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宣武区质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文意,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分句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4分)

因为每个人的个性、志趣、爱好、修养不尽相同,对书的喜爱也就千差万别了。有人偏爱小桥流水般的抒情小品;有人钟情跌宕起伏的悬疑剧本;情深意浓的言情小说有人迷恋;江河澎湃似的骁勇檄文有人喜欢……不同的读者,有人倾心静水深流,有人选择大开大合。

有人偏爱小桥流水般的抒情小品;有人江河澎湃似的骁勇檄文;有人迷恋情深意浓的言情小说;有人钟情跌宕起伏的悬疑剧本……[评分标准:本题4分。顺序、句式正确,1句给1分,2句给2分,3句给4 分。若顺序颠倒扣1-2分。若均改为“跌宕起伏的悬疑的剧本有人钟情”这种形式,只能得2分;因语境中的第一句话强调的是不同的人。]

(08年宣武区质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

酒 事

于德北

17岁那年,我离开了学校,走上了社会.我父亲是一个古板而严谨的人,他当时是一家报纸的副总编,在人群里总有点面子,特别希望我能去一家好一点的高中重读.我生来就倔,小事还犹豫,大事从来是一去不回头.当时,我外语不好,数学不好,考上大学的希望十分渺茫,所以,我毅然选择离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漂泊.

我曾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力工。

力工的活苦,没技术,让人瞧不起。不像钢筋工、架子工、木工、电工那么气派,受人尊敬。力工像杂役,什么地方缺人都得顶上。

心中就苦闷。

苦闷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毕竟上自己的选择。

那年夏天,雨水大,工期被耽误了,大家都很着急。有一天,我被分到李师傅带的混凝土班,跟着大家打立柱。一天的任务是11根立柱,打到下午的时候,云彩就来了。李师傅抬头看看天,凭空叫了一句:“爷儿几个,加把劲,抢雨前干完了,我管酒。”

我知道这个李师傅,他是建筑公司的劳模。他有一个疯老婆,已经疯了三十几年,但三十几年里,李师傅从来没让她磕着、碰着,从来没让他弄脏了衣服,从来没让他走失过。

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师傅有一个女儿,刚刚上大学,李师傅的负担不轻,平日里花钱节省人人尽知。

“真管酒?”有人问。

“管!”

李师傅平时是一个话语极少的人,他这一喊,有一点一诺千金的意思,身边的人陡然增了一股劲,硬是抢在倾盆大雨下来之前,把立柱打完了。

酒、肉都有价,酒是9毛钱一斤,肉是8毛钱一盘。

六个人,围坐在工棚里,大呼小叫地吃开了。

我不会喝酒,自然往后挪挪身子,我感到有点冷。这时,一只粗糙的大手扶住了我的后背,并用力地往回拢了拢。

是李师傅。

他把发乌的饭盒递到我眼前,说:“啁一口。”

我摇了摇头。

“啁一口。”

语气是命令似的。

我接过饭盒盖,抿了一口里边的白酒,顿时被呛得咳嗽起来。

李师傅拍了拍我的后背,鼓励说:“再啁一口。”

我抬头看看他,突然在他的目光里发现了一种异样的东西――那是父亲般的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

我又喝了一口。

是喝,不是抿。

一股热浪从喉头一直冲到胃里,又从胃里反到心上。

工友们都笑了。

那天,我喝多了,李师傅领着我,站在工棚的门口,冲着如注的大雨说:“喊一声,喊一声就什么都好了。”

说着,他“啊――”地大喊了一声,那声音撕心裂肺,神鬼皆惊。

“啊――”

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如同悲怆的《命运交响曲》,渗入雨水里,向四周溅落了。

“啊――”

我也叫了起来。

“啊――”

随着喊声,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啊――”

随着眼泪的掉落,我心中的块垒也一点点地坍塌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师傅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孩子,喝了酒了,是男人了,不哭了。”

随着李师傅的话音儿,雨突然停了。那一刻,我觉得我长大了。

17.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品以“酒事”为题,“酒”象征着生活的苦难,只有饮下这碗苦酒,才能面对这坎坷的人生。这是“我”步入社会上的第一课。

