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海淀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城市的风筝
李木生
这是一座生长在大运河岸边的古老的小城。在这个小城的五月初的一天,有星星点点的风筝在飞。
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在有云无云的天空里轻巧地飞。
它们是城市的叛徒,叛变了防盗门、水泥的牢笼、肮脏的尘埃、长疥的喧嚣,还有那如热锅上蚂蚁般急驰的车辆。风筝们舒展着心性儿在城市的上空舞蹈,真恣儿。
有时叛变就是解放。
风筝的下面,总有着或大或小的空地。这空地,往往就是城市的肺了,起伏着一个城市的呼吸。但是再大的空地,怎能与天空相比?于是风筝就飞离城市,去寻找真正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时,风,就是风筝的呼吸了,而它在辽阔天空里的千姿百态,也就成了它的千言万语。自由地呼吸,又能够畅所欲言,解放了的风筝也就寄托着人类一个深长的向往。
如果不能随意地舒卷,云还会这样地迷恋于天空吗?比云还需要自由舒卷的心灵如果让水泥与铁栅封住,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人间悲剧?
只有放风筝的人才知道,看似轻巧的风筝,其实沉得很。因为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
云彩、浪花是不能用模具生产的,鸟鸣与花香,也无法在口令下统一成一种模式。真正美好的城市,应当是所有的心灵与头颅,都能如云一样自由的舒卷、如天籁一样自由的发声。真正美好的城市,还应当能够培育并珍爱着崇高的心灵与伟大的头颅。这心灵与头颅,不仅会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骄傲,还会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的旗帜,犹如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上海。
但是我们早已习惯于将心灵与头颅整齐画一了,那个给曲阜带来荣耀的孔子,就是从曲阜开始流浪的,那个给上海乃至整个民族都带来非凡成就与遗产的鲁迅,则是带着通缉令去世的。__统治者们甚至不惜用“焚书坑儒”,不惜用“三纲五常”,也要将亿万整合为一。于是,有了一茬又一茬的沉默无声中的稳定。心灵与头颅沉默得久长了,也就渐渐失去了发声与思索的功能,甚至会让活泼柔软的心灵和独立深邃的头颅哑了僵了锈了。一代哑了僵了锈了,再一代又哑了僵了锈了,并将这哑僵锈塑作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与传统。沉默无声的代价,只能是对于一个民族的遗患无穷的灾难,圆明园那些石头的尸骸,不是至今还在耻辱与惊恐中呻吟吗?
听说在这些石头的尸骸丛中有风筝飞起了。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城市,哪座没有从水泥与铁栅、尘土与喧嚣之中飞起的风筝呢?每一个风筝的下面,都有复活了的心灵与头颅吧?
产生自由的心灵与独立的头颅,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要先驱与民众不间断地辛勤的耕耘、播种、施肥、锄草,如“五四”对于北京,如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与学子们对于昆明。不能等待,更不能期待坐享。风吹着。风筝飞着。
天蓝得如水。偶尔有云彩长出,那可是风吹起的波澜?在这深、阔皆没有涯际的宝石般蔚蓝的水中,风筝如一叶舟,如一尾鱼。让身心也化入这无涯无际的蔚蓝中吧,你会清晰地感到,曾是那样脆弱的生命突然间接通了永恒,那舟那鱼就如佛一样在你的心中了。还有着不太圆满的月亮,这样早就出现在蔚蓝里,在湿淋淋的夕辉之上,淡淡的,白白的,静静的。风筝仿佛就与月牵着手,姊妹似的,还有或大或小的鸟,时不时绕着融入在碧空里的绳嬉戏。
当晚,这座古老的小城做了一个梦。一只只风筝变成了一架架犁铧,正在犁开城市的土地……
1.阅读全文,指出文中的“风筝”所蕴含的意义。结尾一段又有什么含义和作用?(4分)
答:
2.风筝“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是城市的叛徒”。――这里所说的“城市”有着怎样的
特点?请概括说明。
答:
3.“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为什么“盛满着艰辛与痛苦”?
