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东城区)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城市准入与共同体精神

21世纪中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以便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准入制度的提出是有其现实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城市治安的恶化。有人认为城市的外来闲杂人员是造成人们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必须限制。可是这种变相的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冲突。经济学家们早就发现,在一场经济博弈中,当那些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者们知道这场博弈是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时,当他们对其他博弈者过去的表现都相当了解时,当博弈人数有限时,他们之间就更喜欢合作。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过去说农民老实厚道,特别是那些越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就越老实厚道。如今突然把这些农民称为“低素质”的闲杂人员,说他们是犯罪的根源,原因之一,是他们离开了过去那个面对面的生活圈子,来到了谁也不认识的大城市。来无踪去无影,老实厚道已经不符合他们生存的利益。大家要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一锤子买卖当然就没有必要信守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规则,偷偷抢抢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就需要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不是一锤子买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或者游戏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之中。这样,大家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时时顾及对他人的责任。再简单地说,构成社会基础的是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

现代国家成了维护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比如,当你到美国的一个大都市,可以把自己的信用卡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用不着担心自己受欺诈。现代国家的管理已经如此周密,保证了这种不相干的人之间的交易也是要重复的。不过,所有这些都不能取代基层的制度建设;在人们从村庄一样的面对面社区走进现代大都市所代表的陌生人社会时,怎么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城市化进程恰恰是这方面的一块试金石。

英国都市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赖于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一系列立法,从而逐渐承认工会的权利,保证工人阶级的基本福利,把劳工阶层接纳为城市共同体面的一分子。

在城市化中吸收外来人员方面最成功的,还是战后的日本。一位日本官员在10年前说了一句话:日本是一个村庄!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没有打破村庄里那种面对面的社会人际纽带。战后日本给农民的福利非常丰厚,农村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在工业化进程中,东京的一个大公司跑到一个村子,一下子把村子里一年毕业的学生全雇下来。这样,村子里一代人集体进城,到了一个公司,有了终身的工作和优厚的福利。他们自然以公司为家,在大都市还和在村子里一样,维持着对小共同体的忠诚。

从世界工业化的大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准入制度不仅无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从长期看,可能会把治安搞得更坏。城市治安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来“闲杂人员”失去了传统的共同体和面对的人际网络,同时又不能进入新的共同体,并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这样的环境自然促使他们在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时进行一次性的交易。上述各国国情虽然不同,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问题的根本都是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本文取材于薛涌《不要把穷人拒于城市之外》)

14.下列对“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人们进行交易时,喜欢与那些不断重复的交易伙伴们合作或游戏。

B.在个人利益交往中,人们愿意与那些彼此熟悉的少数人打交道,以维持不断重复的交易活动。

C.说明人们生活在一个面对面的世界里,不仅与周围的人知根知底,而且要和这些人重复地打交道。

D.说明人们生活在一个面对面的世界里,与周围极少数的几个知根知底的人,要经常地打交道。

15.根据文意填空。(3分)

现代城市实现长治久安的三个因素是

16.文章为什么说“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问题的根本都是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4分)

答:

14.(3分)C

15.(3分)

①国家应具有维持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

②最大限度地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

③立法接纳入城者为城市共同体中体面的一分子

16.(4分)城市治安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来“闲杂人员”失去了旧的人际网络,同时又不能进入新的共同体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这样的环境自然促使他们在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时进行一次性交易;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接纳他们,使他们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原因:3分,解决问题:1分)

(08年东城区)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7分)

①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

,对此欲倒东南倾”,唤起读者的遐想。

②李商隐在《锦瑟》的颈联中给人们展示了两幅美好的画面,“

。”真可谓奇峰突起,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

③陆游《书愤》一诗中的“ 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

②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每空1分)

(08年东城区) 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①―③题。(10分)

悲陈陶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青坂

杜 甫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注释:①陈陶:地名。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义军与安禄山军队作战惨败于此。

②孟冬:即十月,冬季的第一个月。记此次作战时间。

③十郡:指陕西地区。义军的籍贯。

④青坂:地名。在陈陶以西。义军惨败处。

⑤黄头奚儿:有一个名为室韦的部落,以黄布裹头,故称为“黄头奚”。奚儿:指安禄山所部边疆少数民族士兵。

①《悲陈陶》一诗中“仍唱”和“更望”两个词语意义深刻,请仔细揣摩,作简要分析。

(2分)

答:

②比较两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两次战争的。(4分)

答:

③谈谈《悲陈陶》与《悲青坂》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4分)

答:

①(2分)

