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目前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网上世博会。 并使之成为世界第一个网上世博会 让互联网把上海世博会变成“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开创性地推出了“网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 在举办实体世博会的同时 实现实体世博会和网上世博会的有机联动

A:④⑥⑤③②① B: ④②⑤⑥①③ C: ⑤④③①②⑥ D: ⑤③④⑥②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

张先在当时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诗句“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小题1】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

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 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 ;第三类,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第三类人,与道合而为一,“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他的艺术 。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 ③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 ④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艺术走向永恒之时 ⑤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 ⑥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

A:①④⑤②⑥③ B:①④⑤②③⑥ C:⑤②③①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共8分)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⑴“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⑵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⑴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

⑵①运用借景抒情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②运用衬托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解析:

(1)4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2)答出任意两种手法即可,观点2分,解析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要失去一个民族的教养

季剑青

在文化的传承中,历代积累的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经典由于文字和时代的暌隔,往往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为了使经典成为一般读者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前辈学者做出了卓越的努力。

1938年,朱自清受杨振声的嘱托,开始写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教科书。此后几年,在昆明和成都以及来往于两地的旅途中,朱自清一直没有停下这本书的写作,1942年以《经典常谈》为题终于出版,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季镇淮称赞它“言之有据,深入浅出,意无不达,雅俗共赏,运用现代语言,讲述古史内容,令人读之不厌”。

同样致力于经典普及工作的还有钱穆。上世纪50年代,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讲学时,即有意写一部通俗的《论语》注解,使初中以上学生人人能读。钱穆早年就著有《论语文解》、《论语要略》,对先秦诸子特别是《论语》浸淫日久,用力甚深,写这样一部书本来并不是难事。然而钱穆反复斟酌体例和文体,数易其稿,直到1963年才最后写定,题为《论语新解》。对于一部通俗著作如此用心经营,不能不让人感慨于前辈学者的严谨与认真。

这样一种严谨与认真的态度,归根结底,仍是出于对经典怀有的敬意。钱穆在《论语新解》的序言中谦逊地表示:“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换句话说,钱穆并非要在《论语新解》中贩卖一己的“心得”,而是备采前人的各家学说,加以申述,给读者以最为通达简要的知识,目的仍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在后来撰著的《孔子传》中,钱穆更是明确地希望读者借助此书,继而“进读《论语》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不要认为读了此书,就以为“对孔子了解尽其能事”。其实朱自清写《经典常谈》,也是同样的用意,他希望读者把这本书当做一条船,借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钱穆和朱自清都认识到,经典普及工作并不能代替经典本身,它们的意义是让读者亲近经典,接触经典。经典的普及不是把经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为当下实用的知识,而是充当灯塔和航船,把读者的心灵引入到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去。这就是朱自清所说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怀抱着如此庄严崇高的宗旨,下笔临文时自然不会苟且轻慢。

也正因为此,他们也就不会随便迁就和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不会为了书的好卖而牺牲了经典的尊严。钱穆在写《论语新解》的时候,本来为了通俗,打算全部用白话,然而写了四分之一就后悔了,推倒重来。因为《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如果全用白话来阐释宏深的义理,一味追求浅显,就像“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所以最终改成了浅易的文言,只是在每一章的结尾,用白话对全文做一个翻译。

自然,这一切都要求作者本人对经典要了然于心,了然于手与口。有如此的热忱,又有如此的学力,《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才成了新的经典。只是如今,有心、也有能力做这样工作的学者,已经很难见到了。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一般人对经典的理解有困难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

B.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既申述了前人的各家学说,又提出了自己的个人见解,目的就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C.《经典常谈》与《论语新解》虽是通俗著作,但都成了新的经典。

D.钱穆认为用浅易的文言写《论语新解》,就好比拿嚼过的米饭来哺喂他人。

E.钱穆希望读者能借助《论语新解》,进一步阅读《论语》及其他先秦经典。

下列对“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经典训练不能取代经典本身。

B.这句话是对学术通俗化和庸俗化的批判。

C.经典训练是读者理解经典,感受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D.经典训练的宗旨是要让读者接受经典的精神滋养,使文化传统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关于“经典的普及”,文章针砭的时弊有哪些?

