛苦,而只强调儒的一面,总有一种企图,要把儒论证成为现代化的动力之一。其目的,似乎只在于给自己找到自信,一种狭隘而盲目的自信。

今天,到孔子的学说中寻找实质性的精神资源,注定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毫无必要,毫无意义。与当年的韩国一样,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开放社会最一般的问题。没有什么秘密,也无需高深的理论探讨,更不必到远古去寻找任何原典支撑,事实上,想找也找不到。

在一个封闭社会里,小到随地吐痰、缠足、纳妾、溺婴,大到皇权__、__残民,只要关起门来,我们自己喜欢,那就可以自成一统,打造出自己最适的生活方式。但现在,开放社会让我们认识到了自由与共和等价值的可贵。这种可贵,并不是要满足我们的正义冲动或理念美感。它非常实用,足以给我们带来现实功利。

这样的认识,在知识阶层或已成为常识,正在向更广大的层面扩展。因此,我们又何需到孔子学说中去寻找对应物?又何需把孔子的学说改头换面,就像一定把蹴鞠说成是现代足球的鼻祖一样?

在建设开放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民族特质会消失殆尽,正如韩国人一些源自中原大陆的传统并未在一夜之间完全西化一样。注重祖先崇拜,讲究长幼尊卑,坚守家庭价值,追求人际和谐,这些异于西方社会的传统,都是靠民间力量得以延续的。而民间社会的力 量,有着非常顽固的保守性。事实证明,这种保守性,比警察、监狱和网络封锁更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我在《我的朋友孔丘》书中,就是试图打造一个健康常态的孔子形象,谢绝无厘头恶搞,也不是要重新向他顶礼膜拜,而更像是一种致敬和告别。还原一个孔子,走近他,充分了解他,然后了无牵挂地远离他。说到底,就是一种撇清关系的努力。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孔子没有义务为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或不幸承担任何责任。在他的时代里,他想要的,他做到了极限。他是那个时代的先锋和异类,极具创造性。胡适先生说过,“儒”字本身,有多重含义,其中之一是用以表达__遗民柔逊的人生观。而孔子则把殷商遗民部落性的儒,充实扩大到“以仁为己任”,进而改造为刚毅进取的儒。这可能就是他对中华文明最本真的贡献。那么,今天,无需孔子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好的,我们自己很清楚。问题只在于行动,像孔子一样去争取,去创造,这才是孔子的核心价值。


解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1)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不打诳语,不会种庄稼,就告诉樊迟自己不如老农,不会种菜蔬,就说自己不如菜农。

B.孔子认为樊迟是人格卑下之人,十分看不起他,所以对他请教的问题,统统推说自己不如农民。

C.在孔子看来,统治者根本不用学稼、圃,只要做到好礼、好义、好信,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D.樊迟虽然谦虚好学,但孔子以为其不得其门,所以批评他弄错了事情的轻重本末。

(2)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可当他向一老年男子打听孔子去向时,这位老年男子批评孔子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你认为他的批评对吗?为什么?

(1)B(2)批评得对,因为孔子不但自己不懂稼穑,而且批评想学习稼穑的弟子,体现了对农业、农民的轻视。(持其他观点亦可,只要能自圆其说亦可)


解析:

(1)B项“樊迟是人格卑下之人”和“推说自己不如农民”理解有误,从下文孔子的评论来看,樊迟的主要问题是目光短浅,因此对樊迟也不可能存在故意“推说”的问题。(2)题干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含义,历来就有不同理解,但由于题干已界定为是一种“批评”,因此考生只能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理解为“孔子不懂稼穑”。至于“孔子不懂稼穑”是优点还是缺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远眺(tiào) 可汗(hán) 早籼(shān) 负荷(hè) B:苍穹(qióng) 中枢(shū) 目眩(xuán) 烧灼(zhuó) C:矫健(jiǎo)   饥馑(jǐn) 田埂(gěng) 傀儡(něi) D:分蘖(niè) 觊觎(yú) 粗糙(cāo) 悲恸(tòng)

请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要求:①符合人物的经历。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25字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当宝玉洞房花烛时,林黛玉在病榻上焚烧诗稿,把爱情变成一缕青烟

示例1:当李甲背信弃义时,杜十娘在船头怒沉百宝箱,把爱情变成一圈涟漪;当张生挥鞭远去时,崔莺莺在长亭外泪洒秋叶,把爱情变成一片霜林。

示例2:当李甲背信弃义时,杜十娘在船头抛掷珠宝,把爱情变成一江怒涛;当张生挥鞭远去时,崔莺莺在残阳里目送情郎,把爱情变成两行清泪。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B: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对三鹿奶粉事件中负有重要责任的质检总局、农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有关人员作出处理。 C: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D: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市场形势严峻,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市几家乡镇企业决定携起手来联袂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新品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9分)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__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B.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从第3段看,A明显属张冠李戴的情况。

【小题2】属以偏概全,无限放大,文中只是说“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

【小题3】同样属以偏概全,“始终”的表述不准确,并且“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的表述也不准确。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滋润/蕴含 赡养/瞻仰 调试/调和 B:湖畔/装扮 怄气/枢纽 阻塞/边塞 C:造诣/逃逸 堤岸/提拔 抹黑/抹布 D:对峙/嗜好 竣工/英俊 强迫/倔强

(2008广东卷)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禹贡》主要以山脉、河流和海洋为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九州,不受当时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阐述九州的山川、湖泽、土壤、物产等,是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 ②此后,主要论述疆域、政区建制沿革的著作不断涌现,除正史有地理志外,各省、府、州、县也多编有地方志。 ③《山经》以山为纲,综述远及黄河和长江流域之外的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 ④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著作。 ⑤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前后出现的《山经》和《禹贡》。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①②④ C: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①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