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学生董××因沉迷于网吧,严重影响了学习,人也变得萎靡不振,不愿与同学交往。请你在“网络”“游戏”“虚拟”三个词中任选两个词各写一句话,提醒并帮助他。

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辩证,有说服力。(每句不超过25个字) 

(示例)①网络是人类的工具,但人类不应该成为网络的工具。②网络是人类的得力助手,但人类不能成为网络的奴隶。③游戏是人生的点缀,但游戏不应该成为人生的追求。


解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 ,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前赤壁赋》)

(3) ,拔剑四顾心茫然。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2)举匏樽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3)停杯投箸不能食,欲渡黄河冰塞川。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所写之句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要注意关键字的书写。

默写:(每空一分)

①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④诲汝知之乎?,,是知也。(《孔子语录》)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②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③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④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解析: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司马迁的伟大,在于他从未以成败论英雄,从未以简单的道德观念来历史人物。他将前代的杀手、同时代的违法者塑造成了英雄或准英雄。,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刺客们不是经常出现在汉代的画像石上吗?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六大刺客,东汉时期就刻在了山东嘉祥的武梁祠内,。

A:评判  竟然 兴许   惟妙惟肖    B:判断  竟然 或许   惟妙惟肖 C:评判 居然 或许   栩栩如生    D:判断 居然 兴许   栩栩如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 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宋史》卷427)

[注]①芦曝:谦词,谓所献微不足道。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正不讳言之 讳:忌讳

B.载于此编者,备矣 备:齐备

C.更千五百年 更:更加

D.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徒:只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四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积数百千年于天下 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B.公复于此留意焉 盖者不得已焉

C.更相讲习而传之 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

D.《六经》,夫了之书也 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 )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

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

⑤去耳目支离之用 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有错误,但也是可取的,因为它对于当时学风的背理和有害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作者认为,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A


解析:

【小题1】(更:经过。)

【小题2】(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都可解为“在”。B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并列,后者表递进。D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助词,表判断。)

【小题3】(“察于动静有无之机”意思是“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是正确的读书方法,BCD项都含有④,故不正确。)

【小题4】(作者并不是赞成“焚书”,是说他能理解许衡“焚书”一说。)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请选择两个角度分别评价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每条不超过20个字。

两会“白话新风”折射新政风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____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用“大白话”深刻、准确地概括了这三“民”之间的辩证关系,令人一读难忘。

“要让人民群众买的放心、吃的安心、用得舒心”----在____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实实在在的“大白话”不少,其通俗易懂的文风备受好评。

(1)

(2)

参考答案:(效果)白话消除了政治的神秘感,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态度)几句白话透出的是对民意的尊重与重视

(意义)话风就是作风,要以话风之变促政风之变


解析: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

(1)日月之行,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__________,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_________,_________。(陶潜《饮酒》)

(1)若出其中/星汉灿烂(2)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3)日月忽其不淹兮/惟草木之零落兮(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解析:

题目:《等》

你所选的文体是()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⑸必须注明所选的文体。


解析: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组是( ) 巴峡植被厚重,春夏苍翠蓊郁, ,绚丽多姿;秋冬满山红叶,明快悠远。不同的地势,有不同的景观。浅浅的流水, ,豪放大方,一往无前。 ①野花盛开,五颜六色 ②五颜六色,野花盛开 ③白浪翻飞,晶莹素洁 ④晶莹素洁,白浪翻飞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传说、史实及意义

曹操逝后的数百年间,历代诗人对曹操陵墓多有吟咏,但唐以前诗歌虽都写曹操归葬于两陵,却没有任何疑冢之说的痕迹,更遑论“七十二疑冢”这样的确定数目了。可以说,唐以前并无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有之,自宋代起。

宋王安石诗:“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入九邱。蝼蚁往还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此诗以“铜雀台”“八九邱”和“麒麟”等词语暗喻曹操七十二疑冢,虽不知何据,却是中国最早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说:“过漳河,入曹操讲武城,……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还记载过范成大讽咏曹操疑冢的诗作:“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经两宋诗人的反复记载和歌咏,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人知,有些学者还以实地的考察见闻,来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虚传。曹操疑冢之说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如果查考史籍,则会发现疑冢说只是后人的附会,没有任何史实根据,相反,曹操墓的位置不仅无任何疑点可言,反而是可以考察和测定的。曹操生前曾对自己陵墓的位置和丧葬规格有所安排。《三国志》载曹操遗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树不封……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据此,曹操墓实际上就在曹魏邺城两门豹祠之西的地势较高和开阔的平原上。《晋书·礼志》的记载也证明,魏文帝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曹操下令薄葬,并且主动公布了陵墓的地点,说明他并不担心墓葬被盗,也没有设置疑冢的主观动机。

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载曹操墓大致方位的,如梁任防《述异记》载:“邺中铜脆乡魏武帝陵下,铜驰、石犬各二。”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去曹魏不远,其言宜可信。又北齐阙名《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载:“其天宫也,左临渌水……旧都……瞩风岭,据有曹操之故堰。”也说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所以,如果能够确定曹魏邺城方位,则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并不难寻。我国学者张之、乔文泉等经长期研究曾分别指出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习文村一带与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一带,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此前盗墓贼们的精确定位和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的考古发现,均已基本证实了学者们研究的主要结论。所以,所谓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

当然,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无论是否符合史实,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它的出现和流传,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中国古人中,曹操堪称是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从“济世之才”到“乱世之奸雄”,再到戏曲舞台上的白脸奸贼,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曹操“七十二疑冢说”和宋代诗文、元明戏曲小说里对曹操奸臣形象的塑造,正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光明日报》2010年03月02日,有删改)

下列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文字记载看,唐以前没有关于曾操疑冢之说的记录,更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确定的数目。

B.有关“七十二疑冢”的最早记载是王安石的诗歌,其中的“八九邱”等词语暗喻了七十二疑冢。

C.“七十二疑冢说”在元、明、清三朝广为流传,有些学者还以实地考察见闻来证明“七十二疑冢”的确乎存在。

D.查考史籍就会发现,“七十二疑冢说”完全是后人的附会,无任何史实根据,更无存在的基础。

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曹操七十二疑冢,并非史实,确属传说”的一项是( )

A.根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生前曾主动公布自己陵墓地点;《晋书·礼志》也记载曹丕完全遵照其父遗愿安葬了曹操。

B.《述异记》《宋买等造天宫石像碑》等史籍记载了曹操墓大致在邺城附近,如果加以考究,并不难寻其具体方位。

C.已经过长期研究,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分别指出了河南安阳灵芝村等一带区域基本就是曹操西陵墓葬的位置。

D.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说的出现和流传,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政治伦理和道德情感的体现。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罗大经的诗句揭示了曹操担心墓葬被盗,故意设置疑冢的多疑心态。

B.任防是南朝萧梁时人,距离曹魏执政时期较近,所以他关于曹操墓在邺城附近的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记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D.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尽管不符合史实,但它能够出现和流传,主要是因为曹操是中国古人中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

【小题1】D(“更无存在的基础”错,文末说“它都有存在的客观历史基础”)

【小题1】D(D说的是“七十二疑冢”传说形成原因)

【小题1】B(A诗句是范成大的,非“罗大经”;C“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错;D原因错)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