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耐辐射微生物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新疆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学者石玉瑚经过长达八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从高放射性土壤中分离出一批耐高辐射真菌(含酵母菌)。目前,新发现耐辐射放线菌的成果已在该领域权威刊物《国际微生物系统分类学》(IJSEM)上正式发表。
石玉瑚说,经过初步试验,他们所发现的耐辐射微生物特别是耐辐射真菌还有很强的耐重金属(如铅、铬、钴、镍、铜)、耐紫外、耐有毒有机物、耐旱和耐盐等特性,对重金属具有富采、转化、释放等功能。这意味着为航天航空应用、农业及医疗新产品研发等提供了可行途径。
在一般情况下,人在5戈瑞(辐射强度的计量单位)的辐射下只能存活1个小时,10戈瑞相当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辐射剂量,普通细菌在2000戈瑞-5000戈瑞辐射下全部死亡,而石玉瑚此次分离的耐辐射真菌能在10000戈瑞-30000戈瑞的高强度辐射下存活。
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积极参与者,对于环境修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包括耐辐射微生物在内的极端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生命现象、生理特征、代谢机制和潜在的巨大开发价值等备受世界各国科技界的重视。
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经辐照灭菌腐败的肉制罐头中发现了能在5000戈瑞-25000戈瑞辐射下存活的细菌,并将其命名为“耐辐射奇异球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相继引进“耐辐射奇异球菌”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
从1945年7月美国第一次核试验至1998年5月的巴基斯坦核试验,全世界有8个国家在30多个核试验场进行了2083次核试验,这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2003年起至今,石玉瑚开始对我国高辐射污染区土壤进行耐高辐射生物资源研究,目前已经获得耐10000戈瑞-30000戈瑞辐射,包括“耐辐射奇异球菌”在内的各类耐辐射细菌、放线菌、真菌共1000余株。并初步确定耐辐射微生物新科1个,新属10个,新种20多个。其中1个以石玉瑚名字命名的耐辐射放线菌新属得到了国际认可,并将于近期刊出。
石玉瑚说:“分离出耐辐射真菌实现了耐辐射微生物从原核向真核的跨越,为探索耐辐射微生物的生命起源与进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气候变化对地球物种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
石玉瑚表示,耐辐射真菌的发现可揭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同一辐射下基因修复遗传的差异性,进一步阐明微生物耐辐射机理,为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复和防止核电站放射性核素渗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73岁高龄的石玉瑚,目前就职于新疆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他先后完成过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科研成果曾获得联合国科技发明创新之星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下列对“耐辐射真菌”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耐辐射真菌指在起码5000戈瑞以上高强度辐射下仍能存活的真菌。
B.耐辐射真菌作为一种极端微生物,有其特殊生命现象、生理特征、代谢机制和潜在的巨大开发价值。
C.耐辐射真菌有很强的耐重金属、耐紫外、耐有毒有机物、耐旱和耐盐等特性。
D.耐辐射真菌的发现为揭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同一辐射下基因修复遗传的差异性研究提供依据。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在5戈瑞的辐射下只能存活1个小时,而普通细菌在2000戈瑞-5000戈瑞辐射下将全部死亡。
B.“耐辐射奇异球菌”是美国科学家在在经辐照灭菌腐败的肉制罐头中发现的,而我国科学家在对高辐射污染区土壤进行耐高辐射生物资源研究中也发现了它。
C.石玉瑚他们的研究已经确定耐辐射微生物新科1个,新属10个,新种20多个。
D.国际认可了石玉瑚分离出的1个耐辐射放线菌新种以石玉瑚名字命名。
请你分析我国科学家新发现耐辐射真菌的意义有哪些?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答:①这意味着为航天航空应用、农业及医疗新产品研发等提供了可行途径。
②为探索耐辐射微生物的生命起源与进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气候变化对地球物种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③为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复和防止核电站放射性核素渗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小题1】指石玉湖他们所发现的
【小题1】(A、一般情况下C、初步确定D、命名的是新属而不是新种)
【小题1】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暑假里,几个高中生一块儿回学校参加篮球训练。他们看到有个女孩儿蹲在街边,地上用白粉笔写着:前来旅游,钱包被偷,无钱吃饭和回家,求好心人帮帮我。
他们中的小赵动了心,在裤兜里摸出10元钱,放在女孩面前。
走过去之后,小钱说:“谁出来旅游还带粉笔?善良落入了不诚信的圈套。”
小孙说:“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
小李说:“诚信?善良?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谁还敢善良啊?”
