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广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间关莺语花底滑, 。 ,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宫赋》)
(4) ,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学素养。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5.D
6.D(A但,却,表转折;B因为;C所字结构;D由;在)
7.B
8.C(“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错。并非当时就明白的)
9.(1)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词类活用的考查。
①(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②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德:感激,感恩
(07年广东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古学家对两干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文。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07年广东卷)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 我们的学习效果。 ②老百姓说得好, 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 诚实温和。
A:考查 宁可 品性 B:考察 宁愿 品性 C:考查 宁愿 品行 D:考察 宁可 品行
(07年北京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07年北京卷)下面这则新闻报道向北京市民__了两条重要信息。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5字)(4分)
[本报讯]近来,北京市民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情况更加关注。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终点为北京颐和园旧城湖,总干渠1277公里。其中,北京段起点在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段输水管道线路长74.8公里。中线工程竣工后长江水才可进京,竣工时间最后敲定为2010年。为保障在长江水抵京前北京的用水,南水北调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完工,2008年4月具备通水条件:届时,前段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从河北省的岗南等4个水库引水,每年大约可向北京供水4亿立方米。这对奥运会筹备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一条信息:
答:
第二条信息:
答:
答案示例
信息一:长江水将在2010年引人北京。
信息二: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年底完工,可作为应急调水通道。
评分参考
答对一条得2分,超字减1分。意思对即可。
(07年北京卷)将下面6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 竹刹涛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那里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①顶上盖有色彩灿烂的瓦。
②背后是景山。
③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鼓楼。
④周围绕有城壕与金色瓦顶的墙垣,
⑤由景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轴,
⑥山上共有五座亭台,
答:
④②⑥①⑤③
(07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①
采采,薄言②采之。采采,薄言有③之。
采采,薄言掇④之。采采,薄言捋⑤之。
采采,薄言⑥之。采采,薄言礻颉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手持衣角盛物。
⑦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
12.(7分)
①(1分)赋
【评分参考】
本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凡不答"赋"者皆不得分。
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评分参考】
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仅答其他内容不得分。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评分参考】
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
要点不全者酌减1-2分,与这三个要点无关的回答不得分。
(07年北京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乡愁》,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艾青、余光中的诗作。 B:巴尔扎克和卡夫卡都是著名小说家,前者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后者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 C:鲁迅曾对章回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以很高评价,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D:人称“小杜”的唐代作家杜牧,工诗擅文,《过华清宫》和《阿房宫赋》都是他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