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海淀区期末)翻译画横线的语句。(5分)
墨子曰:“乐(音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乐论》
(1)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3分)
(2)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2分)
①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东西,而且可以用它来使民心和善。(3分)
②所以先王用礼乐引导人民,于是人民和睦。(2分)
6.C(这里的“辞”是“解释”“解说"的意思)
7.A(两个“莫”字都是不定代词,“没有谁”。 B项第一个“之”字是代词,在这里指晏子,可译为“你”,后一个是助词,
(08年海淀区期末)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道遥游》《膝王阁序》《游褒禅山记》《西厢记》分别是战国时的庄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宋代的王安石、元代的王实甫的作品。 B:夏瑜、翠翠、虎妞、水生、鲁侍萍分别是《药》《边城》《骆驼祥子》《荷花淀》《雷雨》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C:《师说》《过秦论》《赤壁赋》《石钟山记》等篇名中的"说"、"论"、"赋"、"记"等都 是议论性文体的标志。 D: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哥伦比亚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08年海淀区期末)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些由园艺工人 培育的花卉,一定能把奥运期间的北京装点得更加美丽。 ②近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银行等机构的专家对今后国际粮油价格的 作出了预测。 ③保健医生建议大家,在节日期间尽量做到心情 ,轻松度假,并且还为大家献上了一份健康套餐。 ④许多造纸厂将废水直接排放到了淮河,淮河水变得又黑又臭,导致许多水生动植物大 量减少, 灭绝。
A:精心 走势 弛缓 甚至 B:经心 走势 迟缓 直至 C:精心 态势 弛缓 直至 D:经心 态势 迟缓 甚至
(08年海淀区期末)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粹 铮友 唇枪舌剑 孤掌难名 B:肆业 座谈 防危杜渐 雪泥鸿爪 C:就绪 璀璨 殒身不恤 门可罗雀 D:经典 敲榨 既往不咎 穿流不息
(08年海淀区) 什么是中华魂?中华魂就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它是坚忍、顽强、团结、奉献、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勤劳勇敢……是“铁人”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
请据此材料,结合近来发生的社会事件,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略
(08年海淀区)身患小儿麻痹症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尔曼曾在纽约举办过一场音乐会。演出刚刚进行了几秒钟,小提琴的一根琴弦突然崩断。可是这时,帕尔曼闭上眼睛,示意指挥继续,他把一支很少有人能在四根弦上拉出的曲子,居然用三根弦就演绎得出神入化。听众们最后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他却示意观众安静下来,从容地说,“大家都知道,有时我们的任务就是,无论命运留给我们什么,我们都要努力使之鸣奏出最美妙的乐曲。”
请据此材料,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诗歌除外。
略
(08年海淀区)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等待葛多
王 洋
葛多回来了。
那个六月的午后.我照镜子时发现头上长出了几根白发,我说:“孙俪,给我拔白头发。”
孙俪坐在阳台上,我的头枕在她的腿上。阳光下,我的白发格外醒目。
孙俪的手温柔地抚过我的头发和脸颊,我惬意地躺在她的怀里,太阳光晒得我迷迷糊糊。就在我快要迷糊过去的时候,我听见孙俪说了一句:“葛多回来了。”
葛多回来了。我醒了,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
我听见孙俪又说:“葛多回来了。我要去找他。”
孙俪和葛多最后一次相见是在大学毕业前夕,两个人席地坐在沂河边的沙滩上,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在这六月里,葛多挥舞着双手对着河水激情澎湃地嘁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这句豪言壮语似乎成了葛多的谢幕词,从此以后。他从孙俪的生活中消失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十年里我和孙俪结婚、生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婚后的日子是琐碎而单调的,岁月像一把无情的刀子削去了我青春的锋芒.在我的眼角、额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葛多的豪言壮语已经成为青涩年代的墓志铭,青春不再,日子像和尚手中的木鱼,敲一天是一天。
孙俪似乎还在怀念着那个激情四射、壮志满怀的葛多。她还没有从梦里醒来。她整日埋怨我窝在那个不死不活的单位里混日子.让她恼怒的是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在单位里至今仍是一个大头兵,任别人呼来喝去。
吵架是不可避免的,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的最后,我们经常为了一点鸡零狗碎的琐事吵得天翻地覆。
在一次争吵过后的午夜。我听见孙俪在梦中喊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现在,葛多回来了。我该怎么办?