小周说:“矿工聂清文去救人被困死井下,人们在他的遗体旁发现一顶安全帽,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他欠人家多少钱。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诚信的遗言。”
小吴说:“我提议,咱们训练后再回去看看,不管这个女孩儿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些什么。”大家都说好。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范文略。
(一):2009宁夏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新大纲变化的精神,保持了课改的稳定性,可以说,稳定中有变化,继承中新意不够。
1.试题材料的选取既体现了名家名篇的时代精神,又让学生感到似曾相识;既体现了各知识点考察的意图,又稳定了一线的教学,符合宁夏考生的实际情况。如社科类材料是,唐诗和当代某些优秀文艺作品都能体现时代精神。文言文的人物传记选自《宋史》,和去年一样。诗歌是辛弃疾的《鹧鸪天.陌上柔桑》。文学类的作品选自中国作协__铁凝的《孕妇和牛》。实用类的传记是有关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一些事迹。
2.试卷长度、题量与去年基本一致,各大题没有变化,赋分也完全一致,只是把选做题的两个大题中的四个小题变成了四个小问,减少了题目数,使卷面更简洁流畅。
3.语言表述题中有了变化,出现对一段“通告”的修改考查,加大了实用类文体的考查力度,体现了新大纲的精神。
4.作文延续了去年材料作文的模式,有现实的针对性,同时,也降低了审题难度。材料围绕对一个乞讨者的看法,几个高中生展开了讨论。讨论中,形成了两种看法。
另一种认为,现代社会诚信缺失,有人在行善时“误入不诚信的圈套”。最后,这几个高中生达成了共识,即使在当今社会上确实存有人心不古的的事,我们还是要坚守内心的善念,并付诸行动。
在一般的材料作文中,有几类人物,就可以从几个角度立意;有几个原因,就可以从几个角度立意;有几种情感,就可以从几个角度立意。如从本材料中提炼观点,小赵的就是“善举”,小孙的是“冷静思考后,不放弃行善”,小李的是“诚信的缺失”,小钱的是“别误入诚信的圈套”,小周的是“善良的人值得称赞”。但是,多角度立意中往往有个最佳立意,也就是中心立意,也最符合命题者的意图,也能写出有深度有针对性的作文,所以,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是材料的“核心”。
那么,本次作文的最佳立意,就是要坦荡无私的顺从内心法则,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因有人欺骗而不为。
(二)考生在研读材料时会不自觉地加入其中,成为争论中的一员,这样“零距离”的审视材料,会有利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另外和中华民族美德以及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向善从善的主题非常吻合,也有利于考生选材;三是难易适中。和往年的所谓“深刻”相比,今年的作文更多地考察学生整体把握材料的能力,侧重于对学生“准确定点,快速成文”能力的考察,侧重于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的道德考察。
对于考生来说,最平常的立意应该是在行骗与行善的矛盾、善良与诚实的认识方面着手,也可以从行乞女孩的角度进行思考,还可以从材料中的“不能因为有人行骗,影响了我们行善。”“无论那个女孩是否行骗,一定要回去为她做点什么”这些关键性语句中挖掘主题。要想写出高分作文不易,在立意方面不会有多少新意。考生只有在书写的规范、结构的完整、作文题目的拟定、行文的流畅、遣词造句的出彩以及其他创新方面整体做好,才会得到满意的分数。
阅读下面一段话,在横线处补写一句总起句。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示例:孔子对“礼”非常重视。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每小题2分)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益见昶所画竹石,亦遂不复画竹。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代称纸。②氍毹(qúshū):毛织的地毯。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博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写:作画
B.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期:要求
C.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颔:点头
D.同以文名,同善画竹 名:名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绂始为作画筑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B.①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昆山夏昶者……亚于绂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D.①然人多以馈遗得之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绂“高介绝俗”的一组是 ( )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②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③虽豪贵人勿顾也
④明旦访其人赠之
⑤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⑥绂颔之而已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译文:
②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
译文: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略
【小题1】应为“闻名”。
【小题1】则:均表判断,相当于“是”。A.为:介词,给;动词,成为,作为;C.于: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表对象,对;D.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小题1】题干“高介绝俗”的意思是“清高耿直,不随流俗”。①说其任职情况;②言其严于要求自己。
【小题1】A.对“工歌诗”和“能书”的理解有误;C.对“晟复以书来”的理解有误;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文中无据,各自的原因是“自谓不如”。
【小题1】参考译文:
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木林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永乐初年,因为被举荐,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过了很久,升任为中书舍人。
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王绂(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住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红色的毛地毯作为赠物,请求再画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只是)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清高耿直,不随流俗。
