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凉州词(其一)张籍
连城幕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11.A 12.B 13.D 14.C
15.(1)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2)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
(3)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8.D 9.C 10.B

5.B 6.C 7.D
(06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人好问,人有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06年四川卷)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6分)
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答:
示例:
生活是一杯酒,品出人生滋味的酸甜苦辣;事业是一面镜子,照出生命价值的大小高低。
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信任是一缕阳光,驱散了怀疑的迷雾。
(06年四川卷)请根据下列文字概括我国自主研发的磁浮列车的优点。不超出20字。(3分)
最近,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列车成功通过了室外实地运行联合试验,列车采用的是常导电磁吸引力控制悬浮原理,运行中列车悬浮8―10毫米,时速在80―160公里之间。由于磁浮列车是在路轨上悬浮行驶,没有轨轮的机械磨损,因此列车运行平稳而安静。据了解,与时速可达500公里左右的高速成磁浮列车相比,这种中低速磁浮列车成本低,适合城市内部和市郊卫星城之间的快速运输。
答:
运行平稳安静,成本低,适合短途快速运输。
(06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乡村的瓦 冯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一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筮,丝韭选出垒挝!旦奎!
瓦更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里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的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是,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你一个疯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红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着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篷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距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星呢。那一顶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
意(4分)
答: 。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答: 。
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答: 。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答: 。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
14.(4分)
“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15.(4分)
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 ②对称之美; ③团结与温情; ④对乡村的坚守。
16.(6分)
“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17.(8分)
(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06年四川卷)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登高》 , 。
《登岳阳楼》 , 。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柳永的《雨霖铃》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琵琶行》
《雨霖铃》
(1)楼船夜雪瓜洲渡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亲朋无一字 地第病有孤舟
(2)剑阁峥嵘而崔嵬 渌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06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 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嶙”、“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 、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来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