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北京春季卷)给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病痛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 ②它从人刚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人们的脚步 ③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一大半“正常死亡”都可以避免 ④病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敌人 ⑤与这样的敌人战斗,人类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贵性才得以展现

A:①⑤④③② B:②④①⑤③ C:④②③①⑤ D:①②④③⑤

(03年北京春季卷)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海豚是海洋世界里最聪明的动物,它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人类非常友好。 B:我国80年代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办,被誉为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 C:“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却又是遭受劫难最多的城市,可是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 D:在中国,计算机五十年代就在军事领域里应用了,但是,它成为一种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工具,还是最近二十来年的事。

(03年北京春季卷)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鲁迅那一篇篇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至今仍显露着 的思想锋芒。 ② 是可以杀人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言可畏”。 ③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是,现在想起来,他内心深处还感到 。 ④他心烦意乱,意志消沉,经常独自 街头。

A:锋利 流言 内疚 流连 B:犀利 流言 歉疚 踯躅 C:锋利 谎言 歉疚 踯躅 D:犀利 谎言 内疚 流连

(03年北京春季卷)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作为民族良心和品质的旗帜而受到人们祟敬。 B:浓郁的情韵和深刻的哲理水__溶,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强烈地感染着读者。 C:厦门因承诺将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办成一次非羸利的会议而获得了最多的选票。 D:这部传记,以独特的笔触、朴实醇厚的语言为世人展示了将军们鲜为人知的人生境遇。

(03年北京卷)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见,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03年北京卷) 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5字)(3分)

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报道,中科院徐星等博士在我国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的化石。这种初步具有飞行能力的恐龙被命名为“顾氏小盗龙”,其形态在任何其他脊椎动物中还未曾有过。这一发现被认为鸟类起源研究方面最为重要的成果,它为鸟类起源于树栖动物且经历过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将迫使古生物学家重新审视鸟类的恐龙祖先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的这一经典性结论。

中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的化石,有关鸟类起源的结论有可能因此改写。

(03年北京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夜雨诗意

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素居,独享自然。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__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__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掉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著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接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19.下列对原文的解释,不准备的两项是(4分)

A.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起本文的题旨。

B.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C.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推拒。

D.作者认为人们对方便和舒适的追求是与审美体验背道而驰的。

E.欧洲的启蒙主义大师们对凡尔赛宫园林的规整并不持肯定的态度。

答:[ ][ ]

20.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第一段中“富有的雅士”与文章题目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文章要从“富有的雅士”说

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三段中的“领受”与“感悟”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四段中哪两个字是作者强调的“诗意”所由产生的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分)

    D、E

20.(7分)

    ①“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诗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②不能。作者认为,美国教授从夜雨中感受的是轻松和潇洒,而作者获得的是对诗意和哲理的深刻领悟。

③艰难

21.(3分)

      人在自然对峙中,如果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松快愉悦的美,而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

22.(4分)

       不同意。因为作者认为现代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人类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

(03年北京卷)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赋的句子。(4分)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其声鸣呜然,如怨如羡,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03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①――②题。(6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答:[ ][ ]

②唐朝诗人崔护有一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7c8b9e976bc1405.gif]

11.B  12.A  13.C  14.C  15.D

16. 先生的话(或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大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大算不同(“所规”的翻译可以灵活掌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