昆山人夏昶,也善于画竹石,(名声)低于王绂。他画一枝竹子,价值白银一锭,但是别人大多通过赠送给他礼物得到他的画。夏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的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官职到太常寺卿。夏昶和上元人张益,一起中的进士,都凭借文章而知名,又都善于画竹子。后来,夏昶看到了张益写的《石渠阁赋》,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了夏昶所画的竹石,(自己认为比不上,)也就不再画竹子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B.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D.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文言文翻译: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
(3)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辛苦”“非独”“所见明知”各1分)
【小题1】(酬:实现。)
【小题1】(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小题1】略
【小题1】(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小题1】(“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小题1】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该省旅游主管部门表示,要用3年时间在省内一些城市建立既安全又卫生的经济型旅馆。这多少令广大旅游爱好者感到些许安慰。 B:鲁迅先生在一篇介绍“青年必读书”的文章里,谈到了“看”和“做”的关系。他号召青年们做起来,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要对别人挑剔。 C: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一些鸟开始选择高楼大厦的顶部,或者选择__电线杆,甚至教堂的圆顶也成了它们哺育儿女的乐园。 D:鄂伦春人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口头创作是他们文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每当篝火燃起的时候,老人就会给孩子们讲起神话故事。
古代诗歌阅读
题 春 晚
【北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本诗紧扣“晚”字描绘了几幅画面?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
【小题1】这首诗紧扣“晚”字,描绘了三个画面:近看柴门,落花挡住夕阳余晖;远看林子,暮色中倦鸦归巢;放目遥望,樵夫、渔人担柴提鱼而归。为我们营造出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意境。
【小题1】诗人笔下所现,乃是静境,之所以不显得冷清、空寂,是因为点缀了“落”“飞”“归”三个动词。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这些活动的事物,化寂为动,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活泼的气息。
【小题1】3分
【小题1】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小题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朱自清先生
冯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
B.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先生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先生质朴的品质。
C.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D.文中划线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这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的宽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
E.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发展。
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书”,而第五段又说他“绝不宽容”,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CD
【小题1】不可以。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用《雪朝》收束全文,高度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和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小题1】①与人谈话保持诚挚和虚心的态度;②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③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宽容;④做事情坚持原则(或公开)、脚踏实地。
【小题1】不矛盾,朱自清先生的宽容,指的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每个文艺工作者的肯定,这也是他对新文艺支持的一种表现;“绝不宽容”是指向恶势力的,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小题1】C项,“乡愿”指的是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畏友”指的是自己所敬畏的朋友。D文中划线句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小题1】每点3分,共6分。
【小题1】每答对一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得2分,满分6分。
【小题1】8分
阅读读下面一段文字,拟写一句话新闻
记者日前从国防部新闻事务局获悉,应墨西哥国防部邀请,由北京卫戍区仪仗大队选派36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今日从上海启程赴墨西哥参加墨独立200周年庆典阅兵。据了解,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军队都将派出相同规模的方队参加阅兵活动。这是解放军仪仗__首次走出国门远赴海外参加活动,旨在体现我对中墨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表明我军参与国际多边友好交流活动的积极姿态,展示我与各国军队增进了解、推动互信,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良好愿望。(人民网 李杨洋)(不超过20字)
我军仪仗队首次走出国门参加墨西哥庆典阅兵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