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不得抄袭。
(06年重庆卷) 片段作文。(10分)
以“车站一瞥”为题目,作场景描写,不少于200字。
略
(06年重庆卷)从A.句或B.句中任选一句,仿照例句完成喻体部分。要求:两个喻体的内容构成对比系。(4分)
例句:济南与青岛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济南是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么青岛便是着摩登时装的美少女。
A.句: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现实世界是 ,那么网络
世界便是 。
B.句:语文与数学的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呢?假若语文是 ,那么数学便是 。
略
(06年重庆卷)在下列材料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4分)
1995年,27岁的孙炯去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导游考试 ① 遇到一道考题 ② 英国小说家J ③ 希尔顿的小说 ④ 消失的地平线 ⑤ 里写到的 ⑥ 香格里拉 ⑦ 源自哪种语言 ⑧ 法语、英语 ⑨ 还是喜马拉雅山麓的一种方言 ⑩ 答案是最后一个。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06年重庆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4分)
(1)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此二句出自《 》。
(4)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开创了被后世誉为“ ”的优良传统。
(1)俯察品类之盛
(2)渚清沙白鸟飞回
(3)过秦论
(4)建安风骨
(06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雷 张维屏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8.C 9.B 10.B
11.(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06年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物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物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不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
5.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的转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6.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物质、文化形式的变化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性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
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文化的碰撞和转变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的文化转型
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
5.D 6.A 7.D
(06年重庆卷)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慰藉 销毁 矫揉造作 瞠目结舌 B:焦躁 坐标 变本加厉 缘木求鱼 C:颠簸 竣工 关怀备至 顶礼摩拜 D:盘绕 静谧 哄堂大笑 迫不及待
(06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康德)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歌德)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吕氏春秋》)
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方式。(旅游学专家)
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疲劳到来之前,适当休息效果会更佳。(医学专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个字。
⑤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