B.作品中写到了两个父亲,李师傅“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使“我”倍感温暖,体会到自己父亲身上少有的鼓励之情。

C.作品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性格,“爷儿几个,加把劲”“真管酒?”等语言描写,将人物豪爽、直率的性格表现得生动传神。

D.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相当准确,同样表现饮酒,“啁”的痛快,“抿”的羞涩,“喝”的坦然,这些词既叙写动作,又传达心理。

E.随着李师傅的喊声,“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将劳动的热情和团结的力量抒发得真切感人。

18.倒数第三段中“我心中的块垒”,在作品中具体指什么?(2分)

19.结合作品,简析“雨”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20.结合作品,简析李师傅这一人物的形象。(6分)

17.[A](对作品意象理解有误:“雨”象征着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酒”则是困苦生活中的“强心剂”。)[E](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有误;工友们的叫喊与李师命脉以及后来我的叫喊意味相同,都是对“悲怆”命运的抗争、对“心中块垒”的浇灌。)[评分标准:本题4分,一项1分。]

18.①中途辍学,大学梦破灭的失望;②做力工让人瞧不起的苦闷。[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点1分。]

19.①“那年夏天,雨水大,工期被耽误了”;下午打柱,“云彩就来了”,暴雨将至:“雨”为人物表现和事件生成提供了基础。②“李师命脉领着我,站在工棚的门口,冲着如注的大雨说……”:“雨”催化了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发展,丰富了“酒事”的内容。③“随着李师傅”的话音儿,雨突然停了”:“雨”强化了人物的心声,在塑造形象、体味人生等方面使作品达到高潮。[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点2分。结合原文,1分;分析作用,1分]

20.①勤苦耐劳、带班有方的劳模形象;②勤俭持家、尽职尽责的丈夫、父亲形象;③成熟坚忍、不畏艰难的生活强者形象。[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点2分。不能体现作品内容的无据定性,不给分。]

14.①艺术手法方面;②精神思想方面。[评分标准:本题4分,一点2分。]

15.(3分)D[①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散文;②特指第三段中鲁迅、周作人等人所写的现代散文;③泛指一般意义上的散文;④特指没有写作难度的当下散文。]

16.(3 分)D[此说法过于绝对,“必将……”有悖事理逻辑。]

(08年宣武区质检) 将下面的古诗文补充完整(任选七小题)。(7分)

①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③金黄色风玉露一相逢,_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④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⑦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⑧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____________________!(关汉卿《窦娥冤》)

①脉脉不得语②自古逢秋悲寂寥③便胜却人间无数④一骑红尘妃子笑⑤一蓑烟雨任平生⑥花自飘水自流⑦竟无语凝噎⑧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评分标准:本题7分。/任选其中7个小题,每小题1分,多字、丢字、写错字一律不给分。]

(08年宣武区质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10分)

鹧鸪天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①绍圣二年,黄庭坚因被诬修《神宗实录》失实,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在贬五年余。这首词就是作者在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所作。史应之:黄庭坚在戎州贬所新交的友人。

(1)词,又称______________。“鹧鸪天”是首词的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4分)

(3)这首词中多次写到“黄菊”“黄花”,结合作品简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4分)

(1)诗余(或“长短句”“乐府”); 词牌(或“词调”)[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空1分。](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被诬遭贬抑郁难平而故作天真的狂放、傲慢的性格。[评分标准:本题4分。“遭贬抑郁”与“狂放傲慢”各2分。](3)这首词中的“黄花”的形象出现了三次。“黄花白发相牵挽”,写自己与黄花同归的强健姿态。菊花是耐霜傲寒的坚贞者的象征,词人反复写菊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豪气、勇气、不平之气。[评分标准:本题4分。三次“黄花”形象的分本析阐释,各1分;总体意味、作用,1分。]

(08年宣武区质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用“/”为其中画线部分断句。(5分)

齐王好衣紫,齐人皆好也。齐国五素不得一紫。齐王患紫贵。傅(太傅)说王曰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紫衣进者曰益远寡人恶臭。是日也,朗中莫衣紫;是月也,国中莫衣紫;是岁也,境内莫衣紫。