请分条陈述。
答:
4.结合你平时积累的相关名言,谈谈你对文章中所说的“自由的心灵与独立的头颅”的理解。
答:
1.“风筝”象征着自由的追随者、开拓者。(代表着生活于“沉重的城市”中的人们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向往。)(2 分)结尾含义、作用:象征着对自由的开拓者(或实践者、耕耘者均可)。作用:用“古老的小城”呼应开头,形象的再次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2分)
2.沉重、封闭、肮脏、喧嚣、拥挤、__等(4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__统治者们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民族遗患无穷的灾难;②人们已经习惯了精神(思想)的单一,难以产生自由的心灵;③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先驱与民众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4分)开放性试题,答案略。
(08年海淀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寞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悲怆》、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前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殊,是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⑧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了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炫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红尘?
⑨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哀愁啊,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__的空碗罢了。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现代生活使我们丧失了哀愁的土壤,人们疲于应付新事物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了精神追求,缺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提醒人们找回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
B.哀愁生长的土壤是指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
C.④―⑥段的内容围绕着“哀愁的生长需要土壤”展开,通过描写“我”的体验和俄罗斯伟大艺术作品产生的环境,说明这“土壤”的重要。
D.第⑤段作者选取人亡、物毁、景失三种情景,象征人生的种种缺失,这些情景悄然飘入“我”的心灵,成为蕴孕“哀愁”的土壤。
E.在结尾段,作者把描写、抒情和说明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深刻的思想寓于优美、深沉的笔调中,令人回味无穷。
2.多数现代人是怎样对待“哀愁”的?没了“哀愁”人们会陷入怎样的境地?(4分)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子,为什么说“拥有伟大哀愁的民族(俄罗斯)是不死”的?(6分)
4.⑦―⑧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绘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描绘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分)
1.C E(C.“象征人生的种种缺失”说法错误。E.“说明”应为“议论”。)(4分)
2.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认为是禁锢自己的镣铐。(2分)
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没了哀愁”,人们的心,干涩了、萎缩了,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2分)
3.俄罗斯之所以是不死的,因为她具有真正的哀愁,有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真正的哀愁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2分)。哀愁使俄罗斯人让庸俗的生活呈现出诗意的光泽。( 2分)哀愁使他们的文艺作品博大深幽,洞穿人的心灵世界。(2分)
4.运用了比喻、设问、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富有抒情气息地描绘了现代生活(意思对即可)(2分)。
(08年崇文区)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说:“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读了老子的这句话,你作何感想?请把你想到的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④文中不出现所在学校名称和师生真实姓名。
说明:缺题目减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08年崇文区)阅读《托翁的动手能力》(蒋子龙),完成17―20题。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去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翁犁地”的油画,列宾为这幅画准备了3个月,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靠沟沿上的灌木遮挡着偷看托尔斯泰犁地。因为托翁不喜欢别人为他画像。
托尔斯泰一向都教导家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凡是自己能干的都要自己动手,他每天早晨都要自己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他家的桌布、沙发垫也是他同为贵族出身的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亲手织的。
可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未吭一声地回到家里,回到家就忙起来了。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时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12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十三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牛皮靴,送给了好友、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今年1月8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6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1885年1月15日。”后面还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
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掌握一门手艺,不管喜欢不喜欢读书,读得好和读不好书的人,都一窝蜂地往上大学一条道上挤,正应了俄罗斯的另一位大作家契诃夫的话:“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
而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他的全集出版了90卷,是“每一个作家必读的百科全书”、“文学艺术中的世界性学校”,其精神之丰富、深邃和博大,为世人所叹服。况且又是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
而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个。
列宁称“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
他比国家废除农奴制早4年就解放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还一直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让自己的作品自由地无报偿地任由想出版它们的人去出版,为此不惜跟家人一次次闹僵。到82岁时还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度过残年。他到临死都信奉:“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妇人当做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妇人搬运完箱子还得到了5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妇人无地自容,想讨回那让她含羞的5戈比,却被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有多少。”