我出了家门,尾随孙俪而去。
孙俪沿着出城的道路一直向北,再向北。人流稀了,车辆少了,沂河展现在眼前。
孙俪轻车熟路地沿着河岸西行,穿过一片小树林,孙俪从河沿的台阶下到一片空阔的沙滩上。
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孙俪静静地站在沙滩上。一任风吹乱她的乌发,掀起她的衣角。
黄昏降临了,落日的余晖淡淡地洒在孙俪身上,她的脸上竟然呈现出了少女般的红晕,她的目光清澈而深情,她拢了拢鬓角的乱发,用少女般甜润的嗓音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孙俪的深情呼唤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十年前那个六月的午后:湛蓝的天空下,阳光、沙滩、盘旋的水鸟、仰脸倾听的孙俪和侃侃而谈的我。
在那个多情的季节里,美丽纯情的女大学生孙俪已经被我的言语蛊惑了,她眼神迷离,两腮酡红,深深地沉醉在我编织的梦网里了。在我的“演讲”中,未来已经幻化成一条金光大道,无限伸展,触手可及……讲到最后。我站起身.挥舞着双手对着滔滔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夜幕悄悄降临了,远方的城市已点亮了星星点点的街灯。孙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对着茫茫夜色呼唤着:“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呼唤声惊飞了一只水鸟,鸟儿扑腾着翅膀飞向了天空。这只腾空而起的水鸟突然把我的一颗沉睡的心扇动得猛跳起来,我感觉双臂像长了翅膀,我的嗓子痒痒的,我身轻如燕,展开双臂朝着呼唤声响起的地方飞奔而去:“孙俪,我来了――”
我和孙俪手牵着手回到家,打开房门,灯亮的一刹那,我和孙俪都笑了。
葛多真的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3期)
1.下面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在叙述中双线交织,以“葛多”为明线,以“我”为暗线组织情节,构思巧妙。
B.小说中“我”由“快要迷糊”到“沉睡的心”“猛跳”的转变展示了“我”的思想变化过程。
C.小说将“我”的浑噩平庸,与“葛多”的激情昂扬作对比,在对比中深化了主题。
D.小说中插叙吵架的情节,是为了表现孙俪和“我”面对现实生活时的无奈、恼怒与妥协。
E.标题中的“等待”,既是孙俪对曾经的“我”的等待,也是人们对“葛多”的呼唤。
2.文中多次写到“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等景物。作用是什么?(4分)
答:
3.小说通过“葛多”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旨?(4分)
答:
4.小说结尾说“葛多真的回来了”,作品这样安排结局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1.A、D(4分)
2.描写沂河优美的自然风光,渲染静谧、优美的环境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1分)烘托葛多年轻时的英姿勃发、壮志满怀。(1分)前后照应,触发主人公思想转变,推动情节发展。(2分)
3.“葛多”是“理想和激情”的暗喻或象征,(2分)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想告诉我们:不要被世俗消磨掉自己的生命激情,要让理想不老,要让生命激情澎湃。(2分)
4.两种答案。(1)合理。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毕竟是一个曾经充满理想报负的有志青年,只暂时被削去了青春的锋芒,一旦有转变契机,必将找回自我。(2分)符合生活实际。妻子孙俪自始至终不甘平庸、不愿平淡、十年的争吵、埋怨都是对“我”的麻木生活的不满,一朝深情唤醒,“葛多回来”是必然。(2分)更利于表现小说主题。小说从“葛多”到“我”,再到“葛多”,由热情到平淡再到重焕激情,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更能突出“生命不应自甘平庸,要激情满怀,不断进取。”的主题。(2分)
(2)不合理。不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虽然曾经充满理想抱负,但十年平淡早已失去了青春锋芒,“我”十年没能振作,能突然转变吗?(2分)不符合生活实际。十年中,孙俪一直是整日埋怨恼怒,天翻地覆的争吵,十年没能“吵”醒我,仅一次沂河边的呼唤就能唤醒么?(2分)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十年“等待”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平淡与麻木。“等待”一词意味不言而喻。如果安排“葛多没能回来”,不是更能引人深思吗?(2分)
(08年海淀区)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翔
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__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和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__的闸门而拥有一颗__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
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惟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选自《心灵后花园》上海人民出版社)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2.文章多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3.文中说鲁迅追索的是“大生命”,请具体说说“大生命”的涵义。(4分)
答:
4.结合全文,写出“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6分)
答:
1. BE(A项“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错;C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错;D项没有进行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2.结构上前后照应;内容上说明时间在飞快流逝,要珍惜青春时光。
3.有着殉道者的神圣和信仰,有着朝圣者的坚忍和顽强,有着大爱与大恨,有着大悲与大喜。
4.不希望青春只是追求物欲,应该追求饱满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08年海淀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时常,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结束,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激活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地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一路所见的“果树秋熟”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2.分别用8个字概括出华安在儿童、少年、青年等三个不同时期和“我”分别时或同路时的表现与心理变化过程。
答: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句话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1)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答:
(2)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只皮箱旁。
答:
4.画波浪线的段落不仅笔法细腻,而且饱蘸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5.本文以“目送”为标题,请简要分析“目送”在文中的寓意与作用。
答:
1.为引出第二段定律并为全文的感情基调作铺垫;烘托全文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厚重感。
2.不断回头,依依不舍(1分);照例拥抱,感情勉强;行同路人,紧闭心扉。
3.(1)表现出少年华安有意回避母亲目光的复杂心理。
(2)表现出作者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4.“巨大而沉重”和“缓缓”表现出作者沉重而悲痛的心情。“不过五公尺”表现出作者对亲人的难舍与留恋。“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的情景渲染了作者心境的凄凉。叠词的运用强化了作者对亲人深深的爱与永恒的思念之情。
5.本文写了6次“目送”,以“目送”为题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目送”是线索;“目送”揭示主题;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能永远相扶相伴,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尽早地解读和万分珍惜亲人间在世的缘分,也要理解和学会――走好自己的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