傅说王曰/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紫衣进者/曰/益远/寡人恶臭。[评分标准。本题5分。每断对2处给1分,全断对给5分。]

(参考译文)齐桓公喜好穿紫色的衣服,于是全国人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用五匹素也不如一匹紫色的布。齐王为紫布太贵而担忧。太傅劝谏齐王说:“《诗经》上面说:‘君王不身体力行,百姓就不会相信。’现在大王想要让百姓不穿紫衣服,您就应当自己先脱下紫衣服上朝。群臣有穿紫衣服进见的,您就说:‘离我再远一些,我讨厌那种气味。’”这一天,侍从宫中就没有穿紫衣服的人了;这个月,都城中都没有穿紫衣服的了;这一年,齐国的境内就没有穿紫衣服的了。

6.A(慷慨:胸有大志。)

7.C(C项中前“相”作副词,偏指一方,指“我薛胄”;后“相”也作副词,表动作行为涵及双方或双方,为“互相”之义。A项中两个“为”均作介词,“被”;B项中两个“乃”均作副词,“才”;D项中两个“以”都作动词,,“认为”。)

8.A(司马王君馥固谏,乃听(向道力)诣郡。)

9.C(②薛胄途遇向道力发现他有可疑之处,要留下他盘问,表明他明辨诈伪。③司马王馥,竭力袒护向道力,薛胄毫不客气指斥他的过错,表明他洞愁问题本质的坚决态度。⑤在皇上准备罗织高的罪名时,薛胄勇敢地站出来公正地辨明真相,为其洗清冤屈,表明他明辨诈伪。①是说薛胄刚任兖州刺史,就迅速审现陈案,表现了出色的断案才能。④是说他在兖州兴修水利,造福百姓。⑥指薛胄被冤屈,相州吏民一百多人到朝廷替他申辩,表明他深得民心。)

10.B(第二段对向道力事件的叙述思路是:薛胄察觉向道力诈伪,斥责王君馥袒护向道力,而后派人抓捕了向道力。)

(1)①“新年未花”的感叹,含有对春天的渴盼之情,开篇明义。②“未有芳华”与下文“惊见草芽”“白雪作花”相应,先抑后扬,开篇的阴郁为后文的热闹作铺垫。[评分标准:本题4分,2个要点各2分。]

 (2)①东方诗将雪比作花,说雪落在树上分不清哪个是雪哪个是花。韩诗将雪拟作人。“却嫌”“故作”等人格化描写,将雪“等不得”的情态表现得很有魅力,突出了诗人对春的渴盼。②两首诗都寓有作者盼春的心情,但东方诗侧重在形态方面,而韩诗则写出雪的神韵、情态,所以说韩诗在咏物(雪)方面更胜一筹。[评分标准:本题4分。两诗“怎么写的”,2分;两诗咏物比较,2分。]

6.B.[当:相当(的食宿费用)。]

7.B.[A项第一句“其”:代词,领属性定语,“这个人的”;第二句“其”:代词,作小主语,“他”。B项两个“所以”为固定结构,可以解为“用来……”。C项第一句“惟”:副词,只、仅仅;第二句“惟”:副词,表祈使,“希望”。D项第一句“于”:介词,“被”;第二句“于”:介词,“在……中”。]

8.C.[“皆待人力而后完也”这句的主语应该是上文“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9.B.[A项第一句“手馒衣食”充分表明他自食其力的准则;可第二句说的对象是“各级官吏”;并非专指“食焉怠其事”者。B项第一句说王承福吃住雇主家都要用劳动所得来偿还,充分表明他自食其力的准则;第二句直接对“食焉而怠其事”者进行批判。C项第一句说王承福心地善良,肯于周济弱者,与“自食其力”无关;第二句是批判“食焉而怠其事者”聪明反被聪明误。D项第一句说王承福自陈干些力所能及之事,是对“自食其力”准则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述;第二句是王承福对富贵之家衰败原因的思考,指出“盛衰无常”的世间常理,谈不上“批判”。]

10.A.[王承福并未做官,所以他放弃的只是官勋。做泥瓦匠卑贱是一种社会认识,并非王承福的认识。]

(08年石景山一模)有人说:有着纯正追求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请你根据自己对这句话或其中某些关键词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