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研磨钻石。本是伟大作家的托尔斯泰,却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有删节)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一句,透着自信,也说明托尔斯泰对手艺劳动由衷地喜爱。
B.费特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立下字据,开始穿用,目的是对嘲讽托尔斯泰的那个朋友给予有力的回击。
C.本文在行文中间揭示出了写作意图:批评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掌握一门手艺的想法和做法,教育他们向托翁学习。
D.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是指像托翁那样的人,精神富有,受人尊敬,而且地位高贵,足可以养尊处优。
E.“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一句道出了劳动的价值所在:劳动缔造着人类的幸福。
18.删去第二和第三段,文章仍然衔接自如。请分析作者写第二、三段的用意。(4分)
19.从文中或文外选取关于托尔斯泰的两个事迹,说说你对“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这句话的理解。(6分)
20.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中包含着哪几层意思?(4分)
列宁的评价:“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
17.答案:B D
评分:4分。答对一个给2分。
18.答案:第二段写俄国绘画大师列宾偷画“托翁犁地”,意在侧面反映出托翁非常热爱劳动;(1分)第三段写托翁每天早晨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他妻子亲手织桌布、沙发垫,一个正面事例,一个侧面事例,目的是引出托翁的劳动教育观念: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自己能干的自己动手;(1分)这两段插叙,呼应文章题目,也用事实说明开头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2分)
评分:共4分。共3个要点,第一、二个要点1分,第三个要点2分。
19.示例:托翁亲手制作精致的手艺品(高牛皮靴)送给女婿一事,无声地回应了朋友的嘲讽,体现了托翁宽广的胸怀,也成就了一段文学佳话。(3分)托尔斯泰乐意当搬运工的行为,反映了他对体力劳动的热爱和尊重。(3分)
评分:共6分。共两个方面,每个方面3分。意对即可。
20.示例:以前的文学写过农民,但这样的农民只是停留在文学形象层面;(1分)托尔斯泰与农民贴得很近,在托尔斯泰的文学里有真正的农民。(1分)列宁的这句话既是对托尔斯泰文学水平的高度评价,(1分)也是对托尔斯泰热爱体力劳动的可贵精神的高度赞扬。(1分)
评分:共4分。共4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08年崇文区)阅读《我们应当怎样传播经典》(王呈伟),完成14―16题。
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仅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一脉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
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不过他们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以此来维护社会规范秩序;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观点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润色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今天,就传播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继承有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之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
不管怎么说,今天的学者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运用现代高度发达的资讯传媒,让视听大众走近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百家研读,百花齐放,有的结出些老百姓能吃的瓜果,有的只开些花儿让百姓看,有的只长刺;可批评家们像蜜蜂飞旋在花丛中,忙着采蜜,传粉,当然也有只会嗡嗡地叫来吸引人们视线的,春光乍现一片喧闹而繁忙的景象。不过学院派的学者大多坚守自己的学问准则,即使研究一辈子悟得其中一小部分,也只把这点心得变成大学课堂的讲义,不和老百姓搭界。因此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转播到老百姓可以拿来引用的层面,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学人必须作答的问题。
横向比较一下其他民族的经典文化传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的经典特别注重把道理的深意融化成生活的小事,而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尽量接近大众的生活,让百姓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感悟经典中蕴涵的道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传播的内容应当是重叙事而非强化理论的,重感悟而非强调灌输的,重生活而非学术表达的,重朴素而非刻意诗化的,重远播而非画地为牢的文化载体!而我们因为历史的厚重则使文化越来越深重,如此下去恐怕民族飞翔的翅膀就有承载不动的那一天,使民族文化经典沉寂成书馆的摆设。当文化滤去了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体现出一种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相信传统文化的传播就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目前,电视上读经典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那种生动而非刻板的,生活而非学术的,平民而非精英的,普及而非个体的讲述方式,终使文化经典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歌其食”、“劳其事”的日子。其实大众的需求就是讲者把藏在书阁中的藏品以一种趣味性而非陈列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话说回来,目前的文化传播还只停留在热烈地回味民族文化经典的层面,要激发出人们关注现实的勇气和睁眼看世界的智慧,把解决现实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和目标,还须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普世教育家的情怀和本色。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比喻无缘文化经典的老百姓,引出怎样传播经典的话题,生动形象,巧妙自然。
B.作者对于丹传播文化经典《论语》这一现象从文化普及层面上给与了恰当而中肯的评价。
C.作者对历朝历代诠释文化经典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给与了理性的分析。
D.今天的学者让视听大众走近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所用的方法是嫁接和借用,对此作者不以为然。
15.今天学人中的“研读者”“批评家”“学院派学者”在传播文化经典中各自的表现怎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3分)
16.从全文看,今后我国知识分子在传播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应做哪些改良?(4分)
14.答案:D
评分:3分。
15.答案:“研读者”百花齐放:有做得好的,能被老百姓引用,也有只追求形式的,还有一些歪批。(1分)“批评家”参与其中:有的忙着宣传好的做法,有的只是为了炒作自己。(1分)“学院派学者”则矜持自守。(1分)
评分:3分。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16.答案:①滤去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体现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②精选适合老百姓的传播内容;③增强讲述的趣味性;④加大普及力度,引导人们关注现实。
评分:共4分。共4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08年崇文区)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7分)
①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②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 !
