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000年之久。尽管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坟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

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应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基本装饰手法。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zōng jiāo 、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既体现了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6.下列对“彩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陶是一种陶璧上有各种彩纹的远古陶器,其纹饰的特点有时作为原始文化类型划分的依据。

B.彩陶是一种集实用、审美等文化功能于一体的远古陶器,在中国原始文化遗存中具有代表性。

C.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一种带彩陶器,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D.彩陶是在素陶基础上发展而来后一种带彩陶器,体现了中国远古先民对美的追求。

7.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化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发展的状况。

B.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特情境。

C.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D.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不论先后,都经历过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中国是出现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

B.中国的彩陶制作精美,文化信息丰富,出土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年代最为准确,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C.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造型却颇具匠心,例如让编织纹和几何形纹的彩纹与底色相互衬托,产生出虚实相应的双关效果。

D.与其他几类原始文化遗存相比,只有彩陶能同时为探索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等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依据。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也是其他经历过彩陶阶段的国家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B.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因为从考古学来说,彩陶文化其实是从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

C.彩陶的制作颇具匠心,体现了远古先民的审美追求,但它的制作主要还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

D.彩陶虽然是原始人类生产的一种器物,但它的一些制作经验却对后世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C   7.D   8.B  9.A

(07年湖北卷)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电视剧的生产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走一条生产¬¬¬――市场――播出――盈利――再创作的良性循环的路子。 B:造成这种事故的原因,公司领导认为主要有两个:一、具体施工单位对安全问题不重视,只抓生产进度,不抓安全;二、具体操作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C:在鄂西大山的半个多月里,将士们不论是行军还是宿营,都能听到老虎、豺狼、野猪、豹子……及其他野兽的叫声,已经习以为常。 D:大妈常抱怨自己的记性不好:“我现在有一个毛病,就是站在电梯旁边的时候,总是忘记了自己是要上楼呢,还是要下楼。”

(07年湖北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B:我国大部分磷化工骨干企业集中在磷资源比较丰富的云、贵、川、鄂和靠近外贸出口市场而技术力量又相对较强的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区。 C:《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D: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 类、水产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07年湖北卷)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战栗  凭心而论  众品铄金   心有灵犀一点通 B:溜达  门可罗雀  原形毕露   置之死地而后生 C:纰漏  贻笑大方  恼羞成怒   冒天下之大不韪 D:吞噬  重整旗鼓  共商国是   一年之计在于春

(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

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

1.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

2.记叙、描写、议论或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力;

3.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

4.调动语言及知识积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准确、鲜明、生动。

(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傅聪,钢琴演奏家,生于193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1955年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和“玛祖卡”演奏最优奖。他以“钢琴诗人”的称号闻名于世。

你很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了吗?

我的父亲钟情于法国文学,还把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是罗曼・罗兰和其他许多法国艺术家的密友。在我只有5岁的时候,他就影响乃至强迫我学习钢琴。不过,到我17岁去波兰学习钢琴的时候,我已经真正爱上弹奏钢琴了:

你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谁?

喔,太多了:像肖邦、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他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流传后世的杰作。我们永远不能用“完美”来形容音乐上的造诣,每种探索都是阶段性的,每个新的时期对杰作都有新的定义。

我觉得,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的天生的气质,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弹他的音乐,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地在说我自己的话。莫扎特是什么呢?那是我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世界在说话,他是我追求的理想。舒伯特像陶渊明,舒伯特的境界里头有一些我觉得就像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传统上特有的那种对人生的感慨?

我听说现在数量惊人的中国家庭送孩子去学钢琴,你怎么看这件事?

