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北京春季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国际中小学师生联欢活动中,主持人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4岁的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因为就读的学校离家较远,父母为他俩配了一辆轻型汽车,让他们开车上学。有一天他们在路上玩耍,迟到了。当老师查问原因时,他们说汽车在路上爆胎了,在维修店补胎耽误了时间。事后老师发现他们说谎了。
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教育这两个孩子呢?师生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甲】当面严肃批评并报告家长。
【乙】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承认说谎的给予表扬,对坚持说谎的给予处罚。
【丙】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引导他们自觉认识自己的错误。
【丁】提出三个问题:1、汽车的哪个胎爆了? 2、你们在哪个维修店补胎? 3、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使他们从中得到启示。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教育方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05年北京春季卷)仿写。(3分)
要求:①另选题材。②逗号前后句式对应,与原文修辞方法相同,字数可以不等。
原文:修养的花儿 仿作:
在寂静中开过去了,
成功的果子
便要在光明里结出。
(05年北京春季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辣椒。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__,别有一番滋味。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18.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我”一心想离开村庄,但全文却抒发了他对村庄永远无法舍弃的深情厚意。
B.无论是在省城读书,还是在机关工作,“我”都曾为受到家乡话和“老土”做派的困扰而自卑。
C.离开村庄时,“我”的行囊里装着整个村庄,曾想抖掉它却又不能,他觉得家乡永远是个累赘。
D.“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村庄的亲切感情。
E.这是一篇用诗的语言、按时间顺序、以村庄的贫富变化为线索写成的优美散文。
19.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中“别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答:
(2)比较下列两个画线的句子在句式、语意、语气方面的不同。
①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②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和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答:
20.概括说明“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4分)
答:
21.联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去上路”的。(4分)
答:
18.CE
19.(1)“别的东西”是指勤劳、淳朴、真诚、善良等美的精神、品德。
(2)①句与②句相比优点是:
句式匀称工整且相互交叉照应;
语意表达充分且得到反复强调;
语气舒缓且深沉。
20.要点:
(1)“我”想离开村庄,抛开村庄,因为离开才有出息;(2)“我”尽力隐藏村庄,但村庄却像影子一样关照我,我不断得到她的恩惠,这使“我”开始懂得我们永远是村庄的骄傲,对村庄心存感激之情;(3)“我”反省自己,认为自己对村庄应当有所回报。
21.句中的第二个“我”是指一个全新的“我”,考生对“我带着我去上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我”带着“新我”去上路。“新我”是对村庄有新的认识的“我”。“我”对村庄怀有深情厚意,不再因为村庄而“羞涩”。“我”要带着村庄去上路。
答案示例二:“我”带着“新我”去上路。“新我”是指对自己有新认识的“我”。“我”已经和村庄融为一体,一辈子不可能摆脱村庄。村庄的精神将永远与“我”同行。
答案示例三:“我”带着“新我”去上路。“新我”不想再打扰村庄,不再向村庄索取,而想让村庄休息。“新我”要更好地回报村庄,为村庄贡献力量。
(05年北京春季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在哪里有着最接近的特征呢?我认为,是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悲剧中。例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就呈现着与古希腊悲剧更相接近的美学特征。
在这里,首先存在着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悲剧观念的问题。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
在《精卫填海》中,“东海”体现的是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力量。精卫为了寻找、享受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被大海溺毙。她对给她带来巨大灾难的东海充满恐惧也充满仇视。精卫无法向东海屈服,她要填平东海,消除产生她的灾难的根源。但她力量的微弱和体现着宇宙、世界、大自然力量的“东海”的浩瀚,使她永远无法达到她的目的。而我们却在她的悲剧性的抗争中感到了她的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感到了她的主体性的自我存在。在这里,有人类自我存在的悲剧意识,有贯穿于这个神话故事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是在精卫与“东海”的分裂和对立的意识中产生的,这种悲剧精神是由精卫对带给她灾难的“东海”的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的情绪构成的,这种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使她产生了坚定不移的意志,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支持了她始终不懈的填海行动。所以,悲剧精神是人类特定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不自量力,但也正因为他的不自量力,使他要与日竞走,终因焦渴而死,但却使他的生命充满了力量,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我们把中国古代这两则神话故事同古希腊悲剧对照着思考,就会看到她们有极为接近的美学特征。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世界、自然的分裂和对立。在这种对立中,“神”的力量是奇大无边的,“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他不能没有的独立的愿望和追求。比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但人类需要火种,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但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__宙斯的__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表现了自己的英雄精神。他的悲剧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__神的意志,正是他__自己命运的努力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站立着,表现了自己的崇高。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人物,是因为他__的是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这力量是他永远无法战胜的。在这种__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全部能量。
在总体的审美形态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故事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有着最为接近的特征,它们都在悲哀与力量的结合中表现出自己的崇高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表现的是人在宇宙、世界、大自然面前的命运,是古代人的命运的悲剧。
