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全国卷Ⅱ)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登高而招,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 《荀子・劝学》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告子上》)

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1)臂非加长也         声非加疾也              非利足也

    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2)故不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高低冥迷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08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1)(3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答出由雨丝想到“网”的给1分,“网春”有留住春天意思的给1分,想象、比喻生动、新奇的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2)(5分)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和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答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情绪的,给2分,没能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两句的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的分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的,经3分。

意思答对即可。

8、C    9、B     10、B

(08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到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5.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 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 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 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B. 1 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 戈迪尼奥这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D. 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爱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 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 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 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5、C    6、A    7、D

(08年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 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 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 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08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得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__、__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08年全国卷Ⅰ)请根据所给材料,把下列两个语句补充完整。要求对材料内容分别进行概括。(5分)

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

我们不能选择 ,但我们能够选择

示例:要不要灾难   对待灾难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

(08年全国卷Ⅰ)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⑴“惠顾”改为“浏览”;

⑵“你”改为“贵”;

⑶“可”改为“清”;

⑷“洽谈”改为“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积累需要必要敬谦词知识,树立“从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的意识,留心生活中的常见的应用文体。

(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的荒凉、那么的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们带到了古董滩,那里即是阳关的遗址。

古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象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答: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答: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答: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答: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用?(6分)

答:

14、(4分)

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解析: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等级为C级,答题区间在第二段。

15、(6分)

⑴宽广的绿色林带与沙漠戈壁的反差巨大,使我突然产生了惊喜之感。

⑵城砖磨制的阳关砚,蕴含着历史文化气息,使我对阳关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了一些。

⑶出生入死的人生经历,使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生活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感触,给后人留下了哲思和诗情。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此题是全国一卷出现频率最高的一道题,几乎年年考,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作答该类题时,一、切分该句,划出重点词语,解释出该词的隐含意思;二、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把握作者的隐含在其中的情感。如15(1)“就好像突然闯入了绿色的海洋”在文中第三段,“绿色的海洋”指沙漠中的绿色林带,和上文的荒凉的沙漠、戈壁相比,突出了作者乍见绿林带时的惊喜。

16、(6分)

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

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

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解析:本文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本文写阳关古道的苍凉美,主要通过3、4、5段来体现,归纳出3、4、5段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古道苍凉的特点即可。

17、(6分)

(1)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解析: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最后一段卒章显志,“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可见作者对今日阳关的赞美。

(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结尾段结尾句在文中的作用,答题要点有二:一在结构上,回应开头提问,在结构上前呼后应;二在内容上引用郭小川的诗句再次表现现在的阳关已不再荒凉、令人感伤,表现了作者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再次表明作者的观点。

(08年全国卷Ⅰ)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西望夏口,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锦城虽云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韩愈《师说》)

⑴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⑵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不如早还家  侧身西望长咨嗟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