假如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成名成家的捷径,那他们是不可能做到的!假如他所追求的就是这些的话,他所得到的价值就不是我认为的音乐艺术里面的价值,而是世俗观念里面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危险的价值。假如不具备对音乐那种“没有它就不能活”的爱,那还是不要学音乐,学电子、学医、学法律成功的机会都要大得多!学艺术一定要出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大爱之心”,然后愿意一辈子不计成败地献身。假如有这样一个出发点,即使孩子不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音乐家,可是他有了一个精神世界让他可以在那儿神游,这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

你认为追求音乐更高境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我在各国讲学时经常举个例子,那就是黄宾虹说的“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他拿庄生化蝶做一个比喻,说“师今人”就好像是做“虫”的那个阶段,“师古人”就是变成“蛹”那个阶段,“师造化”就是“飞了”,也就是“化”了……伟大的作曲家写的作品完成后还会不断地发展,它会越来越伟大越深刻越无穷越无尽,所以“造化”跟自然一样生生不息,不断复活、再生、演变:真正的“造化”是在作品本身?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天分?勤奋?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还是思想?

可能这些都需要……但是现在我觉得,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能够坚持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永远表里如一:这在音乐上也很难做到:

你经常提到“赤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

是呀,如果你的琴声很纯洁地发自内心,就会天然有一种感染力=我父亲经常说,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有的人可以弹得很华丽很漂亮,你也会欣赏,但被感动是另外一件事:科尔托就是这样,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他真实感人:

什么是你说的好的音乐?

对音乐内涵有真正的理解,而且真正有个性,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道理的,是真正懂了音乐之后的创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学问。

(节选自[法国]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

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4分)

20.傅雷曾对傅聪说:“做人,才做艺术家。”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5分)

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 再生、演变”? (6分)

19.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访谈文本的特征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

­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怎样成为一个艺术家。

20.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和评价被访者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能摈弃世俗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精神;有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

21.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究文本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与再创造)。

(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泥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

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

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16.本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

­17.本题考查考生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丰富内涵的能力。

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

18.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创新与想象 王生平

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二者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著名钢琴家因演奏成名的钢琴曲错了一音而后悔: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半拍之慢,是美感强弱的构成因素、决定成分。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即使有了新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会是“睫在眼前常不见”,只是有些“美妙”感,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杨振宁20世纪50年代关于“交换规范场论”的论文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我到1964年以后才清楚认识到它跟数学的关系:” (《杨振宁文集》)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原本就是画家,1832年10月他在由法国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名叫杰克逊的医生在介绍一种叫“电磁铁”的新器件时说:“实验已经证明,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地通过。”正是这句话使莫尔斯沉浸在神奇的幻想之中,他大胆设想:既然电流可以在瞬间通过导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电流来远距离传输信息呢?这个想法使他坐卧不安,从此以后,他告别了艺术,投身到科学领域,专门研究电流传输信息的问题,最终发明了电报:美国发明家郝奥发明缝纫机的针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中完成的?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既不是著名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力学家,而是一位整天摆弄花草的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这些事例意味着,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

上述的创造和发现说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王国维曾提到了这一现象,他通过讨辛茅蒺询。《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研究,认为“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1964年8月,__在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时也认为,“这首诗含有地圆的意思”。西方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美是真理的光辉”,而爱因斯坦直接把科学发现称为“自由创造”,表达的均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审美与科学殊途而同归:同归于历史、实践和生活,分途在求真、抽象与求美、具体的社会分工上。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中外先贤、学者给了我们以忠告。达尔文说,若有来生,不再成为制造公司的机器,每周要读诗、赏画、学音乐。工程院院士许国志诗云:“他生倘得从吾愿,甘为诗书再献身:”由于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又由于生活、实践是整体的、不能分割的,产生了专业和特长的强强联盟,消化着消极的弊病,使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而美育学科的建立,则意味着我国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启示我们,不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艺术追求的是美,但也离不开真。

B.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会有美感。

C.科学家在追求“真”的同时,有时也会感受到“美”。

D.科技创新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也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

E.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是指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

F.科学与艺术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3分)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

B.__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

15.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

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

12.AC

13.D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

15.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

一个人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07年广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2)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4)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学素养。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07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