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安徽卷)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08年安徽卷) 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7分)

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③不少于80字。

(08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豆古不敢。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闲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来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云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莽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上巅布数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 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杯,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1)

(2)

(3)

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1)孩子:

(2)老人:

(3)热恋中的情人: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答:

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答:

14、(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

    (3) 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主了沦桑之感,(心绪感受)

15、(1) 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未充满渴望。

     (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

     (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恋,

16、(1)运用拟人的修辞的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17、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

(08年安徽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题)(5分)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2)谨痒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孟子》)

(3)其志洁,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马迁《屈原列传》)

(4)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5)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6)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7)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8)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思而不学则殆 (2)中之以孝悌之义(3)故其称物芳(4)羁鸟恋旧林(5)凭轩涕泗流(6)犹抱琵琶半遮面(7)渺沦海之一粟(8)两情若是长久时

(08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__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佳,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谰、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 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 字面想象,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巨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8、D    9、C

5、C   6、D    7、B

(08年安徽卷)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审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08年安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B: 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C: 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日”。 D: 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从源头上限制了塑料袋的生产,但要真正减少塑料袋污染,还需消费者从自身做起。

(07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个字。⑤不得抄袭。

解析:

这个话题诗意盎然又简洁、明确,有较大的开放度。考生可以追索自己的人生体验,怅惘于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一步步远去,也欣喜于思想的成熟、认识的深刻;可以将深邃的目光投向人类历史,思考文化与思想的变迁、国家与民族的兴亡;当然,也可以关注我们当下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敏锐地捕捉时代的投影和回响,在“消逝”与“重构”中选取一个立意方向。从教材上苏轼的《赤壁赋》等篇章中,学生应该可以汲取写作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思:

(1)从文化状态入手:“消逝”的本身是一种成长的经历,也是一种有些无奈的选择,而“行走”则是我们成长的脚步,并可以推及整个社会的进步。从“流行文化盛行,经典文化渐渐消逝”为切入点展开。经典文化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逝将会是一种极大的悲哀,我们应当多接受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多读些古诗文,读些大师之作,珍惜并学习我们身边的文化,保留住即将消逝的精华。这将是我们个人修养的提升,也是社会文化品位的提升。

(2)让历史人物做主角:《行走在消逝中》这个题目具思辨性与文学气息,我们既可作个人情感之抒发,又不妨以充分的史实掌故,为论点之阐明。重要的不是消逝之事本身,而是对消逝的看法。
应以豁达之心对待已逝的美,而以积极之心在路途中找寻填补。

(3)写自己的成长得失:我们的成长,便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从小到大,停停走走,看过路边的风景,听过林间的鸟鸣,闻过野花的香气,这些都在时间的消逝中慢慢成为脑中抽象的概念,伴随着我们一路成长。”

(4)写写身边的变化:污染、正义、动植物濒临灭绝……当然通篇不可过于消沉,毕竟“行走”二字淡化了“消逝”的低迷之感,因而还是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