《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为什么能成为新的经典?请根据文意回答。

【小题1】AC

【小题1】C

【小题1】⑴ 把经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为当下实用的知识;⑵随便迁就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⑶为了书的好卖而牺牲经典的尊严。

【小题1】(1)言之有据,深入浅出,备采众要,语言通达;(2)作者尊重经典,有严谨与认真的学术态度;(3)面向读者,引领读者亲近经典,走进经典。(或“把读者的心灵引入到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去”)(4)着力于文化传承,不会随便迁就和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5)作者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有高度的学术热忱。


解析:

【小题1】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第二句“然而经典由于文字和时代的暌隔,往往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B项中“又提出个人见解”与原文第四段第四行“钱穆并非要在《论语新解》中贩卖一己的‘心得’,而是备采前人的各家学说,加以申述,给读者以最为通达简要的知识,目的仍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一句中的内容矛盾。C项对应第一段第二行“为了使经典成为一般读者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前辈学者做出了卓越的努力”信息,可知《经典常谈》与《论语新解》是通俗著作,再根据末段第2行“《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才成了新的经典”,可知“都成了新的经典”说法正确。D项对应第7段“如果全用白话来阐释宏深的义理,一味追求浅显,就像‘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所以最终改成了浅易的文言”一句,可知浅易的文言是一种结果,而“全用白话”才是条件。E项对应原文第5段第一行“钱穆更是明确地希望读者借助此书,继而‘进读《论语》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一句,可知选项将“先秦古籍”的范围缩小到了“先秦经典”。

【小题1】A项语出第7段,据此可知,“经典的普及”就是段落所言“经典的训练”。故该段第1行“经典普及工作并不能代替经典本身,它们的意义是让读者亲近经典,接触经典”就是A项正确判断的依据。B项参照第7段“经典的普及不是把经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为当下实用的知识,而是充当灯塔和航船,把读者的心灵引入到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去”,然后紧接着说“这就是朱自清所说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可见两句话的含义相同。C项所说“经典训练是读者理解经典,感受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原文所说“对象是一般读者”(第1段第3行),而不是“读者”;“必由之路”的说法强调了唯一性,不免绝对,而原文内容旨在强调帮助性的意义。D项参照第7段“经典的普及……而是充当灯塔和航船,把读者的心灵引入到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去”,表达意思相同。

【小题1】每点1分,答3点满分。

【小题1】答出四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那只的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更是要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向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出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象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有删改)

14.“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再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敬仰之情尽管只是在那天才突然萌生,但这一深重的感情好像贯穿了整个夏天。

15.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16.根据文意,请简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

17.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14. 表面写仰望鸟不住旧巢,不辞辛劳另筑新巢;实则表达了对鸟这一行为的敬仰。

15.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与我的观察和推测。

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16. 既可守望父母的遗址(祖宗的牌位),又与“文化传统”保持适当的距离。体现出年青一代对属于自己的独立、信心、锐气和生活的追求。可以远离来自人类的威胁。

17.(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

 (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

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 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下面一段话有两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青海玉树地震,明星们趋之若鹜地为灾区捐款献爱心。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捐款,他们通过媒体公开了自己的捐款收据。这一做法与之前章子怡捐款引发的议论休戚相关。由此,我们看到,明星们没有因为章子怡的事件而因噎废食,相反,他们把捐款做得更透明。

(1) 改为

(2) 改为

(1)“趋之若鹜”改为“争先恐后”     (2)“休戚相关”改为“不无关系”。


解析:

(3分,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3分。修改后的词语只要能符生命不该为发展让路。

阅读下面两篇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新总经理

田秀娟 编译

中村是一位中年男子,在一家宇宙旅行用品公司担任销售科科长。这天,他正在办公室埋头工作,桌上的电话响了:“总经理让你马上去他办公室汇报工作。”

  “知道了,我马上过去。”

  中村愁眉苦脸地走出办公室。向总经理汇报工作,这可不是件好差事。尤其是自从新总经理上任以来,中村已经有过多次汇报工作的痛苦经历了。可是,躲是躲不掉的啊。在走廊上,中村碰到了一脸沮丧的后勤科科长。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刚刚从总经理那儿回来。

  中村深吸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敲了敲总经理办公室的门。

  “进来!”

