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图,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答“明”“阔”,分析合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是诗歌鉴赏题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种题型,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含义)(2)如果用到了特殊表现手法,则要指出。(手法)(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诗句意)(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或情感)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并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卒章显志,由“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较容易把握诗人的情感――向往归隐,但要注意结合全诗去分析。

8、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借助语境、语法和成语知识,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必要时,借助代入法和比较排除法。根据词性推断,A项中“部使者檄刚抚定”中“檄”应为动词,是“用檄文征召”的意思,再根据上下文词义联想、推断可知B、C、D词义正确,故选择A)  

9、B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文言文阅读中,该考点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目类型,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最有力的体现。在人物传记文中,命题者往往选取某一个标准(如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力才干、思想品质)为依据,将若干个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或不符合某种标准的一项。选项A中,“昌民以刚为命”是廖刚安抚百姓的结果,“虽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一项符合“敢于抗争”也不能选;C项中“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指廖刚父子有信义,“是欲置我何地耶”是秦桧的言行,都不是直接表明廖刚“安抚百姓”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也不能选;D项中“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符合“安抚百姓”, 但“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一句是廖刚劝谏皇上不符合 “对不公事敢于抗争”, B项“从盗者使反业”是他安抚百姓的一个方面,“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是他面斥亿年的话,符合“敢于抗争”,故选B。) 

 10、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该类试题在命题时一般从以下角度设题:一、无中生有 二、张冠李戴 三、曲解词义四、时空错位 五、强加关系 六、夸大其辞。作答该类题目在理解词句含义的基础上整体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人物的活动范围,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及前因后果,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区分等,尤其要注意对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就本题而言,D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原文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 “乞”是求的意思,即求告皇上起用有德望的旧相,这里说成“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无中生有,因此该项不正确。)

(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旬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载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观,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想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能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

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是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所忽视。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

5.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 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 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 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 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 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 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 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 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5、B (答非所问,题干问的是“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应为介绍盖天说、盖天图仪,B项为介绍浑天学派)  

6、A (偷换概念,原文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并未提及“春秋时代的周人”)  

7、C (无中生有,文章倒数第二段说平面盖天图与浑象比较时,突出的是平面盖天图上星辰距离与不符合实际天象,浑象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08年全国卷Ⅰ)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08年全国卷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积极寻找发展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B: 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 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 阅览室图书馆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8.A  9.D  10.B

(08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动工。“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书院教育直接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同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5.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 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 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D. 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 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 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C. 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D. 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5.C    6.B   7.C

(08年辽宁卷)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红星小学门卫王然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小热病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 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 。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A:①④⑤②③⑥     B: ②⑥①④⑤③ C: ③⑥②①⑤④ D: ⑤③②⑥①④

(08年辽宁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政府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B: 这篇文章其中分析了形式,辨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大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心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C: 交通台日前播报说,有的人在小轿车内开着空调过夜,由此发生窒息死亡时间每年都有发生,应该引起司机朋友们的高度重视。 D: 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9.解析:选C。应为“钱财”的意思。

10.解析:选B。与“郑人病之”都是意动用法,“苦”,“以……为病”。A项,“成为病态”,动词;C项,“患病”,动词;D项,“使……成为病态”,使动用法 。

11.解析:选C。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④写乡校的作用;⑤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与以民为本关系不大;⑥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⑦写子产从谏如流;⑧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

12.解析:选A 。“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的说法不正确。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