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叹,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16.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

17.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18.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作者及时介绍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B.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述两种文化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是因为娱乐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电视上的一切都必须。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电视垄断了一切,“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D.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E.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

16.(6分)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17.(5分)(1)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是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2)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18.(5分)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19.(4分)B  C

(05年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西厢记》)

  (2)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3)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1)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2)冰泉冷涩弦凝绝    别有幽愁暗恨生

(3)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0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1)颔联:微风吹开,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3)“为拂绿琴埃”

9.B  10.A  11.D  12.B

13.(1)正逢同乡郑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绢都送给了他。

   (2)(阳城)经常拿木枕和布被去典押换钱,人们敬重他的贤德,争着买他的东西。

   (3)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或“等候”)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美好,每月总有所得。

(0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动物细胞生长繁殖的规律是左右对称发展。细胞系统左右两侧细胞的生长繁殖总是互相竞争,右侧增长引起跟左侧不对称不平衡,促使左侧细胞生长繁殖;其生长繁殖的惯性使其超过右侧,又促使右侧细胞生长繁殖以趋于平衡,就是在这样的“对称――不对称――对称”中,两侧竞相生长繁殖,直至成形。动物进化是由机体的不对称向两侧对称发展,而两侧对称发展正是从低级动物通向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动物的至关重要的一环。现在为多数人所知的最早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是在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在寒武纪地层中的发现,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演化,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寒武纪大爆发”。1909年,在加拿大落基山脉的布尔吉斯页岩中,发现了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证明现生动物界的所有门类在寒武纪时已经出现。

然而,2004年11月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__县北斗山区的岩石层中,发现了5.8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的化石。这一新发现在古生物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为我们翻开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史册的重要一页,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提前约4000万年而到了寒武纪之前。

北斗山区发现的化石中的这种多细胞动物非常小,它的体长只有0.2毫米,还不及两根头发丝的宽度,肉眼无法看清,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尽管这一古老动物躯体很小,科学家还是辨别出了它内部的几个器官: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消化道前端有向腹部开口的口部和紧接其后为多层构造的咽壁所包绕的咽道等。它的形状像是压扁了的龟壳,机体由外胚层、内胚层和完全中胚层组成。它的组织构造的复杂性表明它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这一化石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真体腔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代表,而真体腔动物的起源至今仍是科学之谜。

由于这种两侧对称动物很小,它所生存的时期又非常特殊,相当于地球演化过程中严冬刚刚过去、早春悄然而至的瞬间,于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就将这一化石命名为“小春虫”,并冠以化石产地名,称为“贵州小春虫”。

5.下列关于“小春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春虫”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发现的5.8亿年前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

  B.“小春虫”是在比多细胞动物大规模演化的寒武纪还早的岩石层中发现的。

  C.“小春虫”化石是根据这种动物的体形特点和它生存的时期、季节;地点来命名的。

  D.“小春虫”这种动物的外形像压扁的龟壳,它虽然很小,但已经有了三胚层的构造。

6.关于发现“小春虫”化石的意义,下列表述错误的―项是 ( )

  A.可以作为否定“寒武纪大爆发”理论的一个有力的例证。

B.翻开了地球生命进化史研究的新的一页。

  C.验证了动物细胞生长繁殖总是左右对称发展的自然规律。

  D.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推到了5.8亿年前。

7.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中介绍了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两侧对称动物化石“小春虫”的有关情况,包括它的组织构造、命名由来以及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B.1909年加拿大落基山脉发现的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武纪大爆发”理论。

  C.称“小春虫”为两侧对称动物,是因为它的外形、内部器官呈对称状态,其内部器官的对称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

D.“小春虫”这种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组织构造相当复杂,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表明这种动物已经生长成形。

8.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研究以“小春虫”为代表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将有助于我们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

  B.“小春虫”已经具有了原始状态的感觉器官,表明它具备了对外界的感应能力。

C.“小春虫”可能是通过位于消化道前端的口部和紧接其后的咽道来获取土壤中养料的。

  D.“小春虫”的发现,表明真体腔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的一个特征,这将为研究真体腔动物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5.C  6.A  7.D  8.C

(05年江苏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B:这次外出比赛,我―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C:“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由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  D: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05年江苏卷)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 

A:联合国维和__进驻后,这一地区箭拔弩张的局势才得以缓和,冲突双方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 B:没有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就贸然作判断下结论,那么,这种判断和结论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C:在竞选过程中,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拢络人心从而赢得选票的做法,是非常可耻的。 D:事故发生后,他迅速赶赴现场坐阵指挥,直到被困井下的矿工全都脱离危险才离开。

(05年重庆卷)(1)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①符合说明文文体特点。②字数少于200字。(10分)

(2)“自嘲”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自我嘲笑”。自嘲既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每个人都可以自嘲,也可以评议他人的自嘲。请以“自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

(05年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钢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族更为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族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育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是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化使地价狂升,尤其中国突然冒出十二亿人,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稍微明了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夏是我们唯一现实的选择。看到某些洋人对四合院之类津津乐道,不必去过分地凑热闹。

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17.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2分)

答:

18.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9.“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4分)

答:

20.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4分)

答:

21.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6分)

答:

17.(2分)即使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__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18.(4分)(1)铺垫作用  (2)对照作用

19.(4分)(1)趋同化(2)①生活空间的一致 ②生活方式的相似 ③思想感情的相近

20.(4分)(1)不可以。(2)①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

②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

③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

21.(6分)(1)无论是传统旧式宅院,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

(2)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

①辩证的态度   ②时代的眼光   ③深刻的反思

(05年重庆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4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屈原《离骚》

(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3)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苍山负雪,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姚鼐《登泰山记》)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朱自清《荷塘月色》)

(1)长余佩之陆离(2)梧桐更兼细雨(3)悟已往之不谏(4)明烛天南(5)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