  “您好,听说您叫我……”中村恭恭敬敬地向总经理鞠了一躬。因为上次曾经被批评鞠躬时身体弯曲角度太小,所以这次中村深深地鞠了一躬。

  “喂!又错了!上身应该弯曲30度,你至少弯曲了40度,重来!”总经理厉声喝道。

  中村赶紧重新鞠了一躬,心中不满地想道:再怎么说,我们也不是机器啊。这可恶的总经理,从来不把我们当人看。

  总经理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个鞠躬。中村压住心中的不满,开始汇报工作。

  “近期的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上月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和去年的数字相比,本月……”

  总经理突然打断中村的话,厉声说:“去年第二季度大号宇宙旅行包的销售额应该是8965367元,你刚才说的数字不对!”

  中村翻看了一下手中的文件,果然是自己弄错了。他赶紧道歉:“对不起,是我搞错了。”边说边小声嘟囔了一句:“不过,您也不用发这么大火嘛。只要是人,总难免出错。”

( E* f- |1 p+ ^* K6 W8 q# u  总经理毫不留情地厉声喝道:“错了就是错了。你忘了吗?42天前你刚刚犯过同样的错误。” 中村先生心中暗暗感叹道:真不愧是新总经理啊,记忆力还真是不一般!

  听完中村的工作汇报,总经理说道:“虽然本月的销售计划完成得不错,但是你这个月的招待费用太高了,你解释一下!”

; c! v9 |$ N( o# L& B9 ?  中村答道:“为了维护和客户的良好关系,必要的人际来往是必需的。”

  总经理严肃地说道:“对这方面我虽然不太了解,但是下个月一定要削减接待费用、降低成本。”中村无奈地点了点头:“那我回去继续工作了。”

5 r&C. B/ E& A; W& Y$ m  总经理说:“等一下。最近我听力不太好,你帮我掏一下耳朵吧,工具都在桌上。”

+ ?5 T( w: ~" K, `/ T; ? p" I$ f  中村走到总经理身边,弯下腰,拿起一把螺丝刀拆开了总经理头部的塑料头套。然后他拿起一台微型吸尘器开始清除总经理耳朵中的声音接收装置。中村一边清理,一边陷入了沉思:小的时候,总梦想着将来有一天所有的工作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干,人只要轻松地给机器人下下指令就行了。那是一幅多么令人憧憬的未来景象啊。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人们美好的未来之梦完全颠倒了过来。每天人们都在机器人的指挥之下,拼命地工作。

  总经理开口说道:“我大脑里的晶体管也有些灰尘,你好好打扫一下!”

  中村探头往里一看,总经理的大脑内部充满了各种高精尖的小型仪器。正是因为这些仪器,所以总经理智慧过人、记忆力超强、判断力无比准确。中村突然怀念起了以前的总经理,虽然他经常唠唠叨叨、有时还爱忘事,可是他多有人情味啊。

$ X+ U, W* e2 _% `  中村突然很想对眼前的新总经理搞点破坏工作,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否则他一定会受到公司的严厉处罚。因为新总经理是由全体员工一致投票通过,花费巨额资金才买来的。无论在什么时代,贵的东西总是从上往下普及的嘛!

(选自2009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

请说说文中的“新总经理”有何特点。

答:

文章第三段写中村碰到后勤科科长,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

中村去向总经理汇报工作时为何“愁眉苦脸”“小心翼翼”?

答:

请简要归纳本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答:

【小题1】一丝不苟,记忆力超强,智慧过人,判断力无比准确,但缺乏人情味。

【小题1】①侧面表现新总经理的严肃、刻板、不通情理。②为下文写中村向总经理汇报工作时受训斥作铺垫。

【小题1】①向总经理汇报工作不是件好差事;

②新总经理上任以来,中村已有多次汇报工作的痛苦经历;

③中村担心这次又会挨训,生怕出什么差错。(意思对即可)

【小题1】本文通过对销售科科长中村向新总经理汇报工作的叙写,生动具体地刻画了一个聪颖过人、严肃认真却不讲情面的机器人经理形象,表现了现代社会紧张、忙碌、单调、无情的现实。(大意对即可)


解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从古老的刀耕火种,到21世纪的现代化农副产品基地,悠长的岁月,教会了勤劳的松江人怎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B:世界水文专家协会__来歇尔曾__: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 C: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D:据报道,北京将投资167亿元扩建首都机场,备受关注的首都机场新航站区建筑方案中标方案为具备世界一流机场的建筑功能和特色的B方案。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