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海淀区期末)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些由园艺工人 培育的花卉,一定能把奥运期间的北京装点得更加美丽。 ②近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银行等机构的专家对今后国际粮油价格的 作出了预测。 ③保健医生建议大家,在节日期间尽量做到心情 ,轻松度假,并且还为大家献上了一份健康套餐。 ④许多造纸厂将废水直接排放到了淮河,淮河水变得又黑又臭,导致许多水生动植物大 量减少, 灭绝。
A:精心 走势 弛缓 甚至 B:经心 走势 迟缓 直至 C:精心 态势 弛缓 直至 D:经心 态势 迟缓 甚至
(08年海淀区期末)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粹 铮友 唇枪舌剑 孤掌难名 B:肆业 座谈 防危杜渐 雪泥鸿爪 C:就绪 璀璨 殒身不恤 门可罗雀 D:经典 敲榨 既往不咎 穿流不息
(08年海淀区) 什么是中华魂?中华魂就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它是坚忍、顽强、团结、奉献、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勤劳勇敢……是“铁人”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
请据此材料,结合近来发生的社会事件,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略
(08年海淀区)身患小儿麻痹症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尔曼曾在纽约举办过一场音乐会。演出刚刚进行了几秒钟,小提琴的一根琴弦突然崩断。可是这时,帕尔曼闭上眼睛,示意指挥继续,他把一支很少有人能在四根弦上拉出的曲子,居然用三根弦就演绎得出神入化。听众们最后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他却示意观众安静下来,从容地说,“大家都知道,有时我们的任务就是,无论命运留给我们什么,我们都要努力使之鸣奏出最美妙的乐曲。”
请据此材料,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诗歌除外。
略
(08年海淀区)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等待葛多
王 洋
葛多回来了。
那个六月的午后.我照镜子时发现头上长出了几根白发,我说:“孙俪,给我拔白头发。”
孙俪坐在阳台上,我的头枕在她的腿上。阳光下,我的白发格外醒目。
孙俪的手温柔地抚过我的头发和脸颊,我惬意地躺在她的怀里,太阳光晒得我迷迷糊糊。就在我快要迷糊过去的时候,我听见孙俪说了一句:“葛多回来了。”
葛多回来了。我醒了,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
我听见孙俪又说:“葛多回来了。我要去找他。”
孙俪和葛多最后一次相见是在大学毕业前夕,两个人席地坐在沂河边的沙滩上,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在这六月里,葛多挥舞着双手对着河水激情澎湃地嘁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这句豪言壮语似乎成了葛多的谢幕词,从此以后。他从孙俪的生活中消失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十年里我和孙俪结婚、生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婚后的日子是琐碎而单调的,岁月像一把无情的刀子削去了我青春的锋芒.在我的眼角、额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葛多的豪言壮语已经成为青涩年代的墓志铭,青春不再,日子像和尚手中的木鱼,敲一天是一天。
孙俪似乎还在怀念着那个激情四射、壮志满怀的葛多。她还没有从梦里醒来。她整日埋怨我窝在那个不死不活的单位里混日子.让她恼怒的是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在单位里至今仍是一个大头兵,任别人呼来喝去。
吵架是不可避免的,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的最后,我们经常为了一点鸡零狗碎的琐事吵得天翻地覆。
在一次争吵过后的午夜。我听见孙俪在梦中喊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现在,葛多回来了。我该怎么办?