天也, ! (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③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在《登高》的颈联中对此有直接的描述,这个句子是: , 。
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认为过去做错了事已不能改正,未来的事还可以挽救的诗句是: ,知来者之可追。
答案:①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②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④悟已往之不谏
评分:共7分。每空1分,出现一处错误,该空不得分。
(08年崇文区)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夏日题老将林亭①
张
百战功成翻②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③,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①(前蜀先主)王建晚年,内宠把持朝政,“诸将有功名者,多因事诛之”。后主王衍即位时,旧勋故老,皆弃而不任。诗人有感于此,规劝老将,竭力报国。②翻,反而,反倒。③凌烟阁,指唐太宗为表彰功臣,绘其画像于凌烟阁上事。
①这首诗因颔联两句饮誉诗坛,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颔联。(3分)
②这首诗的颈联不仅对仗工整,写作手法也很高明。试就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3分)
③对比阅读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其五),回答问题。(4分)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②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一种宝剑的名称。②若个,哪个。
两首诗的结句,同为反诘语气,都在借凌烟阁说事,但用意各异。试作分析。
①答案:“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剥陆离。(1分)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1分)诗人寓情于景,通过描写风自吹拂,花自飘零的荒凉萧条景象,抒发了主人孤独寂寞的心境。(1分)
评分:3分。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②答案:颈联两句通过“辘轳”这一静物和“鹦鹉”这一动物,写老将浸酒、煎茶待客的闲适生活,(1分)从侧面借助物情来反映人情,(1分)不仅使画面的形象鲜明生动,构成一个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深刻细腻地揭示出老将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手法相当高明。(1分)
评分:共3分。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③答案:《南园》中,诗人用反诘语气,借凌烟阁,是为了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宏伟志向:平定藩镇叛乱,建功立业,不想只做一名书生。(2分)而《夏日题老将林亭》却是借凌烟阁事,用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功劳是不可抹煞的,但沉浸在孤寂中是大可不必的,百战功成更应竭力报国。(2分)
评分:共4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08年崇文区)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夫 缀 文 者 情 动 而 辞 发 观 文 者 披 文 以 入 情 沿 波 讨 源 虽 幽 必 显世 远 莫 见 其 面 觇 文 辄见 其 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材料选自《文心雕龙・知音》)
答案:夫 缀 文 者 // 情 动 而辞 发 / 观 文 者 // 披 文 以 入 情 / 沿 波 讨 源 / 虽 幽 必 显 / 世 远 莫 见 其 面 / 觇 文 辄 见 其 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评分:共5分。“/”为必断处,答对一处给1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错误的断句,每错一处减1分,减完得分为止。
6. B 7.D 8. C 9. 10.D
(08年崇文区)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它们是我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宋代广为流行,改称词。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C:了解散文家的作品风格,比如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繁复浓艳,徐志摩的清淡平实等,对于具体作品的欣赏大有裨益。 D: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散文家,1968年因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