(节选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4.对人类悲剧观念产生原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人类对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始终怀有未泯的恐惧和仇视。
B.人类渴望拥有撼动整个宇宙、世界的意志和战胜自然的力量。
C.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意志和力量是与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分裂和对立的。
D.人类不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但在抗争中,自己不得不放弃独立愿望和追求。
15.作者认为“悲剧精神是人类特定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你怎样理解?(4分)
答:
16.为什么说夸父“不自量力”“与日竞走”充满了英雄主义精神?(3分)
答:
17.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悲剧有很接近的美学特征,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悲剧中的人物在顽强的__神的意志的过程中,显示出浓烈的悲剧性。
B.人本身独有的潜在能量,在与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的抗争中,没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
C.崇高性是在人类的自身意志力量和与神抗争失败的悲哀中充分展示的。
D.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与古希腊悲剧中的神,都是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
14.C
15.要点:
(1)对句中“特定”的理解:人类在与宇宙、世界、大自然抗争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了获得幸福和自由而产生的情感、意志和行动。
(2)对句中“构成体”的理解:悲剧精神贯穿于情感、意志和行动。“情感”产生“意志”,“意志”支配“行动”。
16.要点:
(1)夸父明知抗争的是无法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但他仍不懈地与日竞走。
(2)夸父在与日竞走中,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极致,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英雄主义。
17.C
(05年北京春季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其中三题)。
(1)空山新雨后, 。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杜甫《登高》)
(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
(陆游《书愤》)
(4)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1)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6.C(赡:胜任。)
7.A(A项中两个“然”字均为转折连词,做“可是,然而”讲。B项上句“于”做“在”讲,下句“于”做“向”讲。C项上句“若”做“你”讲,代词;下句“若”做“好像”讲,副词。D项上句“之”做“那”讲,代词,代指事;下句“之”做“他”讲,代词,代指“髯”。)
8.D(应为“(官)无如何也”。)
9.B(①句表示髯樵为以后的行动作准备,④句也是为搭救邹女作准备,⑤句更是搭救邹女的行动。以上几句都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
10.B(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并不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
(04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04年全国卷Ⅱ)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
科学能致富(勤劳可兴家)
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第一题:
例:①正气满乾坤 ②勤劳可兴家
第二题
例: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04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老 家
孙犁
⑴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⑵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⑶其实,“__”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⑷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⑸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⑹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⑺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⑻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⑼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巳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⑽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⑾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⑿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⒀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⒁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8.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9.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4分)
答:
20.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6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梦中每迷还乡路,愈觉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诗人不禁自然联想到李白“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它们全都清透着浓烈而缠绵的思乡之情。
B.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__”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C.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E.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乡亲遗忘的担心。
18.(4分)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以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19.(4分)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
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深沉悲凉)
20.(6分)
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作者思念家乡,尊重家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的人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兴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
21.(4分) AD
(04年全国卷Ⅱ)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⑴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⑵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⑶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⑴长使英雄泪满襟
⑵心有灵犀一点通
⑶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