我出了家门,尾随孙俪而去。
孙俪沿着出城的道路一直向北,再向北。人流稀了,车辆少了,沂河展现在眼前。
孙俪轻车熟路地沿着河岸西行,穿过一片小树林,孙俪从河沿的台阶下到一片空阔的沙滩上。
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孙俪静静地站在沙滩上。一任风吹乱她的乌发,掀起她的衣角。
黄昏降临了,落日的余晖淡淡地洒在孙俪身上,她的脸上竟然呈现出了少女般的红晕,她的目光清澈而深情,她拢了拢鬓角的乱发,用少女般甜润的嗓音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孙俪的深情呼唤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十年前那个六月的午后:湛蓝的天空下,阳光、沙滩、盘旋的水鸟、仰脸倾听的孙俪和侃侃而谈的我。
在那个多情的季节里,美丽纯情的女大学生孙俪已经被我的言语蛊惑了,她眼神迷离,两腮酡红,深深地沉醉在我编织的梦网里了。在我的“演讲”中,未来已经幻化成一条金光大道,无限伸展,触手可及……讲到最后。我站起身.挥舞着双手对着滔滔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夜幕悄悄降临了,远方的城市已点亮了星星点点的街灯。孙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对着茫茫夜色呼唤着:“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呼唤声惊飞了一只水鸟,鸟儿扑腾着翅膀飞向了天空。这只腾空而起的水鸟突然把我的一颗沉睡的心扇动得猛跳起来,我感觉双臂像长了翅膀,我的嗓子痒痒的,我身轻如燕,展开双臂朝着呼唤声响起的地方飞奔而去:“孙俪,我来了――”
我和孙俪手牵着手回到家,打开房门,灯亮的一刹那,我和孙俪都笑了。
葛多真的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3期)
1.下面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在叙述中双线交织,以“葛多”为明线,以“我”为暗线组织情节,构思巧妙。
B.小说中“我”由“快要迷糊”到“沉睡的心”“猛跳”的转变展示了“我”的思想变化过程。
C.小说将“我”的浑噩平庸,与“葛多”的激情昂扬作对比,在对比中深化了主题。
D.小说中插叙吵架的情节,是为了表现孙俪和“我”面对现实生活时的无奈、恼怒与妥协。
E.标题中的“等待”,既是孙俪对曾经的“我”的等待,也是人们对“葛多”的呼唤。
2.文中多次写到“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等景物。作用是什么?(4分)
答:
3.小说通过“葛多”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旨?(4分)
答:
4.小说结尾说“葛多真的回来了”,作品这样安排结局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1.A、D(4分)
2.描写沂河优美的自然风光,渲染静谧、优美的环境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1分)烘托葛多年轻时的英姿勃发、壮志满怀。(1分)前后照应,触发主人公思想转变,推动情节发展。(2分)
3.“葛多”是“理想和激情”的暗喻或象征,(2分)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想告诉我们:不要被世俗消磨掉自己的生命激情,要让理想不老,要让生命激情澎湃。(2分)
4.两种答案。(1)合理。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毕竟是一个曾经充满理想报负的有志青年,只暂时被削去了青春的锋芒,一旦有转变契机,必将找回自我。(2分)符合生活实际。妻子孙俪自始至终不甘平庸、不愿平淡、十年的争吵、埋怨都是对“我”的麻木生活的不满,一朝深情唤醒,“葛多回来”是必然。(2分)更利于表现小说主题。小说从“葛多”到“我”,再到“葛多”,由热情到平淡再到重焕激情,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更能突出“生命不应自甘平庸,要激情满怀,不断进取。”的主题。(2分)
(2)不合理。不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虽然曾经充满理想抱负,但十年平淡早已失去了青春锋芒,“我”十年没能振作,能突然转变吗?(2分)不符合生活实际。十年中,孙俪一直是整日埋怨恼怒,天翻地覆的争吵,十年没能“吵”醒我,仅一次沂河边的呼唤就能唤醒么?(2分)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十年“等待”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平淡与麻木。“等待”一词意味不言而喻。如果安排“葛多没能回来”,不是更能引人深思吗?(2分)
(08年海淀区)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翔
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__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和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__的闸门而拥有一颗__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
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惟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选自《心灵后花园》上海人民出版社)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2.文章多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3.文中说鲁迅追索的是“大生命”,请具体说说“大生命”的涵义。(4分)
答:
4.结合全文,写出“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6分)
答:
