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 B: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C: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D: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能到场领奖。

(05年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 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 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胜地 缩小 控制 B:圣地 减少 控制 C:圣地 缩小 抑制 D:胜地 减少 抑制

(05年全国卷Ⅲ)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忌讳 砥砺 蜚然成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B:刍议 安详 自鸣得意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C:烦燥 闲暇 焚膏继晷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徇私 编纂 坚如磐石 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05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共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05年湖北卷) 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答:

②⑤③①④

(05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土 地 韩少功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菜,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早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

你想像根系在__在土地下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像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18.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答:(1) (2)

19.“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

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1.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忧虑。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D.“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体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E. 作者从自己种菜的小题材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大”的文体特征。

18.(4分)(1)生命的根基;(2)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

19.(4分)(1)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2)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

20.(6分)(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3分)

   (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3分)

21.(4分)B C

(05年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木侯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①;泣寒,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答: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4分)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铁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

11.A  12.B  13.D  14.C

15.(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3)李超开始不说,尼憎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05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的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实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弦乐器的出现。最早的弦乐器,出土于曾侯乙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

7.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

确的一项是 ( )

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

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来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8.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

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 ( )

A.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B.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C.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进,说明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应该更早。

D.李纯一先生对商代多种乐器的系统研究表明,那时中国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9.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

B.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

C.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

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有了新的依据。

B.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前列。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

D.对古中国和古巴伦音律成就的比较,说明其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

7.D  8.A  9.C  10.C

(05年湖北卷)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张依朋把自己的烦恼,苦闷,一股脑儿地向王校长倾诉着,说话中间还不停地叹着气。 B: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 C:“是谁找我们来凿墙的?是您老人家吧?先凿哪面墙呀,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 D: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