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日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疑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 滴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05年上海卷)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句)(4分)
(1)越人语天姥,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猿则百叫无绝。(呈均《与朱元思书》)
(3)江流天地外, 。(王维《汉江临泛》)
(4)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青山遮不住, 。(辛弃疾《pú sà 蛮・书江西造口壁》)
(6)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1)云霞(霓)明灭或可睹
(2)蝉则千转不穷
(3)山色有无中
(4)一时多少豪杰
(5)毕竟东流去
(6)小人常戚戚
(05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回望昨日的感伤
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今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沦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②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③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总是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服。记得在一部中篇小说中,他描写过一个赌徒的手。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动感。从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④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回忆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辨性。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切地表明了他的特殊身体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⑤文化,自始至终萦绕在茨威格心中,他留恋生于斯长于斯的维也纳,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圣地。它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正如茨威格所说:“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在他看来,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这个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从此就了陷入了野蛮之中。
⑥茨威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爆发的时刻被迫远离祖国的,他所离开的,不仅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仅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而且是在他看来欧洲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难怪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更是一个文人的深沉忧虑和思考,而浓郁的感伤将这一切笼罩。
⑦写完这部回忆录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别人了人间,那是1942年。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覆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今天,当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全世界现场直接时,亿万听众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亲身经历的苦难,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
⑧然而,不管时间流逝如何匆匆,《昨日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在二十世界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正是以这样一中心情细细阅读茨威格的这部作品,他的忧虑,他的感伤,深深地触动着我。
⑨当下个世纪人类回望这个世纪时,又该说些什么呢?
6.写出课本中茨威格作品的篇名 (1分)
7.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8.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4分)
(1) (2)
9.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茨威格创作的《昨日的世界》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B.茨威格怀着伤感创作《昨日的世界》,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
C.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传记。
D.本文标题与《昨日的世界》具有内在的呼应,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触动的情怀。
10.第⑦段提及“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为了抒发作者
情感。(3分)
11.《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3分)
12.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
(100字左右)(6分)
6.《世间最美的坟墓》
7.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8.(1)宽松的生存空间,主要表现在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感情的隔阂,能够和谐共处。
(2)宽松的文化环境,博采众长,综合了西方一切文化。
9.D
10.对茨威格未能看到法西斯的覆灭而痛惜
11.字里行间渗透着茨威格对二战时期人类不幸遭遇和欧洲文化衰落的思考与忧虑。(意思对即可)
12.要点:感悟、引申(如: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__).语言

1.C
2.D E
3.(1)能满足不同时代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2)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
(3)从形式到内容不断革新
4.要点:内容:表现了劳动者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形式:追求丰富多彩的式样
5.要求:建议合理,措施可行;富有创意。
(0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
徒弟。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
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
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
整墩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
救,也改善了石墩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份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世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可
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
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略
(05年山东卷)以“关爱”为开头,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4分)
[例句]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幸福。
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例句:
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
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
(0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溯 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认原乡。
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__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阔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归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文章有删改)
18.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
19.概括说明文章第6、7、8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4分)
20.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⑴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
⑵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B.文章第3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长。
C.文章内容丰富,线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
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的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
E.文章第8自然段说“……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是说“他”虽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
18.好处: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
不同:①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或: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
②人的回归是指精神上的回溯 ,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
寻根溯源。(或:人的回归是指人的心灵,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源)
19.人类通过祖国的文字(或:母语)、故土的山川(或:风景)、故乡生活记忆(儿时往事、
往事记忆)三个方面寻根溯源。
20.⑴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而生。
⑵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文化认同感。
21.AE
(05年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⑴_______________,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⑵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⑶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⑴池塘生春草 ⑵载舟覆舟 ⑶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0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注]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11.B 12.D 13.A 14.C
15.⑴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⑵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⑶事务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⑷不久有人检查他的行装,发现有周丰商铺中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