1. BE(A项“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错;C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错;D项没有进行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2.结构上前后照应;内容上说明时间在飞快流逝,要珍惜青春时光。
3.有着殉道者的神圣和信仰,有着朝圣者的坚忍和顽强,有着大爱与大恨,有着大悲与大喜。
4.不希望青春只是追求物欲,应该追求饱满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08年海淀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时常,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结束,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激活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地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一路所见的“果树秋熟”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2.分别用8个字概括出华安在儿童、少年、青年等三个不同时期和“我”分别时或同路时的表现与心理变化过程。
答: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句话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1)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答:
(2)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只皮箱旁。
答:
4.画波浪线的段落不仅笔法细腻,而且饱蘸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5.本文以“目送”为标题,请简要分析“目送”在文中的寓意与作用。
答:
1.为引出第二段定律并为全文的感情基调作铺垫;烘托全文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厚重感。
2.不断回头,依依不舍(1分);照例拥抱,感情勉强;行同路人,紧闭心扉。
3.(1)表现出少年华安有意回避母亲目光的复杂心理。
(2)表现出作者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4.“巨大而沉重”和“缓缓”表现出作者沉重而悲痛的心情。“不过五公尺”表现出作者对亲人的难舍与留恋。“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的情景渲染了作者心境的凄凉。叠词的运用强化了作者对亲人深深的爱与永恒的思念之情。
5.本文写了6次“目送”,以“目送”为题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目送”是线索;“目送”揭示主题;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能永远相扶相伴,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尽早地解读和万分珍惜亲人间在世的缘分,也要理解和学会――走好自己的路。
(08年海淀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城市的风筝
李木生
这是一座生长在大运河岸边的古老的小城。在这个小城的五月初的一天,有星星点点的风筝在飞。
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在有云无云的天空里轻巧地飞。
它们是城市的叛徒,叛变了防盗门、水泥的牢笼、肮脏的尘埃、长疥的喧嚣,还有那如热锅上蚂蚁般急驰的车辆。风筝们舒展着心性儿在城市的上空舞蹈,真恣儿。
有时叛变就是解放。
风筝的下面,总有着或大或小的空地。这空地,往往就是城市的肺了,起伏着一个城市的呼吸。但是再大的空地,怎能与天空相比?于是风筝就飞离城市,去寻找真正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时,风,就是风筝的呼吸了,而它在辽阔天空里的千姿百态,也就成了它的千言万语。自由地呼吸,又能够畅所欲言,解放了的风筝也就寄托着人类一个深长的向往。
如果不能随意地舒卷,云还会这样地迷恋于天空吗?比云还需要自由舒卷的心灵如果让水泥与铁栅封住,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人间悲剧?
只有放风筝的人才知道,看似轻巧的风筝,其实沉得很。因为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
云彩、浪花是不能用模具生产的,鸟鸣与花香,也无法在口令下统一成一种模式。真正美好的城市,应当是所有的心灵与头颅,都能如云一样自由的舒卷、如天籁一样自由的发声。真正美好的城市,还应当能够培育并珍爱着崇高的心灵与伟大的头颅。这心灵与头颅,不仅会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骄傲,还会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的旗帜,犹如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上海。
但是我们早已习惯于将心灵与头颅整齐画一了,那个给曲阜带来荣耀的孔子,就是从曲阜开始流浪的,那个给上海乃至整个民族都带来非凡成就与遗产的鲁迅,则是带着通缉令去世的。__统治者们甚至不惜用“焚书坑儒”,不惜用“三纲五常”,也要将亿万整合为一。于是,有了一茬又一茬的沉默无声中的稳定。心灵与头颅沉默得久长了,也就渐渐失去了发声与思索的功能,甚至会让活泼柔软的心灵和独立深邃的头颅哑了僵了锈了。一代哑了僵了锈了,再一代又哑了僵了锈了,并将这哑僵锈塑作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与传统。沉默无声的代价,只能是对于一个民族的遗患无穷的灾难,圆明园那些石头的尸骸,不是至今还在耻辱与惊恐中呻吟吗?
听说在这些石头的尸骸丛中有风筝飞起了。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城市,哪座没有从水泥与铁栅、尘土与喧嚣之中飞起的风筝呢?每一个风筝的下面,都有复活了的心灵与头颅吧?