参考答案

“仍唱”表现群胡骄横嚣张;“更望”反映人民希望义军再接再厉,杀敌报国。(或:表现人民已经望过一次,官军虽然来到,却是不争气,没有能够解救人民。人民只得日夜地再盼望下去)(各1分)

②(4分)

参考答案

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描写两次战争;(2分)《悲陈陶》先写战事之惨,再写强虏之骄;(1分)《悲青坂》先写叛军之跋扈,再写官军之惨败。(1分)

③(4分)

参考答案

相同:都是表达百姓在战败之后渴望军队重整旗鼓、战胜安禄山军队的心情。(2分)

不同:《悲陈陶》一诗写百姓日夜盼望义军到来的焦急心情。(1分)

《悲青坂》一诗则着重写出百姓希望义军做好准备、来年再战以确保胜利,情感较前诗更理性一些。(1分)

 

(08年东城区)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人主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譬犹方员之不相盖而曲直之不相入夫鸟兽之不可同群者其类异也;虎鹿之不同游者,力不敌也。是故圣人得志而在上位谗佞奸邪而欲犯主者譬犹雀之见鹃而鼠之遇狸也亦必无余命矣是故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 (取材《淮南子・主术训》)

人主贵正面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譬犹方员之不相盖/而曲直不相入/夫鸟兽之不可同群者/其类异也;虎鹿之不同游者,力不敌也。是故圣人得志而在上位/谗佞奸邪而欲犯主者/譬犹雀之见鹃//而鼠之遇狸也/亦必无余命矣/是故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2个1分。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6. D(接近)

7. B 助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A 副词,才/副词,却 C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些,D 介词,读wèi替/介词,读wéi被)

8. B(儿子)

9. C(②⑤间接表现以弱抗暴;③侠客不知赤甚悲的原因)

10.A(楚王发现只有雌剑后杀掉了干将)

(08年东城区)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伊拉克拒绝允许伊科学家单独接受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的 ,这是美国方面不能接受的,美国要求伊领导人萨达姆必须遵守联合国有关决议的规定。 ②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自然人、法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但应当给予 。 ③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 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

A:查访 赔偿 抹杀 B:察访 补偿 扼杀 C:查访 补偿 扼杀 D:察访 赔偿 抹杀

(08年宣武区质检)从下面两则标题中任选其一,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①代价 ②回家的路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4)不少于800字。

(08年宣武区质检)结合语境,修改下面文段中的三处毛病,使语言顺畅,文意贯通。(6分)

①中国民俗是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上征服自然、顺乎自然、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②中华民族发展的物质生产水平与它的产生相适应。③如十二生肖就是中国民俗的一项重要内容。④它是先民们物质条件相当落后,借用自己熟知的动物称谓来命名、计算出生年份的。

①句改为中国民俗是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顺乎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②句改为它的产生与中华民族发展的物质生产水平相适应。

③句改为它是先民们在物质条件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借用自己熟知的动物称谓来命名、计算出生年份的。

[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句2分,写出句子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

(08年宣武区质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文意,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分句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4分)

因为每个人的个性、志趣、爱好、修养不尽相同,对书的喜爱也就千差万别了。有人偏爱小桥流水般的抒情小品;有人钟情跌宕起伏的悬疑剧本;情深意浓的言情小说有人迷恋;江河澎湃似的骁勇檄文有人喜欢……不同的读者,有人倾心静水深流,有人选择大开大合。

有人偏爱小桥流水般的抒情小品;有人江河澎湃似的骁勇檄文;有人迷恋情深意浓的言情小说;有人钟情跌宕起伏的悬疑剧本……[评分标准:本题4分。顺序、句式正确,1句给1分,2句给2分,3句给4 分。若顺序颠倒扣1-2分。若均改为“跌宕起伏的悬疑的剧本有人钟情”这种形式,只能得2分;因语境中的第一句话强调的是不同的人。]

(08年宣武区质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

酒 事

于德北

17岁那年,我离开了学校,走上了社会.我父亲是一个古板而严谨的人,他当时是一家报纸的副总编,在人群里总有点面子,特别希望我能去一家好一点的高中重读.我生来就倔,小事还犹豫,大事从来是一去不回头.当时,我外语不好,数学不好,考上大学的希望十分渺茫,所以,我毅然选择离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漂泊.