产生自由的心灵与独立的头颅,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要先驱与民众不间断地辛勤的耕耘、播种、施肥、锄草,如“五四”对于北京,如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与学子们对于昆明。不能等待,更不能期待坐享。风吹着。风筝飞着。
天蓝得如水。偶尔有云彩长出,那可是风吹起的波澜?在这深、阔皆没有涯际的宝石般蔚蓝的水中,风筝如一叶舟,如一尾鱼。让身心也化入这无涯无际的蔚蓝中吧,你会清晰地感到,曾是那样脆弱的生命突然间接通了永恒,那舟那鱼就如佛一样在你的心中了。还有着不太圆满的月亮,这样早就出现在蔚蓝里,在湿淋淋的夕辉之上,淡淡的,白白的,静静的。风筝仿佛就与月牵着手,姊妹似的,还有或大或小的鸟,时不时绕着融入在碧空里的绳嬉戏。
当晚,这座古老的小城做了一个梦。一只只风筝变成了一架架犁铧,正在犁开城市的土地……
1.阅读全文,指出文中的“风筝”所蕴含的意义。结尾一段又有什么含义和作用?(4分)
答:
2.风筝“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是城市的叛徒”。――这里所说的“城市”有着怎样的
特点?请概括说明。
答:
3.“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为什么“盛满着艰辛与痛苦”?
请分条陈述。
答:
4.结合你平时积累的相关名言,谈谈你对文章中所说的“自由的心灵与独立的头颅”的理解。
答:
1.“风筝”象征着自由的追随者、开拓者。(代表着生活于“沉重的城市”中的人们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向往。)(2 分)结尾含义、作用:象征着对自由的开拓者(或实践者、耕耘者均可)。作用:用“古老的小城”呼应开头,形象的再次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2分)
2.沉重、封闭、肮脏、喧嚣、拥挤、__等(4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__统治者们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民族遗患无穷的灾难;②人们已经习惯了精神(思想)的单一,难以产生自由的心灵;③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先驱与民众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4分)开放性试题,答案略。
(08年海淀区)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寞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悲怆》、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前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殊,是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⑧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了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炫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红尘?
⑨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哀愁啊,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__的空碗罢了。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现代生活使我们丧失了哀愁的土壤,人们疲于应付新事物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了精神追求,缺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提醒人们找回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
B.哀愁生长的土壤是指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
C.④―⑥段的内容围绕着“哀愁的生长需要土壤”展开,通过描写“我”的体验和俄罗斯伟大艺术作品产生的环境,说明这“土壤”的重要。
D.第⑤段作者选取人亡、物毁、景失三种情景,象征人生的种种缺失,这些情景悄然飘入“我”的心灵,成为蕴孕“哀愁”的土壤。
E.在结尾段,作者把描写、抒情和说明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深刻的思想寓于优美、深沉的笔调中,令人回味无穷。
2.多数现代人是怎样对待“哀愁”的?没了“哀愁”人们会陷入怎样的境地?(4分)
3.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子,为什么说“拥有伟大哀愁的民族(俄罗斯)是不死”的?(6分)
4.⑦―⑧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绘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描绘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分)
1.C E(C.“象征人生的种种缺失”说法错误。E.“说明”应为“议论”。)(4分)
2.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认为是禁锢自己的镣铐。(2分)
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没了哀愁”,人们的心,干涩了、萎缩了,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2分)
3.俄罗斯之所以是不死的,因为她具有真正的哀愁,有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真正的哀愁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2分)。哀愁使俄罗斯人让庸俗的生活呈现出诗意的光泽。( 2分)哀愁使他们的文艺作品博大深幽,洞穿人的心灵世界。(2分)
4.运用了比喻、设问、排比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富有抒情气息地描绘了现代生活(意思对即可)(2分)。
(08年崇文区)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说:“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读了老子的这句话,你作何感想?请把你想到的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④文中不出现所在学校名称和师生真实姓名。
说明:缺题目减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