我曾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力工。

力工的活苦,没技术,让人瞧不起。不像钢筋工、架子工、木工、电工那么气派,受人尊敬。力工像杂役,什么地方缺人都得顶上。

心中就苦闷。

苦闷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毕竟上自己的选择。

那年夏天,雨水大,工期被耽误了,大家都很着急。有一天,我被分到李师傅带的混凝土班,跟着大家打立柱。一天的任务是11根立柱,打到下午的时候,云彩就来了。李师傅抬头看看天,凭空叫了一句:“爷儿几个,加把劲,抢雨前干完了,我管酒。”

我知道这个李师傅,他是建筑公司的劳模。他有一个疯老婆,已经疯了三十几年,但三十几年里,李师傅从来没让她磕着、碰着,从来没让他弄脏了衣服,从来没让他走失过。

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师傅有一个女儿,刚刚上大学,李师傅的负担不轻,平日里花钱节省人人尽知。

“真管酒?”有人问。

“管!”

李师傅平时是一个话语极少的人,他这一喊,有一点一诺千金的意思,身边的人陡然增了一股劲,硬是抢在倾盆大雨下来之前,把立柱打完了。

酒、肉都有价,酒是9毛钱一斤,肉是8毛钱一盘。

六个人,围坐在工棚里,大呼小叫地吃开了。

我不会喝酒,自然往后挪挪身子,我感到有点冷。这时,一只粗糙的大手扶住了我的后背,并用力地往回拢了拢。

是李师傅。

他把发乌的饭盒递到我眼前,说:“啁一口。”

我摇了摇头。

“啁一口。”

语气是命令似的。

我接过饭盒盖,抿了一口里边的白酒,顿时被呛得咳嗽起来。

李师傅拍了拍我的后背,鼓励说:“再啁一口。”

我抬头看看他,突然在他的目光里发现了一种异样的东西――那是父亲般的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

我又喝了一口。

是喝,不是抿。

一股热浪从喉头一直冲到胃里,又从胃里反到心上。

工友们都笑了。

那天,我喝多了,李师傅领着我,站在工棚的门口,冲着如注的大雨说:“喊一声,喊一声就什么都好了。”

说着,他“啊――”地大喊了一声,那声音撕心裂肺,神鬼皆惊。

“啊――”

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如同悲怆的《命运交响曲》,渗入雨水里,向四周溅落了。

“啊――”

我也叫了起来。

“啊――”

随着喊声,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啊――”

随着眼泪的掉落,我心中的块垒也一点点地坍塌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师傅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孩子,喝了酒了,是男人了,不哭了。”

随着李师傅的话音儿,雨突然停了。那一刻,我觉得我长大了。

17.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品以“酒事”为题,“酒”象征着生活的苦难,只有饮下这碗苦酒,才能面对这坎坷的人生。这是“我”步入社会上的第一课。

B.作品中写到了两个父亲,李师傅“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使“我”倍感温暖,体会到自己父亲身上少有的鼓励之情。

C.作品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性格,“爷儿几个,加把劲”“真管酒?”等语言描写,将人物豪爽、直率的性格表现得生动传神。

D.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相当准确,同样表现饮酒,“啁”的痛快,“抿”的羞涩,“喝”的坦然,这些词既叙写动作,又传达心理。

E.随着李师傅的喊声,“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将劳动的热情和团结的力量抒发得真切感人。

18.倒数第三段中“我心中的块垒”,在作品中具体指什么?(2分)

19.结合作品,简析“雨”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20.结合作品,简析李师傅这一人物的形象。(6分)

17.[A](对作品意象理解有误:“雨”象征着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酒”则是困苦生活中的“强心剂”。)[E](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有误;工友们的叫喊与李师命脉以及后来我的叫喊意味相同,都是对“悲怆”命运的抗争、对“心中块垒”的浇灌。)[评分标准:本题4分,一项1分。]

18.①中途辍学,大学梦破灭的失望;②做力工让人瞧不起的苦闷。[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点1分。]

19.①“那年夏天,雨水大,工期被耽误了”;下午打柱,“云彩就来了”,暴雨将至:“雨”为人物表现和事件生成提供了基础。②“李师命脉领着我,站在工棚的门口,冲着如注的大雨说……”:“雨”催化了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发展,丰富了“酒事”的内容。③“随着李师傅”的话音儿,雨突然停了”:“雨”强化了人物的心声,在塑造形象、体味人生等方面使作品达到高潮。[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点2分。结合原文,1分;分析作用,1分]

20.①勤苦耐劳、带班有方的劳模形象;②勤俭持家、尽职尽责的丈夫、父亲形象;③成熟坚忍、不畏艰难的生活强者形象。[评分标准:本题6分,每点2分。不能体现作品内容的无据定性,不给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